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安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区,是明朝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后来又经过多次修补,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1961年,西安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目录 |
[编辑] 历史
唐朝末年迁都至洛阳后,原来的都城唐长安城也被拆毁了大半。明朝初年,朱元璋认为“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因此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就藩西安府。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始兴建西安城墙和秦王府。城墙修建时,西、南两面在原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增修加长而成,东墙和北墙进行了新建。整个建设历时八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基本完工。此后隆庆二年(1568年),在墙顶和外壁面砌造了青砖。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为防备李自成进攻,修建了四门的“瓮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克西安,次年(1644年)在此称帝,国号大顺。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对西安城墙进行过十二次补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工程,将包墙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道等,大大增强了西安城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墙的防御能力直到近代仍有体现,如在二虎守长安之时,城墙就发挥很大的防守作用.
[编辑] 城墙
西安城墙为东西向长方形,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米,南墙长3441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5公里。城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为唐长安城的七分之一。
城垣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墙体最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混合(三合土)夯打而成,其上用黄土分层夯筑,每层厚8-12厘米,外壁包砌多层城砖。墙顶使用三层青砖铺设海墁,每隔40-60米,就有一组砖砌的排水口。城墙外沿雉堞有垛口5894个,供射击和瞭望,内沿女墙无垛口,防止跌落。墙的外壁筑98座敌台,延伸出墙12米,宽20米,高与城齐,各自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铳的射程范围内。敌台上筑敌楼,可驻士兵和储存物资。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除西南隅沿袭了元代建筑为圆形外,其余三座均为方形。城墙的内侧有十条登城马道,其中四座城门处各有一条。城墙的外侧有护城河,宽20米,深10米,终年积水,和城墙共同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西安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名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门外均筑瓮城。每座门分为三重三楼,由外向内,分别是闸楼、箭楼和正楼。除南门箭楼外,其余各楼下都设拱形门洞,门洞高、宽各6米,深19.5米。正楼为重楼,面阔七间,进深二间,高36米,三层檐歇山顶,周围有回廊。箭楼面阔十一间,进深二间,高33.4米,单檐歇山顶。箭楼的正面设四层箭窗,每层12孔,左右两面各三层,每层3孔,利于射击。
[编辑] 现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
|
|
---|---|
所在 | 陕西省西安市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 |
编号 | 1-104 |
登录 | 1961年 |
中华民国初期,四座闸楼及其墙段被拆除,此后北门正楼和南门箭楼也相继被毁。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部分城墙段作为了防空洞使用,破损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拆掉了部分角楼、敌楼以及大量雉堞和女墙。为了发展交通,还将不少墙段打通,形成豁口。到1983年时,西安城墙仅存城楼和箭楼6座,并且有14处豁口。1983年起,城墙周边设立了中国唯一的环城公园。1990年代末,西安市政府开始实施贯通工程,连缀近代以来形成的豁口,到2005年,整座西安城墙已实现了全面贯通。
目前西安城墙共18座门。南面由西向东分别为含光门、勿幕门(小南门)、朱雀门、永宁门(南门)、文昌门、和平门和建国门7座;北面由西向东分别为尚武门、安远门(北门)、尚德门、解放门(小北门)、尚俭门和尚勤门6座;西面由南至北分别为安定门(西门)和玉祥门(小西门)2座;东面由南至北分别为长乐门(东门)、中山门(小东门)和朝阳门3座。其中南门两侧、文昌门、和平门、小南门、含光门、朝阳门和小北门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开。玉祥门是纪念1926年从此处攻入城区的冯玉祥而于1928年建的。冯玉祥为纪念孙中山,在1927年开通了中山门。勿幕门开通于1939年,用以纪念辛亥革命中的井勿幕。文昌门之上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魁星楼。解放门是最近新修的,使城墙全部连通。
[编辑] 参看
[编辑] 外部链接
页面分类: 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安 | 城墙 | 中国古代军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