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编辑] 概要
甲骨文起源有多种解释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契刻符号、丁公陶文等原始书写系统。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前蘇聯﹑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篇。
商人迷信,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而現今使用的漢字,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编辑] 相关书籍
- 孫詒讓,《契文舉例》
- 劉鶚,《鐵雲藏龜》
- 王国维,《观堂集林》
- 羅振玉,《殷虛書契》、《殷虛書契後編》
- 李济,《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
- 明義士,《殷虛卜辭》
- 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
- 王襄,《室殷契徵文》
-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
- 胡厚宣,《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
- 郭沫若,《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
[编辑] 外部链接
汉字字體 | |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简体) | 行书 | 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