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箴言 | 健康城市 陽光·臺北 | ||||
簡稱 | 台北、北市 | ||||
設立始年 | 1884年建府、1920年設市 | ||||
行政區類別 | 直轄市 | ||||
區劃 | 12個區 | ||||
政府所在地 | 信義區 市府路1號 | ||||
市長 | 郝龍斌 | ||||
政府網站 | 臺北市政府 | ||||
市花 | 杜鵑花 | ||||
市樹 | 榕樹 | ||||
市鳥 | 台灣藍鵲 | ||||
電話區號 | 02 | ||||
總面積 | 271.8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16位)
|
||||
總人口 | 2,626,273人(2007年3月)
(台灣的第2位)
|
||||
人口密度 | 9662.53人/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2位)
|
||||
毗鄰 | 台北縣 | ||||
![]() 台北市在台灣的位置
|
|||||
地理 | |||||
經度 | 東經121.6度 | ||||
緯度 | 北緯24.9度 | ||||
東西寬度 | |||||
南北長度 | |||||
總面積 | 271.8 平方公里 | ||||
- 陸地面積 | |||||
- 水域面積 | |||||
海拔高程 | 最高:1,120m (七星山) 最低: 中位值: |
||||
氣候 | |||||
氣候類型 | 副熱帶季風氣候 | ||||
年平均溫 | 22.7℃ | ||||
- 最高月均溫 | 29.3℃ | ||||
- 最低月均溫 | 15.8℃ | ||||
年降水量 | |||||
無霜期 | |||||
年日照時數 |
臺北市為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也是中華民國首都所在地,位於台灣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與台北縣接壤。不但是台灣最大的城市,也是台灣政治、商業、大眾傳播、教育、流行文化的中心。
一般而言,台北這個稱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範圍。20世紀初之前,台北舊城區只包含城中區(今 中正區北邊)的範圍。即使是1960年代所稱的「台北」,仍舊狹義地意指包括大安區、松山區、大同區、信義區、中正區、中山區與萬華區在內的台北市舊市區。然而由於舊城區趨於沒落,商業重心與市政核心東移,以及大量來自於台灣中、南部的外來人口聚居於周圍衛星市鎮,今日所稱的「台北」,有時泛指包括台北市與台北縣、基隆市在內的大台北地區(或稱台北都會區),總人口達676萬人(若再加上桃園縣則可達867萬人)。不過就行政區劃而言,「台北」通常仍指台北市。
目录 |
[编辑] 歷史
根據記載,台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屬於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台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原自平埔族語「tagal」。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先是艋舺(今 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台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台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1884年,台北府城城牆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台灣建省,劉銘傳擔任台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台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台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 台中市)移至台北,從此逐漸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
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仍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為台灣總督府,成為日本統治台灣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灣總督府新廳舍(今 總統府)落成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牆及西門,以原台北城範圍內的區域(日人稱為「城內」)作為官方廳舍集中地,以及來台日人的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的城牆原址闢築4條3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畫,街道的建築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也新設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台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型態。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在當時的台北公會堂(今 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日本殖民時代劃下句點。
