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一部份 | |||||||||||
![]()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時的東線情怳 |
|||||||||||
|
|||||||||||
參戰方 | |||||||||||
![]() |
![]() |
||||||||||
指揮官 | |||||||||||
![]() ![]() ![]() |
![]() ![]() |
||||||||||
兵力 | |||||||||||
300,000 1000架坦克 1500架戰機 |
640,000 1200架坦克 1000架戰機 |
||||||||||
傷亡 | |||||||||||
20,000人死亡、受傷或被俘虜 | 207,057人死亡、受傷或被俘虜 652架坦克 1,646支槍 3,278支迫擊砲 57,626隻馬 |
東方戰線 |
---|
巴巴羅薩 – 芬蘭 – 列寧格勒 – 莫斯科 – 熱澤夫 – 第二次卡爾可夫 – 斯大林格勒 – 库尔斯克 – 第二次斯摩棱斯克 – 聶伯河 – 巴格拉基昂 – 利沃夫-桑多梅日 – 柏林 |
第二次卡爾可夫戰役是德國和蘇聯在1942年東線春季來臨前的一場戰役。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41年12月,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受挫,并遭到蘇聯紅軍之反攻,到3月底,已擊退德中央軍集團160至250公里,史達林認為只要再向前進攻,就能彻底打打垮東線之德軍,他決定向哈爾科夫發動反攻。
[编辑] 計劃
作戰計劃由沙馬安·鐵木辛哥的西南方面軍來實施,同時在南北兩翼進行輔助性突擊。主攻將從卡爾可夫東部之突出陣地發起,紅軍將從這裹突破德軍的陣地。在東南面,第六軍將向西北進攻,計劃與第28軍會合。緊接著第28軍將在第21軍和第38軍支援下,從北向西南推進。目的在於包圍保盧斯之德第6軍團并解放哈爾科夫。另外,罗季翁·马利诺夫斯基的南方面軍承担着附屬但却重要的任務,負責保護蘇軍在南部暴露的側翼。這一任務由第57軍和第9軍來負責。
在德軍方面,1942年德軍正準備藍色方案,進攻高加索,因此謀劃了弗里德里庫斯行動,以圍纖進攻哈爾科夫之蘇軍。保盧斯之德第6軍團將向南進攻,與克萊斯特向北進軍之德第1裝甲軍團會合。
[编辑] 過程
1942年5月12日,蘇軍開始進攻,在紅軍強大之攻勢下,德軍被迫後退,蘇第28軍前進了32公里,另蘇第6軍在南部亦前進了24公里。鐵木辛哥感到勝利在望,果真如此,德軍對克里米亞之作戰計劃及藍色方案將被粉碎。
但到了5月14日,紅軍都沒有把預備隊投入,把最初之戰術推進轉化為最終之勝利,從而錯失時機。德軍利用這一意料之外的失誤,改變了戰場之形勢。
5月17日,南方軍集團總司令費多爾·馮·博克命令克萊斯特之第1裝甲軍團向紅軍暴露之南翼進攻。蘇第57軍和第9軍剛一接到德軍將對他們發動攻勢的消息就立即向後撤退。第1裝甲軍團在第4航空隊的支援下一舉前進了40公里,對正向西縱深進軍之蘇軍搆成威脅。
史達林拒絕停止進攻,他一定程度上聽信了鐵木辛哥的詭辯,鐵木辛哥聲稱紅軍已經适當的防禦措施。與此同時,克萊斯特之第1裝甲軍團正繼續對蘇軍之進攻。
5月19日,蘇第9軍被斬為兩截,蘇第6軍被迫轉向南對付德第1裝甲軍團之威脅,放棄了德第6軍團之進攻。而德第6軍團臨時充當了弗里德里庫斯行動裹原本之角色。
5月23日,德第6軍團與第1裝甲軍團會合,從而包圍了所有進攻之蘇軍。5月28日,蘇軍所有突圍行動都失敗,被迫投降。
[编辑] 結果
蘇軍共有75000名士兵陣亡,239000名士兵被俘,蘇軍在南方之防衛力量大為削弱,在1942年夏季之史達林格勒戰役一度處於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