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頗新分支,它脫胎自認知心理學或認知科學,大約在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開始成型。認語言學涉及電腦自然語言理解、人工智慧、語言學、心理學、系統論等多種學科,它針對當時仍很火熱的生成語言學,提出:語言的創建、學習及運用,從基本上都必須能夠透過人類的認知而加以解釋,因為認知能力是人類知識的根本。
認知語言學有以下三大分支:
- 認知語意學:包括了構詞法及語意分析
- 認知文法:透過對現存語言的分析及瞭解其背後產生的環境及習慣、隱喻等,歸納出來的文法規則,而不是透過數學的生成方程來產生的文法規則
- 認知語音學
認知語言學的創立者普遍被認為是喬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馬克·詹森(Mark Johnson)及朗奴·蘭蓋克。當中雷可夫及詹森專門研究語言中的比喻及其與人類認知的關係;而蘭蓋克的專長在於認知文法的生成。
[编辑] 認知語言學的知名人物
- 喬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認知語言學的其中一位創立者,提倡比喻(隱喻)是日常語言活動中的必須認知能力。
- 馬克·詹森 (Mark Johnson:
- 朗奴·蘭蓋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認知文法的提倡者
-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 Charles J. Fillmore
- William Croft
-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 戴浩一:台灣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是少數的華人專長於認知語言學。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學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數的華人專長於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