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波羅的海運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海-波羅的海運河 (俄语:Беломорского-Балтииский Канал, Belomorsko-Baltiyskiy Kanal,BBK)啟用於1933年8月2日,是連接白海與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波羅的海的運河。原名斯大林白海-波羅的海運河 (俄语:Беломорского-Балтииский Канал имени Сталина, Belomorsko-Baltiyskiy Kanal imeni Stalina。修築期間死亡的勞改犯人達10萬人之多。
運河部份河段借用了數條河流和兩個湖泊:奧湼加湖和維戈澤羅湖,全長247公里。由於水深只有12英呎,多數船隻不能使用 (每天只有10-40艘船使用),經濟價值大打折扣,而蘇聯卻視之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功例子。工程由1931年開始到1933年完成,只花了二十個月的時間,比原訂工期提前四個月完工,而工程幾乎都以人力進行。

事實上,這是蘇聯第一個利用勞改犯的大型工程。相關的委員會調動了15萬的犯人。蘇聯當局以此作為勞改成效的證明。由於他們的理念是「以勞動改造人」,工作條件非常惡劣。在當局精心安排下,最残酷的情況被掩飾之后,一班成員包括高爾基、阿列克赛·托尔斯泰、什克洛夫斯基、淑雪兼珂等人的作家和藝術家進行了參訪,并撰文称赞这一成就。但當中什克洛夫斯基並非隨團,而是自己到工地去的,而高爾基亦只是組織者,自己沒有一同前往。在1929年高氏曾訪問過索洛韦茨基群岛並在《我們的成就》雜誌上撰寫其見聞。
是否所有成員都完全沒有意識到勞改營中的實際情況?這一點值得懷疑。在描述勞改營的人士當中,有一位記者Sergei Alymov是勞改營中的犯人,而且他是營辦報紙《改造》的編輯。另一位作家Aleksandr Avdeenko紀錄了當時秘密警察领导Semyon Firin與默斯基的對話揭露了參訪的藝術家有部份了解到勞改營的真相。
為紀念運河落成,蘇聯一種名為「白-波運河」的香煙。在普沃湼茨 (Povonets)有紀念被迫害者的紀念碑。Nikolay Pogodin甚至以此為題材,寫了一個喜劇劇本。
[编辑] 參看
[编辑] 參考資料
- Paul R. Gregory, Valery Lazarev and V. V. Lazarev, Economics of Forced Labor: The Soviet Gulag, Hoover Institute Press, October, 2003, trade paperback, 356 pages, ISBN 0817939423
- Cynthia A. Ruder, Making History for Stalin: The Story of the Belomor Canal,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8, 284 pages, ISBN 081301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