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卫斯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年6月17日—1791年3月2日)是十八世紀的一位英國國教神職人員和基督教神學家,為衛理宗(Methodism)的創始者。
目录 |
[编辑] 前言
約翰·衛斯理是一位十八世紀的聖公會神職人員和基督教神學家,創立了衛理宗(Methodism)。他所建立的循道會跨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四個地區,帶起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十八世紀末開始到十九世紀末,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其實是對教會很不利的,但這一百年卻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衛理宗在約翰衛斯裡的帶領之下,成為許多當時社會政治亂象的出路,包括監獄工作,勞工失業問題等等。衛斯理是位實踐神學家,他將神學理念化成實際可行的社會運動。
[编辑] 背景介紹
約翰衛斯理是撒母耳衛斯理Samuel Wesley牧師的第十五個兒子。 當時排行第七,其餘八人都在嬰孩時就死亡了。出生在愛波沃斯(Epworth) ,1791年卒於倫敦。家中人口多,但因牧師家境很窮困,父親是聖公會的牧師, 母親蘇珊娜重視嚴謹的教育,強調順從,認為要及早壓服孩子的意志,重視誡命與禮節。衛斯理從小就深受宗教與道德的訓練,他一直都是由母親在家教育,直到1713年約翰才開始就學,就讀倫敦的Charterhouse School。
當時時代適逢十八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有許多嚴重的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勞工大量失業,以許多的 童工,女工的問題。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人崇尚自然神論,因科學發展迅速, 『自然神論』因著牛頓發表的機械式宇宙論而蓬勃震驚世界,但相反的許多下層人士卻為文盲,常醉酒,平時娛樂也很低俗,文化敗落。而原有的國教英國的聖公會,崇拜上卻只重視儀式,以致信徒都缺乏熱情,國教體制下的神職人員養尊處優,靈性低落,又常發生酗酒問題。當時其他國家的敬虔運動也有影響,1728年羅威廉寫《敬虔生活的急切呼聲》呼籲要重新建立教會秩序,於是有許多奮興的會社成立,當時德國的敬虔運動已經開始發起,但真正福音派的大覺醒要到衛斯理兄弟和懷腓特(George Whitefield)的循道運動,才真正遍及了跨國際的各洲。同時 啟蒙運動高舉理性為知識之本,當時英國興起的經驗主義,也使得約翰衛斯理的神學大受此處境的拉扯,因而衛斯理產生了對<理性>與<宗教經驗>要平衡的論述觀點。
約翰衛斯理在牛津的求學階段,已經開始努力實踐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早年他已有很深刻的宗教經驗。約翰與查理兩兄弟,在1720年與1726年先後進入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就讀,約翰廿二歲就被按立為聖公會牧師。弟弟查理發起了一個以<勉勵學習、追求聖潔>為宗旨的同好會,這個同好會常被戲笑稱為是「聖潔會」,後來許多人索性稱他們為「循道友」(Methodists),來形容他們對理想信徒生活的追求。他們的生活嚴謹克己,正如他們所受的家教一般,特別重要的活動就是會經常探望囚犯、病人,賙濟窮人。
衛斯理兄弟都善音樂,注重聖詩在敬拜和教導上的功能。查理一生寫了約七千五百首聖詩,發表的有四千五百首。約翰寫的較少,兩兄弟的曲譜都是由別人作的。 他們的聖詩在推廣循道運動上有很大的推力與貢獻。