1940年代隨著國府撤退來台的200萬軍民,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過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區、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也開始逐步進行;城市的已開發區域原先集中於舊市區西側,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開始向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與1980年代為台北市的高度發展期,城市的商業重心也從此時開始逐漸向東移至東區,西區相對顯現出發展衰退的態勢;伴隨高度發展而來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終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1990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運、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相當程度地紓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畫區開始快速發展,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西門町、大稻埕等地帶也開始進行局部改造、更新計畫。不過,如何兼顧傳統社區或商圈的整建,與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課題。
[编辑] 行政區劃
台北設府,始於1875年,當時台北盆地屬於台北府淡水縣,但並未明文設置台北市。進入日治時期後,1920年的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併入台北市。
1945年國府接收台灣後,台北市成為省轄市,隸屬於台灣省。1967年7月1日升格為直轄市,次年並將郊區分屬台北縣與陽明山管理局的六個鄉鎮劃歸本市管轄。1990年,台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今日的12區: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
[编辑] 次分區
自2000年起,在各區之下增設次分區,作為輔助的行政區劃。各區依據實際發展情形,配合各里特色,劃定4~7個次分區,將具有鄰近特性,文化、歷史特質類似的數個里集結起來,以求有效利用鄰里資源,並凝聚居民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共同推展市政建設。目前(2006年8月)臺北市共有68個次分區。
[编辑] 地理
[编辑] 地形
台北市中心區域位於台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眠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台北縣接壤處,整個山系於市區內大致向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內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為1,120公尺,次高的大屯山為1,092公尺,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側的外緣地帶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的內湖、南港與南邊的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公尺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則橫亙於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编辑] 水文
台北市境內的河流屬於淡水河流域。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經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大稻埕)、萬華、公館、景美等地的市區邊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續接大漢溪)。基隆河於關渡一帶自淡水河分出,流經社子、士林、大直、內湖、松山、南港後出台北市境續流經台北縣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過去因河道極為彎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內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進行過截彎取直工程。景美溪於景美一帶自新店溪分出,流經景美、木柵至台北縣深坑。雙溪於士林、北投交界一帶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雙溪分出,雙溪流經芝山岩、外雙溪(故宮附近)等地,磺溪則流經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紗帽山、大屯山。
[编辑] 氣候
