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三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爾摩沙三角(英語:Formosa Triangle;日語:ドラゴントライアングル)又稱作龍三角(Dragon's Triangle)或惡魔海(Devil's Sea)。是位於西太平洋北回歸線的一塊三角形區域,與位於西大西洋北回歸線的百慕達三角一樣是容易發生空難與海難的海域。
目录 |
[编辑] 語源
福爾摩沙三角一名源自於此三角海域西端臺灣島的別稱──「福爾摩沙(Formosa)」。如同百慕達三角(Bermuda Triangle)以其東端百慕達群島(The Bermuda Islands)為名。本文即依地理環境定名。
較常見的英文名為「Devil's Sea」,蓋因日本將類似百慕達三角般容易失事的海域均稱作「魔の海域」,如百慕達三角在日本音譯為「バミューダトライアングル」,別名則為「魔の三角海域」。而福爾摩沙三角在日本又稱作「日本の魔の海域」。
福爾摩沙三角在日文的正式名稱為「ドラゴントライアングル」。「ドラゴン」為源於英文「dragon」的外來語,中文即為龍。「トライアングル」則源自於英語「triangle」,中文是為三角形之意。源於此的名稱英文為「Dragon's Triangle」而中文則為「龍三角」。
[编辑] 海域範圍

福爾摩沙三角為從西端臺灣島開始往東北延著琉球群島、日本群島至北端東京,轉而延著東經145度南下經過伊豆群島、小笠原群島、馬利亞納群島、關島至南端雅浦群島再轉向西北接回臺灣島的三角形海域[1]。
[编辑] 地理環境
此海域即為菲律賓海的東北大半部。其下為菲律賓海板塊,東接太平洋海板塊,西接歐亞大陸板塊,北接北美大陸板塊。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份。容易發生海底地震與海底火山爆發。
[编辑] 氣候與海象
受大陸與海洋氣候交互影響,此區為季風區,夏季有西南季風,冬季則為東北季風,東北季風盛行時,會有平均風力六級以上的強風出現,影響航行船隻安全。
西伯利亞大陸冷氣團與太平洋海洋暖氣團常在此區交會形成鋒面而發生雷雨。鋒面移動過程亦會形成大範圍且持久的濃霧造成能見度下降,影響海上交通。
此海域亦為西太平洋颱風生成及經過的主要區域,颱風會產生風力7級以上的疾風,甚至16級以上的風暴,造成海上空中交通中斷[2]。
除颱風亦有不定發生的水龍捲產生,但因觀測不易,僅有少數觀測報告[3]。
[编辑] 失事紀錄
- 1952年9月18日,日本漁船「妙神丸」返港報告海面惡浪翻滾並形成巨雲。日本科學界認為可能為海底火山爆發。於是日本航海安全署派出巡邏艇「敷根丸」前往調查,同時,東京漁業大學亦召集一批專家以及朝日新聞記者搭另一艘海洋考察船「新陽丸」前去。9月23日,敷根丸返港報告海面新生成小島。然而,新陽丸並未觀測到如此小島而返航。不過,由於另一艘由日本水文地理署派出的考察船「海陽5丸」自9月21日出港即音訊全無。因此展開搜救工作,卻未發現任何漂流物與油污證明失事,船隻憑空消失[4]。
- 2005年2月10日,臺灣高雄籍砂石船「瑞太八號」,從花蓮港載運砂石出港運往日本石垣島失聯,雖然確認失蹤位置,但臺灣海巡署衹在蘇澳東南東方32海里處找到「瑞太八號」船上的一艘空救生筏,船隻及船員下落不明[9]。
[编辑] 參考資料
- ↑ 網頁:Ade Dimmick,《The Dragon's Triangle》,MysteryMag網站,2005
- ↑ 網站:中央氣象局,《氣象宣導》,中央氣象局,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 ↑ 新聞:謝碧惠,《水龍捲從海面舞動入雲間》,大紀元報,世界風情版,2004.2.24
- ↑ 網頁:Sportsgogogo.com,《日本的“百慕大三角”》,Sportsgogogo網站,地球探秘篇,2007.1.18
- ^ 5.0 5.1 網頁:中華民國航空史研究會,《航空記事——歷史上的6月》,中華民國航空史研究會,2007.3.19
- ↑ 網頁:家緯,《壯志未酬(後記)》,飛行部落,2007.4.8
- ↑ 新聞:楊宜中,《瑞太輪 花蓮一號的翻版》,自由時報,社會新聞,2005.2.14
- ↑ 新聞:陳東龍,《墜機/台東空軍737聯隊雙座F-5F戰機失事 空軍全力搜尋失蹤飛官》,東森新聞,政治要聞,2001.10.5
- ↑ 新聞:游太郎、唐聲揚,《瑞太輪失聯 發現救生筏》,自由時報,社會新聞,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