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行書,相傳是在後漢末年所創。古人對行書的來源有如此看法:「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書斷》,唐張懷瓘)從晉以來,多數書法家都兼工行書,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羲之及其《蘭亭序》。
據後人考究行书是几乎和楷书同时出现的字体,由于楷书书写较慢,只用于正式文章或公文。在一般人平时书信往来时,书写有些随意,不太端正,因此叫做行书。行书类乎草书和楷书之间,偏向于楷书的也有人叫“行楷”,偏向于草书的叫“行草”。行书比草书容易辨认。
行书一般用做草稿或书信,但有些著名书法家的行书也被人们珍藏。最著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也是一份草稿。在唐代时,受到唐太宗的喜爱,他命令臣下临摹多份,遗诏将原本和他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最著名的是唐太宗的大臣冯承素的摹本,因卷首有“神龙”小印,又称“神龙本”。该本被认为最接近《兰亭序》原本,主要是因为冯的摹写极其细心和精到,他运用双钩法将每个字先描出其笔画的轮廓,再用墨填满,即使最纤细的笔画也照原样描出,所以几乎和原本所出无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兰亭序》的最佳範本。该本现藏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的《兰亭序》摹本还有定武本石刻拓本和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的摹本等。
唐太宗李世民学习书法,先学习王献之的,后来认为他父亲王羲之比他儿子的书法好,随大力吹捧父亲贬低儿子,许多人为了追随皇帝,将有王献之署名的真迹抹去名字,所以王献之的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而王羲之的真迹被搜罗进宫的很多,但武则天当政后,流失出宫的很多,据说最有名的是王羲之写的《乐毅论》被人从太平公主府中偷出,因为事发,投入灶火中烧掉。因此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二王”父子的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汉字字體 | |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简体) | 行书 | 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