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畲(读音shē)族。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多数与汉族杂居,人口為709,592人(2000年)(55%在福建(38萬),27.4%在浙江(17萬),12.1%在江西(7萬多),4.2%在廣東)。畲族为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与后来南迁的汉族客家民系关系密切。
目录 |
[编辑] 语言
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编辑] 客家话
绝大部分畲族人讲客家话,在温州、福建东北等地畲族人讲的语言被称为畲客话。
[编辑] 畲语
畲族有本民族的特有语言-畲语,不属于汉语。 畲语仅在广东河源的部分畲族村中使用,使用者仅有数千,是一种濒临消失的语言。
[编辑] 畲话
畲族有本民族的汉语方言-畲话。畲话夹杂了客家话、吴语、畲语、浙南闽语的成分,大致上能和客家话通话。 畲话在浙南的畲族地区使用。
[编辑] 习俗
[编辑] 节日
[编辑] 服饰
畲族妇女,有头佩“三把刀”习俗,“三把刀”实际上是三支外形似刀,两面有锋,长五六寸的金属管。
[编辑] 文化艺术
畲族喜爱武术,有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编辑] 輋族、瑤族與畲族
《南越筆記》說:「賦以刀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為畬蠻之類。」。《嶺表紀蠻》說:「畬與輋同音,蓋以同一種族,故音同字異」。明清時期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稱:「輋當作畬,實錄謂之畬蠻。」。
可見,「輋族」與「畬族」同為南蠻一類,與瑤族同族。「輋族」與「畬族」的含義是略有差異的,然而非指兩個不同之民族,也非指同一民族的兩個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畬族多指福建、江西畬族,是「刀耕火種,崖棲(洞居)谷汲」的土著居民,又稱峒蠻、峒獠。輋族則指廣東畬族。原因是漢族文人對閩、粵、贛三地畬族經濟生活方面所觀察到的側重點不同而出現的異稱。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參見
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划分) | |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赫哲族 - 回族 - 高山族 - 汉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藏族 - 壮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