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語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語言瀕危性的鑑定
在語言學中並沒有形成對語言瀕危性鑑定的統一方法。判斷的標準有許多種,例如2000年2月在德國科隆召開的瀕危語言學會議,會員們一致通過將語言按現狀分爲7個等級,分別是:
- 安全的語言:前景非常樂觀,群體的所有成員包括兒童都在學習使用的語言。
- 穩定但受到威脅的語言:群體内所有成員包括兒童都在學習使用的、但是總人數很少的語言。
- 受到侵蝕的語言:群體内部的一部分成員已經轉用了其他語言,而另一部份成員包括兒童仍在學習使用的語言。
- 瀕臨危險的語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20嵗以上、而群體内部的兒童都已不再學習使用的語言。
- 嚴重危險的語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40嵗以上、而群體内部的兒童和年輕人都已不再學習使用的語言。
- 瀕臨滅絕的語言:只有少數的70嵗以上的老人還在使用、而群體内幾乎所有其他的成員都已放棄使用的語言。
- 滅絕的語言:失去了所有使用者的語言。
中國的滿語就處於典型的瀕危狀態,因爲现在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富裕县少数边远村屯大约100人能听懂,约50位老人能说。
有些語言,儘管使用的人數上萬,也仍然被鑑定為瀕危語言,因爲該語言只有越來越少的青少年和兒童把它作爲第一語言學習使用。例如漢語的個別弱勢方言。
相比之下,處在文明邊緣的一些語言,即使使用人數不足百人,只要該語言的所有使用者(包括青少年和兒童)仍然把該語言作爲主要的(或唯一的)交流語言,那麽這門語言的前景就被認爲是樂觀的。
[编辑] 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
一般而言,瀕危語言都是失去了國家形態的少數民族語言或區域語言。
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語言外部的因素,例如使用人口少分佈雜、族群分化、民族融合、社會轉型等;也包括語言自身的因素,如弱勢語言或是沒有書寫系統的語言的使用者,往往會發現該語言的詞彙和語法功能無法滿足社會複雜交流的需要。在當今世界,信息的全球化和不恰當的語言政策更是加速了優勢語言的興旺和弱勢語言的式微。此外,語言的瀕危還牽涉到語言使用者對自己母語的忠誠度等問題,有些族群在母語受到強勢語言威脅時會採取強烈的反抗以爭取權利,而有些族群則自願放棄將母語傳遞給下一代。
不同的瀕危語言,由於社會和歷史背景的不同,語言特點又有所差異,因而造成語言瀕危的因素也不盡相同。
[编辑] 語言多樣性的現狀
[编辑] 全球範圍
在全球範圍來看,已經有超過750種語言滅絕,還有許多語言也只有少數的使用者。聯合國估計,目前世界上現存語言中,有一半的語言只有不到一萬名使用者,四分之一的語言只有不到一千名使用者,並且,除非採取有效措施,否則在一個世紀之內這些語言(至少3000種)都要滅亡。
[编辑] 中國
目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正在遭受嚴峻的威脅。譬如塔塔爾族總人口5000餘人,但是塔塔爾語的使用人口不到1000人;赫哲語的使用者只有十幾位60嵗以上的老人;仙島語(阿昌族一個支系使用的語言)的使用人數也僅為百人左右;此外瀕危的語言還有土家語、仫佬語等。据官方報道,中國有120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只有50多種語言有文字,而只有22種文字實際被使用。沒有文字的語言,使用人數都少於萬人,僅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傳説等口頭語言形式中,實際上處在消亡的邊緣。
[编辑] 關於瀕危語言的辯論
對於語言多樣性的流失,人們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爲瀕危語言的滅亡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它們。這個觀點的理由包括:
- 這些即將消失的語言能夠為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研究人類的思維提供大量的寶貴資料。
- 本土語言是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唯一載體,是不可替代的。
- 語言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人類的歷史。
而另一個極端的觀點認爲,語言多樣性的消失不但不可惜,而且還應當被政策所鼓勵。這些人認爲語言多樣性是一種浪費,所有的語言都應當被一種或幾種強勢語言所取代。更少的語言意味著人們能夠更輕鬆、更徹底地交流,而且還可以省掉多語資源翻譯流通的昂貴費用。但是,一個單語文化的社會能否穩定地存在並為人們帶來如此大的便利,仍是不得而知。
[编辑] 復興瀕危語言
有兩種方法來補救瀕危語言,它們分別是語言檔案編制和語言復興。
語言檔案編制是指將該語言的語法、詞彙、句法以及一些民間文學形式按照語言學科學的方式完整記錄下來的過程。語言復興是指通過政治、媒體或教育的手段來增加某種瀕危語言的使用者數目的過程。
[编辑] 參考書目
- 徐世璇,2001,《瀕危語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 戴慶夏等,2004,《中國瀕危語言個案研究》,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