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配票是一種運用策略,以求某方充分利用票源,獲得最大席次之投票。由於在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和比例代表制中,並非僅由最高票當選,而係各候選人得票僅需在當選席次內領先即當選,因此政黨或政治聯盟透過組織動員或是號召選民自動將票源分配投給有希望當選的候選人,使其達到當選門檻,使該政黨當選席次最大化,避免個別參選人衝高票數造成選票浪費。
目录 |
[编辑] 意義
例:今日有三人A、B、C,參加有二席名額之民意代表選舉。其中A君與C君同黨,但A君民調支持度遠高於其他二人。
此時黨中央考量到A君票數太高並無意義,不如選前即要求支持者分配一些選票改投給同黨的C君,二席皆獲得的可能性反而較大,這個過程就稱為「配票」。
[编辑] 手段
配票的方法五花八門。以台灣為例,若政黨欲配票給四位候選人,可能要求選民以出生日為準,春、夏、秋、冬分別投與不同人選,以求平均分配,並搭配口號及密集選前宣傳以達到功效。
在台灣選舉史中,更早期尚有劃分「責任票源區」的作法,即政黨指示各村各里的選民分別投與自己所「負責」的候選人,也能達到平均分配的效果。其他方法尚有以身份證末碼判定、以性別為準等。
[编辑] 結果
由於配票常為同黨候選人平均分配選票,事前對於投票人數、基本盤都需有十分暸解,否則可能反而全軍覆沒。以台灣選舉史上為例,不乏有配票失敗及成功的案例,甚至連帶影響後續其他選舉:
[编辑] 成功
- 1995年立委選舉,民主進步黨首次以聯合配票的方式,在台北市南區創造出四席立委全上的佳績。
- 2001年立委暨縣市長選舉,民主進步黨即以身分證號碼末一碼配票使台南縣五席立委全上。
- 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编辑] 失敗
- 錢林慧君:台南市籍台聯立法委員,2004年立委選舉時尋求連任。包括她在內,泛綠聯盟尚有3位民進黨員選舉。但民進黨操作配票時未考量錢林慧君,結果民進黨多數候選人票數過高但未分配至她,以差距當選門檻1000票飲恨。此事件導致翌年臺南市長選舉時,泛綠聯盟分裂,錢林慧君與同屬泛綠、尋求連任的許添財同時參選。
- 段宜康:民進黨籍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在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尋求連任,在選舉過程中民調居高不下,但在投票結果揭曉後意外落選,一般認為與該區原本民調較低的同黨參選人王世堅以該區第二高票當選,瓜分其票源有相當關係。
- 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同屬泛民主派陣營的民主黨及四十五條關注組分別在港島區出選。他們本打出「1+1=4」的口號,建議已婚的選民把一票投予民主黨,一票投予余若薇名單,使民主黨的楊森、李柱銘及四十五條關注組的余若薇及何秀蘭一起當選,奪取六個議席中的四席。然而民調顯示余若薇名單的支持率大幅領先民主黨名單,加上黨派之間的利害關係,到了投票前夕,民主黨以「李柱銘選情告急」為名,要求支持者全投民主黨名單。在投票日,蘋果日報以《李柱銘火併蔡素玉,有你冇我》為頭條,把選戰描寫成「民主之父」李柱銘與親北京陣營的民建聯蔡素玉之間的決戰,結果很多余若薇名單的支持者轉投民主黨名單,使民主黨的楊森、李柱銘以高票當選,民建聯的蔡素玉則以些微票數壓過何秀蘭及民主黨名單第三位的黎志強。雖然民主派及親中派的得票率約為6:4,但得到的議席則是3:3。有指民主黨已得知有足夠票數使李柱銘當選後,仍然高呼告急,企圖使名單第三位的黎志強也順利當選,結果不但第三席拿不到,更使何秀蘭以八百一十五票之差,敗給了蔡素玉。由於今次配票完全失敗,加上選舉失利聲浪高漲,民主黨主席楊森宣佈不連任主席,結果由副主席,重返立法會的李永達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