台北市位於北緯25度線附近,又因為是在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深受乾冷的蒙古高氣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氣壓交互影響,形成了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通常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而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出現較暖的冬天,或是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氣壓帶來的強烈冷氣團,使得台北的溫度少見地降至攝氏5.6度,鄰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現攝氏3.9度的低溫)。由於位在東亞季風帶內,因此氣候也受東北季風(冬季由東北方吹來含有許多水氣的季風,此風也是在冬季帶給台灣北部降水的主要來源)影響。也因為有東北季風的影響,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斷流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氣候特徵:因為市區主要位於台北盆地中,氣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由於盆地周圍的高山而不易使熱氣排出,使得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的地區高出攝氏1~2度。進入冬季後,市區周圍的山地與丘陵地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氣壓與太平洋高氣壓交會形成鋒面,使得台灣進入梅雨季節,此時台北的降雨天數也會增加。夏季也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而形成午後雷陣雨。
[编辑] 交通
台北市為台灣最大城市,並與位於台北縣內的週邊衛星城市形成大型都會區,因此市區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於市區內或縣、市之間,經常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幹道出現交通阻塞的情形。為求儘可能在短時間內疏散人潮、車潮,並減少塞車情形,因此除了一般道路外,亦興建多條快速道路與聯外橋樑。
此外,台北市亦為台灣大眾運輸最發達的都市,至2007年為止,整個大臺北地區的營運中的公車路線共有421條,平均每日載客161萬人次。捷運系統方面,台北捷運營運路線總長度67公里,平均每日運量已超過100萬人次。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捷運、市區聯營公車、短程客運與公營停車場的非接觸式IC智慧卡—悠遊卡;並實施公車與捷運間的悠遊卡雙向轉乘優惠制度。
對外交通方面,除了有多條國道(高速公路)與省道通往全國各地之外,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與台灣高速鐵路也都行經本市並設站;松山機場則為國內航線樞紐。國際交通部分,目前空運與海運分別以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舊稱「中正國際機場」)與基隆港為主要據點。
[编辑] 經濟
台北市在台灣經濟體系中,扮演金融、媒體、電信營運中心的關鍵性的角色。產業方面,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隨著高所得而來的高消費能力及產業結構變遷,統稱為服務業的第三級產業佔台北市整體產業比重近達九成。當中包含批發、零售、貿易、餐飲、金融服務、運輸倉儲、通信、工商服務…等。服務業的盛行,讓台北市成為生活必須用品相當容易取得的城市。某大型超商總經理曾說:「台北市有一個世界級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另外,台北市科技接受度相當高,以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為目標的台北,有線上網率、無線上網率等指標,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對新事物的嘗試和一窩蜂的特性並不限於科技方面,歷年來出現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樂透(2003年)、動畫角色磁鐵(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鬱金香式」熱潮即為一例。
產業分布於台灣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業,大部分都將總公司設於台北市。又因為中華民國地方稅收以設籍地為徵集點,因此台北市與台灣其他縣市產生了營業稅收不公與中央統籌款的糾紛。
[编辑] 勞動力狀況
到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213萬,勞動力有118萬6千,就業者有114萬,失業者4萬7千,非勞動力94萬4千;勞動力參與率55.7%,失業率3.9%(行政院勞委會勞動統計月報勞動力狀況-按地區分)。
[编辑] 外籍勞工
在外籍勞工方面,到2006年3月底為止,台北市約有2萬9千名外國專業人員(所謂的白領外勞),數量是全台灣最多的;而所謂的藍領外勞則約有4萬3千人,也是全台灣第三多。
[编辑] 旅遊
台北市為台灣最重要的都市,雖然幅員與台灣其他縣市比起來不算寬廣,卻擁有許多人文景觀。其中,古蹟數量與博物館數目,不但居於全台灣首位,也存在著有別於其他城市的特殊風情。
對外國觀光客而言,台北的夜生活相當具有吸引力,幾乎以不同型態充斥在台北各區域。像是寧夏路老舊社區中的傳統夜市,範圍包含數條街道的士林夜市,東區新興商圈的PUB,甚至山上的北投溫泉,都可視為台北夜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台北人的活力與勤奮,以及現代與傳統交錯的景象,都是觀光上的一大特點。
[编辑] 教育
作為台灣首善之區,一般而言,臺北市的教育資源與台灣的其他縣市相比較為豐厚、優渥。1900年代的日治初期,台灣第一座西式小學就成立於芝山岩一帶(即今日的士林國小)。隨後普設於台北各地的國語傳習所、公學校、小學校更奠下了台北的教育根基。