衛斯理在喬治亞才真正經歷到自己信仰的真實,1735年衛斯理兄弟應 北美新殖民地的宣教呼聲,前往北美喬治亞(Georgia)傳教。往北美的船隻在大西洋時遇上暴風, 同船的摩爾維亞信徒遇船難依然大聲唱詩讚美神,因此約翰相當驚訝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使得約翰衛斯理對自己的信仰才有了更真實的經驗,這在後面我們提到他的神學思想裡認為<經驗可以印證聖經與信仰的真實性>,有很大的關係。約翰在喬治亞期間,常跟摩爾維亞弟兄在一起聚會,約翰發現了自己不能憑著行為的聖潔或律法得救。1738年5月24日約翰不大情願的走到 艾德門街 (Aldersgate)聚會,剛好聽到馬丁路德《羅馬書注釋》的序文,突然大受感動,特別對信心有了深刻的體認,宣稱他重獲基督徒的真實新生命。
他的日記寫著這著名的經歷 <會中有人宣讀馬丁路德所寫的"羅馬書信序文"。當他描述<神藉著人對基督的信>,在<人裏面所施行的改變>,我覺得心中奇異的溫暖。我覺得自己確實已信靠基督,惟靠基督得著了救恩;並且祂給我保證除去我的罪,救我脫離了罪和死的律。>
[编辑] 循道運動的發展過程
所謂的大復興循道運動發生在1740年代初,一起參與的有大學同窗好友懷腓特與弟弟查理衛斯理,以戶外舉辦的露天大佈道會及循道會社的建立為主要的活動。在英國他們主動前去關心社會中一些因工業革命受傷害失業失落的勞工階級,與冷漠的知識分子。
當時英國國教聖公會偏向向上層社會的人傳福音,而長老會跟浸信會偏向中產階級、商人,約翰衛斯理的循理會就專門向窮苦的下層勞工階級的人傳福音。 衛斯理兄弟這種感情豐富的講道方式,其實在當時並不受歡迎,特別對當時冷漠冷靜的英國國教聖公會來說,是很大的極端,因此常被趕出教會外,教會不允許他們以這種熱情的方式在會堂裡講道,於是他們只好主要著力在一些外面的基督徒小組裡講道,甚至舉辦露天的大佈道會。他們最著名的露天講道是發生在 金斯伍德(Kingswood)的曠野,向眾多礦工傳福音,儘管約翰的講道不如懷腓特那樣出色,但許多低下階層的人,卻深深受他的感動,成千的人流淚決志相信耶穌。
衛斯理兄弟們旅行佈道到世界各地,因為很看重決志後的教導與跟進工作,因此立刻就在當地建立循道會社,會社組織漸大,就將每區的信徒分班, 每班十二人,選一人作班長。設立了教師、探訪員、管家等職務。允許平信徒起來講道(這也源自馬丁路德的神學觀),講道不再只是牧師才有這個資格;每一班的人約定好要彼此鼓勵扶持,班長有當然的責任要督促班員過敬虔的生活,只要不是真的認真學習追求生命改變的人,衛斯理就會寧可把他們逐出小組。他也隨著會社的發展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盛大的年度會議之後,他將全會社劃分成幾個教區,設立教區長,也設立 遊行傳道人可以四處巡行講道探視。
衛斯理: 「我知道如果我自己在同一個地區傳道一整年,我相使我自己和會眾打瞌睡,我也不能相信神的旨意是每個會眾只能有一個老師,在長期和經常的試驗後,我發現經常變換老師是最好的做法,每位傳道人都有不同的恩賜。」(致渥克牧師,1756年)
他所建立的循道會跨及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四個地區,帶起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甚至傳播到其他英語世界地區, 約翰衛斯理在五十年內旅行佈道超過廿五萬哩,足跡遍及英德荷等歐洲鄰近國家,講道多達四萬多篇。循道會社的建立是很關鍵的復興力量,在他去世時,已有八萬會眾在英國,六萬左右在美國, 今日循道會也已有超過四千萬的信徒遍佈在世界各地。十八世紀末開始到十九世紀末,從社會學家的觀點來看,當時社會政治環境其實是對教會很不利的,但這一百年卻是教會有史以來擴展最快的時期。
[编辑] 神學貢獻
他的重要偉大神學貢獻是在他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基督徒的成聖觀,這是一個成聖的過程,所謂的救恩進階:預設恩典→悔改→稱義→重生→成聖之路→完全成聖。他提出了動態的恩典觀,以及預期的恩典:神的赦免總是在人的行動之前。
衛斯理: 「我們對上帝的敬拜,不同於異教徒與掛名的基督徒,乃是用心靈與真理敬拜,基督教的三項教義:原罪,因信稱義,成聖,是我們必須遵守的,也是基督教的三個層次:門外,門檻,室內。」(致湯瑪士.邱吉爾,1746年)
衛斯理: 「這項恩典猶如房屋的前廊,任何人都可以前來。但是要進到房屋裡面,還是要經過稱義這個門檻。進了門檻還有許多的工作,要經過成聖的過程,方能生活得更好。」約翰衛斯理看重聖靈是神的恩典的一部分,因此也比較看重聖靈的工作。
[编辑] 神學系統的特色
- 1.大公精神與追求成聖的生活
衛斯理自己沒有提出具體的系統神學理論,他是一位實踐者,他是一位「實踐神學家」。我們只能從他所寫的著作 (包括他的講章、日記、函件等)去重新整理探索他信仰背後的神學理論。六十年代末期,現代衛理宗名儒歐特勒提出這四大神學支柱,後來被大家廣泛引用。
