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激進親共人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激进亲共人士,俗稱香港土共勢力、土共、老共(有人认为这些俗称带有戏谑色彩),為香港的一股特殊政治勢力。該勢力主要由1960年代香港的左派工會成員、大學的國粹派學生及來自中聯辦的官員代表,特徵為擁護來自中国共产党的指導思想。在殖民地時代該勢力常以反對派姿態出現;香港回歸後,該勢力是指经常激進地擁護中华人民共和国及香港特區政府的人士。
注意:这些人士的激進是表現在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中央政府上,其左、右倾向并不确定,因此不宜将他们称为香港激進左翼人士或香港激進右翼人士。
目录 |
[编辑] 思想取向
[编辑] 經濟
在經濟方面,過去有不少人仍然堅持陳雲所主張的鳥籠經濟,認為政府應該帶領社會的經濟走向,才可以使香港走出經濟低迷的幽谷。但現在持這種思想的人已經少。
[编辑] 政治
在政治方面,他們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導思想一般能彻底的接受(有些人甚至是不加鉴别的盲从)。過去有部份人認為該勢力常常視香港民主派為敵,因此,他們經常對民主派或其支持者進行打壓或發表針對性言論。但事實上,假若黨向他們指示他們必須要向民主派示好的話,他們亦照樣會服從。自從胡锦涛任国家主席開始,中央政府在對香港所採取的政策上與江澤民时期有很大的改變,嘗試與香港的泛民主派對話。中央的舉動曾經一度使香港激进亲共人士非常不滿。在中共背後調解之後,他们已不再在大眾傳媒上刻意對泛民主派進行攻擊。
[编辑] 代表人士
[编辑] 國粹派大學生
在香港1960年代至1970年代,俗稱為“火紅的年代”,因為這個年代的大學生有不少人都非常左傾,對毛澤東及共產黨絕對信任。這些人不仅會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更會為偏遠地區的居民修橋築路,效法內地“進步青年”的做法。亦有不少人響應內地的號召,為與港英政府對抗而拒絕加入政府機構做事,轉而“紓尊降貴”,為國營公司效力,包括到國貨公司擔任搬運工人。這些社會的精英雖然犧牲自己的前途而加入國營企業,但他們的努力並未有得到國家的認同。到了香港經濟起飛,這一班人因為缺乏相關的工作經驗,變得與社會脫節。
另外亦有部份國綷派學生繼續在社會任職。他們後來都成為了香港社會的棟樑。這一班有包括有:梁錦松、陳毓祥、蔡素玉等人。這些大學生若照他們在大學時的表現來歸類,的確是,但他們現時未必會被歸類為土共人士。
參看:學聯、學協
[编辑] 中聯辦官員
香港的中聯辦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港澳工作委員會,負責香港的統戰工作。當中除了有來自中央委派的官員以外,還有不少從香港本地提拔的官員。
雖然這批官員的工作包括反映香港的民意,但由於中聯辦的工作缺乏市民大眾的監察,加上港區人大的工作一直都受到中聯辦的制肘,實際上普通市民無從得知他們有否或如何向中央政府呈報香港人的民意。
不少原先立場親向英國,後來轉向支持中共的商人以至政治人物都有與辦事處的官員接觸。他們目的被懷疑是希望在內地投資更為順利,或在香港政壇得到更大和有力的支持。
在六四事件後,由於中國政局的變化,中聯辦的前身新華社香港分社,以至中聯辦官員對民主派的態度常被認為是不友善,但根據傳媒報導,兩方之間的對立並非十分嚴重。間歇性的對話、溝通或互動亦時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