1950年代國府撤退來台之後,許多位於台北市,投入龐大教育經費的初中、高中與大學,更成為台灣北部甚至全台灣的「明星學校」,在高中或大學聯合招生制度盛行時,尤其明顯。特別是明星高中的第一志願、前三志願或國立大學的熱門科系,每年都有相當激烈的入學競爭。即使在聯招幾近廢止的今日,這種情形仍舊延續著。
[编辑] 宗教
由於具有移民社會的屬性,以及台灣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現蓬勃而多元的發展。雖以佛教與道教為主,但也有全台灣最多的基督教人口與穆斯林。
以佛教與道教為例,台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為107間,道教為154間[1]。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閩、粵移民由故鄉迎來的神佛,1950年代之後,許多台灣中南部居民移居至台北,亦將其神靈請至台北設分靈,所以祭祀以媽祖、王爺、菩薩居多。台北地區的佛道教寺廟數量之多,冠於北台灣,其教派之廣,幾乎涵蓋各神佛,堪稱台灣宗教的總匯。
[编辑] 文化
台北市是全台灣文化活動最密集、頻繁的都市,擁有最多藝文表演場地與展覽場所。表演場地包括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演奏廳、實驗劇場)、城市舞台(台北市社會教育館)、華山文化園區、國父紀念館、紅樓劇場、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新舞台、牯嶺街小劇場…等。展覽場所有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南海藝廊、鳳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等。
除此之外,亦有許多知名博物館。位於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世界主要博物館之一,收藏品大部分為清代皇室舊藏,包含眾多中國古代書畫、器物、典籍。鄰近台北植物園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也是以收藏書畫、器物著名的博物館,每年並固定舉辦特展。位於二二八紀念公園內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則以收藏與台灣相關的諸多人文與歷史資料、文物,以及豐富的自然標本為特色。另外還有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袖珍博物館、樹火紙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郵政博物館…等。
台北市也是台灣學術研究重鎮,中央研究院即設在台北市南港區。圖書資源也相常豐富,有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大專院校圖書館(像是台灣大學總圖書館、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等。書店方面,除了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等國內連鎖書店外,尚有國際連鎖書店葉壹堂(Page One)、紀伊國屋書店,專門書店晶晶書庫、信鴿書店、亞典書店、女書店…等。
隨著外籍勞工人數逐漸增加,外籍勞工所帶來的母國文化也逐漸受到重視,各種文化節、專門的廣播節目…等針對外籍勞工的活動與措施因而產生。2005年起舉辦的「牛肉麵節」為強調獨有飲食文化之下發展出來的活動,隨著戰後外省籍住民大量聚居於台北,各種中國地方口味相互揉合後,發展出有別於台灣傳統飲食風格的特色。另外還有包容同性戀族群,使其得以擴大活動範圍的同性戀遊行。
[编辑] 體育
台北市曾舉辦許多國際性大型競賽,例如: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2004年世界盃五人制足球賽、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台北101國際登高賽、2004年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台北國際馬拉松比賽(包含國道馬拉松)、IAU世界盃超級馬拉松比賽…等;2009年聽障奧運亦由台北市取得主辦權。另外還有許多國內性競賽,例如:「健康活力‧運動台北」十二行政區路跑賽、新光摩天大樓登高大賽、三商巧福盃路跑賽、舒跑盃路跑賽、中正盃錦標賽(範圍涵蓋各類運動)…等;中華職棒每年固定於天母棒球場舉行部份場次的例行賽;超級籃球聯賽則固定於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館(俗稱「白館」)進行例行賽。
大型體育場館方面,目前有天母棒球場以及台北小巨蛋;主要供棒球比賽使用的大巨蛋已初步動工;市立體育場亦準備拆除改建。除此之外,各行政區的區級休閒、運動中心也漸次啟用或著手興建;每年並由各區的體育會舉辦不同規模的路跑競賽,以利於提升運動風氣。
[编辑] 政治
一般來說,台北市各族群對於各政黨的支持度,與其他縣市相比並無明顯差別:外省族群較一致地支持泛藍陣營,客家族群支持泛綠陣營者的比例約為兩成多,閩南族群支持泛綠者的比例則約為四成。
各族群人口比例的差異,對於選舉的生態造成若干影響。台北市外省人比例較高,為本島各縣市之最。2004年,根據中華民國政府針對客家族群設立的客家委員會調查研究顯示[2]:台北市單獨認定自己為閩南人者佔67.9%,客家人佔11.7%,外省人佔15.2%,外省人部分高於台、澎、金、馬平均的8%。因此從數據上來看,外省族群影響力較台灣其他縣市大,不過比例上並不明顯。
由於外省聚落較多,國民黨的經營也較深。1980年代以前,外省人群聚的眷村通常為國民黨的鐵票區,此區域通常被稱為「黃復興」。1990年代末期起,台北市的舊有眷村多已改建,族群因素對於政治所造成影響較以往薄弱,但仍為重要因素之一。因此2000年之後的歷屆選舉中,泛綠陣營在此獲得的票數,皆不會與台、澎、金、馬的平均值落差太大。