大公精神意指超越了宗派/神學的藩籬,源自教會傳統,因他希望尋找出能合乎傳統的神學融合觀點,因而發展出大公及教會合一的精神,提出普世之愛, 衛斯理: 「衛理會友教友們是人類的光榮,他們從不反對各方意見,與任何不同的崇拜方式,他們只堅持信心與愛心。我不介意被稱為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但我為你作為一個異教徒而憂心,說實在的,基督徒與天主教徒倒不一定比一位行為高上的異教徒好。」(致郝頓夫人,1783年)。衛斯理也努力使 理性與經驗密切結合,他認為理性是用來建立一個與別人對話的接觸點,他也強調宗教經驗之真實性。
衛斯理始終盡力將新舊的元素加以整合,希望兩全其美,他將每一事工作到極限廣及各個角落。他認為成聖是信仰過程非常重要的部分,認為一個蒙恩的人,就是恢復了原本神造人時所賦予的原本形象,當初神以自己的形象造人,也託付人要管理這個世界。因此成聖的生活也包含了重視環保與人權等問題,這就成為今日循道會與其他派別不同的特色,所獨具的內在動力。
- 2.衛斯理神學的四大神學支柱理論:聖經、傳統、理智、經驗
- 聖經的權威
唯獨聖經:聖經是最高無上的權威,其他三者只是輔助者。 「我不准許其他任何的規則作為信心與實踐的標準—只有聖經、唯獨聖經……」。聖經的重要性大過它的真實歷史性、或神學可靠性,理性是用來解釋聖經,教會傳統能幫助解經有權威。經驗可幫助把聖經中話語的真實活出來。
費克雷有佷好的結論:「聖經是信仰權威的源頭……教會及其傳統提供了詮釋權威的資源,在聖靈的恩賜下帶來亮光……人的經驗世界(不論是理性、感性、道德性)卻組成了聖經與傳統能被闡明的處境,這是在啟示的恩典下進行……。」
- 傳統的權威
他看重教會傳統的豐富屬靈產業,衛斯理認為教會傳統的重要性,僅次於聖經。 認為古教父的著作正是信仰真實的描述,「因為它們含有對真實信仰的描述(這也是他重視經驗的緣故),這引導我們對基督教信仰更完全確信……。」
由此也發展出大公精神,尋求這教會合一。 衛斯理從來沒有脫離英國教會的意圖, 「我立此為不朽的真理—任何教會的神學只要<愈接近聖經者,就愈該接受之>;反之,任何教會的神學愈偏離聖經,我們愈有理由去懷疑它……。」。 衛斯理: 「虔誠的基督徒,無論屬於何教派,不希望突顯自己,也不會盲從地追求,聖經上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太12:50),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懇求你們不要再分門別派。」(基督徒的品格)。 衛斯理: 「英格蘭聖職人員中,那少數傳揚聖經三大教義的-原罪,因信稱義,成聖-竟然彼此忌妒,不合,真令人難過,這是多麼有利於他們共同的敵人呢!這對他們投入的偉業,又是多大的阻礙阿~何等盼望他們之間能坦然面對,認真交流...多年來我一直致力追求此目標,致力使神的使者合一,非分散。」(致喬治.唐寧牧師,1761年)
- 理性的權威
主要因為十八世紀啟蒙運動高舉理性為知識之本,難免會受到哲學與理性的壓力。約翰衛斯理曾如此說過:「……對我們(衛理宗)而言,一個很基要的原則是:棄絕理性即是等於棄絕了信仰 ;信仰和理性是並行的,所有不合理的信仰,必是虛假的信仰。 」。 衛斯理: 「上帝創造我們成為有思想的創造者,.....所謂的良知,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乃是由上帝所放置於每一個來到世上的靈魂裡,讓他可以在自己的內心或生命中判斷對與錯的一種器官與能力。」(聖靈的見證IV)。 他認為理性是我們擁有神的形像的確據之一 ,也是神的恩典賜予。 「……讓理智盡其所能吧!努力運用它,但同時要記得:理性本身不能產生信、望、愛;因此它無法帶來真正的德行與滿足的喜樂……。」 信心本身就是一理性上的認知過程,最後我們明白並接受救恩。理性是種與別人溝通的工具,用意在將福音以別人的理性所能接收的方法傳出去。
- 經驗的權威(衛斯理最獨特的貢獻)
