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費驊
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士
|
性別: |
男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籍貫: |
江蘇省松江縣 |
出生: |
1912年5月23日
|
逝世: |
1984年2月29日
台灣台北市 |
學歷 |
-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畢業
(1934年)
- 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
(1936年)
-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
(1937年)
|
經歷 |
- (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公路局工程師
(1937年)
- (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建設廳第三科科長
(1939年-1941年)
- (國民政府)福建省經濟建設計畫委員會專門委員
(1940年7月-1941年5月)
- (國民政府)川康公路局重慶辦事處主任
(1941年-1945年)
- (國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川康公路管理局副總工程司
(1943年1月-1945年)
- (國民政府)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公共工程局局長
(1945年1月-1947年5月)
- (國民政府)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礦處公共工程局總工程司
(1946年4月-1947年5月)
-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1946年6月-1954年3月)
- (國民政府)臺灣省交通處鐵路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47年5月-1948年)
- 臺灣省鐵路管理局副局長
(1948年-1953年)
- 交通部設計委員會委員
(1950年6月-1954年)
-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委員
(1953年8月15日-1958年9月)
- 美援運用委員會第二處處長
(1958年9月-1960年7月)
- 交通部國際合作事務小組委員
(1958年9月-)
- 交通部顧問
(1958年11月-1960年7月)
- 交通部常務次長
(1960年7月23日-1966年1月5日)
- 美援運用委員會顧問
(1960年8月-1968年9月)
- 交通部政務次長
(1965年1月5日-1969年9月24日)
- 交通部觀光政策審議小組委員
(1968年9月-1969年9月)
- 中華顧問工程司董事長
(1969年11月-1972年6月)
-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69年10月4日-1973年8月1日)
-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秘書長
(1969年10月4日-1973年8月1日)
- 行政院秘書長
(1972年5月29日-1976年6月9日)
- 行政院公用事業費率審議會委員
(1972年-1976年6月)
-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員
(1972年-1976年6月)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員
(1972年-1976年6月)
- 財政部(第十二任)部長
(1976年6月9日-1978年5月29日)
- 中央銀行常務理事
(1976年7月-1984年2月29日)
-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國際開發協會理事
(1976年-1984年2月29日)
- 國際銀行公司理事
(1976年-1984年2月29日)
- 中國國民黨常務委員
(1976年-1984年2月29日)
- 中國工程師學會永久會員
(1976年11月-1984年2月29日)
- 國際銀行公會會員
(1976年12月-1984年2月29日)
- 行政院政務委員
(1976年6月9日-1984年2月29日)
|
費驊(1912年5月23日-1984年2月29日),台灣的政治人物,字之驊,出身江蘇,曾任財政部長。
費驊是台灣國家公園的催生者之一。1980年,內政部修訂組織法時,他主張將營建司改為營建署,獲得當時行政院長孫運璿的支持,營建署於次年成立,並負責國家公園的推動與管理,他也親自參與國家公園的相關規劃工作。1982年,他以70歲高齡親自登上海拔2800公尺的八通關草原,以了解新中橫公路對玉山地區的影響,事後也終止了新中橫公路穿越玉山山脈的計畫。此外,小觀音山的箭竹林、夢幻湖的台灣水韭也因他規劃的陽明山國家公園而保存下來,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崇德水泥廠及立霧溪水力開發計畫也因他的奔走而取消,為台灣生態保育寫下新頁。
1984年2月29日清晨,費驊在陽明山家門口附近晨跑時,不幸遭台北市公車撞擊逝世。
[编辑] 參考文獻
- 魏宏晉,《台灣的國家公園》,遠足文化,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