澳門填海造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門填海造地是澳門擴展土地的主要方法。澳門由於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後把城市的範圍擴展至關閘,佔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澳葡政府亦在1863年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直至2004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8.8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
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而不斷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04年的27.5平方公里。
其中澳門半島面積為8.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32.0%;
氹仔島面積為6.4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3.3%;
路環島面積為7.6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27.6%;
路氹填海區面積為4.7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17.1%。
從數據顯示現今的澳門半島的土地大部分從填海得來,隨著現今配合賭場集團的建設,路環、氹仔及路氹城的填海正使澳門的總面積進一步擴張。
目录 |
[编辑] 澳門總面積變化
以下數據單位為平方公里
年份 | 澳門半島面積 | 氹仔島面積 | 路環島面積 | 路氹填海區面積 | 澳門總面積 |
---|---|---|---|---|---|
1912 | 3.4 | 2.3 | 5.9 | —— | 11.6 |
1936 | 5.2 | 2.6 | 6.0 | —— | 13.8 |
1957 | 5.5 | 3.3 | 6.3 | —— | 15.1 |
1986 | 5.8 | 3.7 | 7.1 | —— | 16.6 |
1991 | 6.5 | 4.0 | 7.6 | —— | 18.1 |
1996 | 7.7 | 5.8 | 7.6 | —— | 21.3 |
1999 | 7.8 | 6.2 | 7.6 | —— | 23.8 |
2000 | 8.5 | 6.2 | 7.6 | —— | 25.4 |
2001 | 8.5 | 6.2 | 7.6 | 3.5 | 25.8 |
2002 | 8.5 | 6.2 | 7.6 | 4.5 | 26.8 |
2003 | 8.7 | 6.2 | 7.6 | 4.7 | 27.3 |
2004 | 8.8 | 6.4 | 7.6 | 4.7 | 27.5 |
[编辑] 早期填海工程
澳門沿海廣泛分佈淺灘,這成為澳門進行填海造地的土地資源。澳門半島最早於1863年,填平了南灣澳督府對面之海灘。其後分別在1866-1910年澳門半島西岸的北灣和淺灣、1919-1924年在澳門半島西岸的內港、1923-1938年澳門半島東岸的新口岸和南灣相繼進行填海工程。這些填海造地工程陸續形成了現時的靑洲、台山、黑沙環、祐漢、筷子基、新口岸和南灣等地區的基本形貌。
離島方面,原氹仔由大氹、小氹、一粒米3個小島組成,1919年已填成一個島。而路環的填海工程進行於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主要在聯生貨櫃碼頭和水泥廠。
[编辑] 回歸前的填海工程
南灣填海工程於1992年7月8日正式動工,其總面積達175公頃,包括兩個人工湖和填海陸地約1.9平方公里。此工程與黑沙環新區填海工程、林茂塘填海工程、新口岸填海工程、澳門國際機場填海工程及氹仔北安填海工程基本是同一時期。至於現今氹仔上的馬場和澳門國際機場亦是靠在氹仔削山填海而來。而路環的聯生工業村亦是來自填海造地,其總面積達三十三萬平方公尺。
[编辑] 路氹城填海工程(第一階段)
詳見主條目:路氹城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澳門有一大型塡海計劃將氹仔與路環之間的大片海域填海成為陸地,形成現稱的「路氹城」。
[编辑] 回歸後的填海工程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