主要因為他受了啟蒙運動與個人經歷的影響,避免死沉的宗教儀式,或無法真實流露出與神之間的獨特真實關係。他從小所受的教會傳統權威的塑造,只有當他遇到羅馬書注釋那次的真實經歷,才使他對自己的信仰完全肯定。 衛斯理: 「不做壞事,做好事與參與事工,並不是基督徒的全部事奉,一位弟兄事奉了多年,到頭來並未得救,一位姊妹自認為是有品格的人,只因為她不淫蕩,另一位弟兄只是不偷不搶而已,願在天上的父神,保守我不落入如此貧乏,單薄的信仰。」(衛理會教徒的操守與品德)。他認為 經驗能印証信仰的真實性,也是上帝所賜預設恩典中的一部分,神賜下屬靈感官,經驗最重要的目的與功能是印証聖經的真理,信徒能在聖靈的指引,按聖經與經驗活出豐盛的生命。教會的傳統也不能缺少經驗的輔助,經驗有助於闡明聖經。但衛斯理也有清楚表明宗教經驗是有所限制的,避免有些人太過高舉經驗的重要性。
- 3.動態恩典觀:預期的恩典= 神的赦免總是在人的行動之前
約翰衛斯理用較 動態的「恩典」觀念來探討<人的救贖與信仰實踐>的問題,他提出了「預期的恩典 prevenience of Grace」的觀念。約翰衛斯理看重聖靈,認為是神的恩典的一部分。 衛斯理: 「這項恩典猶如房屋的前廊,任何人都可以前來。但是要進到房屋裡面,還是要經過「稱義」(Justification)這個門檻。進了門檻還有許多的工作,要經過「成聖」的過程,方能生活得更好。」。 衛斯理:「我們對上帝的敬拜,不同於異教徒與掛名的基督徒,乃是用心靈與真理敬拜,基督教的三項教義:原罪,因信稱義,成聖,是我們必須遵守的,也是基督教的三個層次:門外,門檻,室內。」(致湯瑪士.邱吉爾,1746年)。 衛斯理: 「絕對預定論相對於全世界的天主教派,是一個多麼無理的理念啊,這位慈愛的上帝,人類明智,公義,慈悲的天父,從永遠定下了一個絕對的,不可改變的,無可抗拒的命令,就是有些人不管他們作什麼都可得救,而其餘的不管他們能做什麼當將滅亡。我並不相信絕對的預定論!」(致希爾先生評論的回應,1783年)
因此稱義是恩典一部分,指的是一切罪惡被赦免了,就在那一剎那我們重生了,屬於根本上的改變,而不只是相對的改變。當我們稱義時,成聖也就在那個時候開始。成聖也是恩典一部分, 衛斯理: 「罪不過是暫停活動而已,並未毀滅。試探回來時,罪惡就復活了,罪只是昏厥而已,並沒有死。 在人裏面有兩種互相抵觸的原則,即情欲和聖靈相爭,自己的本性和上帝的恩典相抗。」(約翰衛斯理《聖經所示的拯救方法》《約翰衛斯理日記》)完全的成聖指的就是完全脫離一切罪惡的拯救過程,所以救恩也包括了成聖的整個過程,期望最後進到完全的地步。
- 4.聖靈救贖論:救贖的過程不是一次就完成的
他提出了救恩進階:預設恩典→悔改→稱義→重生→成聖之路→完全成聖。衛斯理認為人的救贖意味著一種人靈魂的醫治,是一種不斷持續的醫治,是動態地不斷地保持呼吸聖靈的能力,才能持續地更新在我們裡頭的神的形象。
- 5.人觀:Albert Outler 整理出三個層次
即自然的形象(the natural image)、管治的形象(the image of political)以及道德的形象(the moral image)。 衛斯理: 「我們有最清晰和強度的亮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信仰,那就是藉著基督來重建人,不只靠祂的恩典,也因為我們有神的形象。」(基督再來的結局)
自然的形象:是指我們的基本的能力,包含理解力,理性,意志,意願,或自由。人墮落後,這個能力還在。管治的形象:是因為神將大地交由人來管理,所以賜與人管理的能力如領導,經營。與自然的形象相同,在人墮落之後儘管人性遭到腐化,但是這一向度的形象仍可繼續存在人性之中。道德的形象:是指人所能活出神的屬性,如愛、公義、憐憫等等。 道德的形象並不能獨力存在,它必須奠基於人與神之間關係的情況。人墮落後,人與神間的關係受到破壞,人的道德形象就不能自然顯出。比較接近東方教會傳統的看法,認為人性是不斷地參與神的神性,而當人與上帝間關係破裂,人裡面神的形象就無法彰顯。(可參John Wesley在彼得後書1:4的筆記, 1950/1958, 890)
[编辑] 參考來源
- 林輔華編,馮雪冰譯《約翰衛斯理傳》,(香港:聖書公會出版,1953)
- 福萊德瑞克吉奧 編,李清義等合譯《與衛思理神交—生平選集》,(臺北-傳神福音出版,衛理公會發行,1998)
- Albert Outler,"上主形象的更新-the axial theme of Wesley's soteriology"(Runyon, 1998:8)
- 蔡麗貞博士,華神空中主日學授課大綱講義
- © 2003 DCP, Anaheim, California .
- 許光福教授:轉載自台灣《衛理報》1996.04.30/四月號.
- 龐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