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Yersinia pestis seen at 2000x magnification. This bacterium, carried and spread by fleas, is the cause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the disease plague | |
ICD-10 | A20. |
ICD-9 | 020 |
DiseasesDB | 14226 |
MedlinePlus | 000596 |
eMedicine | med/3381 |
鼠疫(Pestis,专业名称:Bubonic Plague “淋巴腺鼠疫”)是一种透过鼠类传播的疫病。鼠疫是由瘟疫耶爾森菌(Yeresinia pestis, 舊稱 鼠疫杆菌) 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按中醫的理論,鼠疫屬於傷寒的一種。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當發展成肺鼠疫時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間傳播。一般相信歷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首次大流行發生於六世紀,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波及到歐洲所有國家,死亡近二千五百萬人;第二次發生於十四世紀,起源於美索布達米亞,僅歐洲就死亡二千五百萬人,即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第三次發生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死亡一千二百萬人。
目录 |
[编辑] 傳播方法
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跳蚤吸食鼠身上的帶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後,鼠疫杆菌在跳蚤的胃部繁殖形成阻塞。當跳蚤再次吸食時,會嘔吐出帶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將鼠疫傳播。鼠疫大規模爆發通常最常先在啮齿类动物中發生。跳蚤因為失去原有寄生宿主而轉為叮咬其他動物或人類。此類傳播的鼠疫為腺鼠疫或敗血性鼠疫。有些鼠疫亦可以是透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此類鼠疫稱為肺鼠疫。
1894年,中國華南爆發鼠疫,並傳播至香港。兩名細菌學家,法國人亞歷山大·葉赫森(Alexandre 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別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離出引致鼠疫的細菌。由於北里柴三郎的發現後來被發現有錯灟,現時一般認為葉赫森是首名發現鼠疫桿菌的科學家。1967年,鼠疫桿菌的學名改為 Yersinia pestis以紀念葉赫森。
1898年,法國科學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買首次證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傳播者。
[编辑] 症狀和類型
感染按症狀可分成三類:
[编辑] 腺鼠疫
通常是因被感染的鼠類或跳蚤叮咬而染得。一般在感染後3—8天會出現倦怠感、寒顫、發燒等現象,在傷口附近的淋巴腺會有發炎的現象,再來可能擴散到全身的淋巴腺。腺鼠疫如不治療,死亡率為50-90%。
部份腺鼠疫重患者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亦有可能入侵肺部引起肺炎而轉成肺鼠疫。
[编辑] 肺鼠疫
鼠疫感染肺部後可透過病患者的飛沫人傳人。部份病者有可能是先得腺鼠疫發展而成肺鼠疫;但更多數是透過人傳人,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飛沫染病。肺鼠疫的潛服期通常為2-4日,但亦可少至數小時。最初的徵狀如頭痛、怠倦、咳嗽與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如不治療,在症狀出現後1—6日死亡,死亡率可達95%。
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编辑] 敗血性鼠疫
鼠疫桿菌經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膚會出現血斑,最後全身長滿黑斑而死亡。這也是鼠疫被稱為黑死病的原因。部份敗血性鼠疫患者並沒有淋巴腫脹的徵狀。此類患者從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出現敗血性徵狀者如不治療,死亡率接近100%。及早以抗生素治療可以減至4-15%。
[编辑] 治療
在醫院隔離,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抗生素治療。
中世纪时,为治疗黑死病,人们用尽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有的人吃下粪便和灰烬,有的人将黑色肿块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放到胸前。
[编辑] 預防
驅逐有可能帶菌的鼠類或跳蚤,或施打疫苗。
[编辑] 歷史上的大流行
[编辑] 第一次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共有兩次,發生在540年—590年。並沒有明確的數字統計多少人因此死亡,不過一般相信這個疫病導致東地中海約2500萬人死亡。這場瘟疫衰弱了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企圖恢復羅馬帝國光榮的夢想也因此失敗。
[编辑]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認為是蒙古人帶來的。約1347年,往來克里米亞與墨西拿(西西里島)間的熱內亞貿易船隻帶來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熱內亞與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傳到法國、西班牙和英國,1348年—1350年再東傳至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最後在1351年傳到俄羅斯西北部。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當時無法找到治療藥物,只能使用隔離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後在十五、十六世紀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襲歐洲;但死亡率及嚴正重情度逐漸下降。
有人認為,這場黑死病嚴重打擊了歐洲傳統的社會結構,削弱封建與教會勢力,間接促成了後來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在中國,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的大疫相信是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份。据估计,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一些史學家相信,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營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襲,谷應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编辑] 黑死病與鼠疫
十九世紀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發現鼠疫桿菌及鼠疫傳播方法後,大部份醫學及歷史學家,都認為十四至十六世紀肆虐歐亞的黑死病,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但近年有研究質疑這種說法,認為黑死病只有部份特徵與「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相近,懷疑真正導致十四世紀黑死病的,可能其實是另一種仍未被發現的病原體。
[编辑] 第三次大流行
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經過航海交通,最終散佈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估計在中國和印度便導致約1200萬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維持至1959年,全球死亡人數少於250人方才正式結束。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相關條目
- 查士丁尼瘟疫
- 倫敦大瘟疫
- 百年戰爭
- 1894年香港鼠疫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