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由時報 Liberty Times |
|
---|---|
類型 | 日報 |
版式 | 寬版 |
|
|
擁有者 | 聯邦集團 |
編輯 | 吳阿明 |
創刊日 | 1980年4月17日 |
政治立場 | 偏向泛綠立場 |
語言 | 國語、台語 |
售價 | 10新台幣 |
總部 | 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
|
網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
《自由時報》(1980年4月17日—),原名《自由日報》,於1987年改為今名。創辦人為林榮三,發行人為吳阿明,社址位於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99號「自由廣場大樓」,公司全名為「自由時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台灣「四大報」之一,其報頭標語為「台灣優先,自由第一」。隸屬於聯邦集團。內容及評論被某些人士認為比較偏向泛綠立場,為《首都早報》、《自立早報》、《自立晚報》、《台灣日報》停刊後吸引不少舊有支持者閱讀的報紙。
目录 |
[编辑] 沿革
《自由時報》前身是1946年12月12日創刊的《臺東導報》,由於經營情況不佳,1948年12月12日,在臺東縣國大代表陳振宗等地方人士支持之下,申請改為《臺東新報》,陳振宗出任發行人,正式發行日刊報紙。由於虧損太大,1950年10月11日宣布停刊,直到1952年7月12日,經國民黨臺東縣黨部主任委員吳若萍出面主持,才得以復刊。但因銷售範圍僅限於花蓮與台東兩縣,缺乏廣告收入,經營困難,勉強維持到1961年元旦,終於宣告停刊。停刊後迅速轉手,買主易名為《遠東日報》重新發刊。1978年初經營權再轉移,改名為《自強日報》,此次轉手發行地也從臺東遷往彰化。
1980年4月17日,《自強日報》以新台幣四千萬元轉賣給林榮三的聯邦集團,1981年1月1日改名《自由日報》,正式成為中部地區之地方報紙。1986年9月15日,該報獲准遷至台北縣新莊市發行,1987年9月再度更名為《自由時報》,並開始積極往全國性報紙之規模發展。1989年報社總部自新莊遷至台北市南京東路。此後,在經營者努力之下,該報成功地發展為目前台灣數家大報之一。
[编辑] 「台獨選項」說
2006年2月14日,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訪歐之際,國民黨在《自由時報》頭版刊登二分之一版面的廣告,聲稱:「中國國民黨堅決主張,本於民主的精神,台灣未來有很多可能的選項,不論是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都必須由人民決定。」這是國民黨首次認同“台獨選項說”,引起熱烈討論。
[编辑] 評價
- 有人認為,《自由時報》是支持李登輝[2],只因為李登輝近年來比較支持陳水扁,而給人以「《自由時報》支持陳水扁」的印象;其證據為:《自由時報》反對廢核四,支持李登輝的「戒急用忍」而非陳水扁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
- 依據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公佈的「2006傳播媒體風雲排行榜」,《自由時報》是「最常閱讀」、「最公正客觀」、「最好/最優質」等八項第一。[3]
-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批評:「該報創辦人林榮三擔任監委時,想爭取副院長與院長職務,都因涉及賄選,提名院長時被他擋下,懷恨在心;又冒充假農民買水利地,在汐止亂炒地皮,要省府協助變更地目未果,辦報後就天天造謠罵他。」對此《自由時報》編輯部則是回應:「見報新聞是梁柏薰在法庭上的陳述內容,各報亦有相關報導,出處都有所本,並非憑空捏造;至於宋楚瑜針對林榮三個人所指控的內容,接近選舉語言,不予回應。」[4]
[编辑] 注釋
- ↑ 陌上桑,〈媒體 「霉」體〉
- ↑ 出處:《與媒體對抗》〈政治時事版〉;作者:RingoLin(《台灣樂府》網站站長)
- ↑ 世新大學民意調查研究中心公佈的「2006傳播媒體風雲排行榜」結果
- ↑ 《中國時報》2006年11月8日,〈宋楚瑜:自由時報最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