1980年代台灣解嚴之後,台北市即成為集會遊行的重地。因素有三:動員與集結容易、媒體效果較佳、抗議或請願對象(政府機關)明確。在野陣營北上集結抗議是十分平常的事,此現象於2000年政黨輪替後,依舊存在。每遇藍綠對峙的高峰期,兩方人馬對於上台北街頭比氣勢皆躍躍欲試。2000年之後,藍綠陣營兩方已經開始有「舉辦選前一週的台北街頭大遊行,以為選舉造勢」的習慣,不失為台北街頭奇觀。
即使台北市民對於遊行與抗議已經司空見慣,台北市民近年來被政治動員的程度,卻並未比其他都會區高。歷年來逐次下滑的低投票率也是一項很好的指標。然而,由於泛藍陣營在中央政權選舉的連番挫敗,加上深藍群眾以自發組織型式長年運作,使得台北街頭較容易看到被高度政治動員化的泛藍群眾身影。2004年~2006年間,每天都有數名至數十名藍營支持者,持續集結於原 國民黨總部門口集會並揮動國旗;2006年9月起的「倒扁」集會亦以博愛特區為主要場所。
[编辑] 臺北市長
台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都,亦為台灣的政經中心;總統府及中央政府各單位也都位於台北市境內。台北市長作為台北市最高的行政首長,具有全國性的代表意義,相關新聞因此經常佔據媒體相當大的版面。曾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於2000年當選總統之後,更被認為是通往總統之路的「跳板」之一。由於掌握的資源非常豐富,因此也成為政黨選舉的必爭之地。臺北市長與其下的局處首長甚至被暱稱為「小內閣」。
1967年~1994年,直轄市長皆為政府官派。陳水扁為台北市改制直轄市後第一任民選市長;目前的台北市長為國民黨的郝龍斌。
[编辑] 台北市議員與立法委員
[编辑]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於2004年12月11日舉行。根據台北市選舉委員會統計,台北市符合選舉資格的公民共196萬5286人,而實際投票者為124萬4千285票,總投票率百分之61.28,投票率不但為該類型選舉有史以來的新低,也是近20年來,數次重大選舉的新低。
選舉結果方面,民進黨當選8席,國民黨當選7席,親民黨3席(後來於2005年下半年全數加入國民黨),台聯當選1席,李敖為唯一的無黨籍當選者。
[编辑] 2006年市議員選舉
第十屆台北市議員選舉與第四屆台北市長選舉於2006年12月9日同時舉行。
[编辑] 姊妹市
[编辑] 美國
[编辑] 亞洲、歐洲
[编辑] 非洲、中南美洲
[编辑] 城市獎項、榮譽
- 入圍2006年「智慧社區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全球七大智慧社區。
- 2007年維基媒體國際大會主辦城市
[编辑] 榮譽市民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文獻
- 劉寧顏,《重修台灣省通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 黃昭堂,《台灣總督府》,鴻儒堂出版,2003
- 莊永明,《台北老街》,時報出版,1991
- 緒方武歲,《台灣大年表》,台灣文化出版社,1943
- 李乾朗,《臺北市古蹟簡介》,台北市民政局,1998
- 又吉盛清,《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前衛出版社,1997
- 陳漢光、賴永祥,《北臺古輿圖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 施亞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遠足文化,2003
- 臺北市民政局,《臺北市寺廟概覽》,臺北市民政局,1994
- 陳柏瑋,《臺北市、高雄市選民的政黨偏好差異:以2002年北、高兩市市長選舉為例》
[编辑] 網站
[编辑] 外部連結
|
![]() |
|
---|---|---|
市轄區: |
中正區 | 大同區 | 中山區 | 松山區 | 大安區 | 萬華區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實際管轄區) | ![]() |
||||||
---|---|---|---|---|---|---|---|
|
编辑 | 台北市歷史建築 | |
內湖區 | 五分吊橋 | 1918年 |
萬華區 | 西本願寺(輪番所、參道、本堂、御廟所) | 日治時期 |
士林區 | 士林神農宮(芝蘭廟) | 嘉慶17年 |
中山區 | 劍潭古寺 | 1918年 |
南港區 | 南港煙囪 | 1959年 |
中正區 | 寶藏巖歷史聚落 | 1971年 |
延平南路45號 | 1940年代 | |
齊東街日式宿舍9處 齊東街53巷2、4、6、8、9、10、13號 濟南路2段25、27號 |
1920年代至1940年代 |
|
|
---|---|
州轄市 | 臺北市 - 基隆市 - 宜蘭市 |
七星郡 | 汐止街 - 士林街 - 北投庄 - 內湖庄 - 松山庄(1938年併入臺北市) |
新莊郡 | 新莊街 - 鷺洲庄 - 五股庄 - 林口庄 |
海山郡 | 板橋街 - 鶯歌街 - 三峽街 - 中和庄 - 土城庄 |
文山郡 | 新店街 - 深坑庄 - 石碇庄 - 坪林庄 - 蕃 地 |
淡水郡 | 淡水街 - 八里庄 - 三芝庄 - 石門庄 |
基隆郡 | 瑞芳街 - 萬里庄 - 金山庄 - 七堵庄 - 貢寮庄 - 雙溪庄 - 平溪庄 |
宜蘭郡 | 頭圍庄 - 礁溪庄 - 壯圍庄 - 員山庄 |
羅東郡 | 羅東街 - 五結庄 - 三星庄 - 冬山庄 - 蕃 地 |
蘇澳郡 | 蘇澳街 - 蕃 地 |
页面分类: 維基媒體國際大會主辦城市 | 台北市行政區劃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 台北古蹟 | 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 亞洲首都 | 台北 | 台北市 | 台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