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方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其中a, b,c和d ()是屬於一個域的數字,通常這個域為R或C。
目录 |
[编辑] 历史
波斯数学家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3)通过用圆锥截面与圆相交的方法构建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他说明了怎样用这种几何方法利用三角法表得到数字式的答案。
在十六世纪早期,意大利数学家西庇阿·德尔·费罗找到了解一种三次方程的方法,也就是形如 x3 + mx = n的方程。事实上,如果我们允许m, n是負数,所有的三次方程都能变成这种形式,但在那个时候人们不知道复数。德尔·费罗(Dal Ferro)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死之前才把它告诉了他的一个学生。塔塔利亚(Niccolo Fontana Tartaglia|Tartaglia)听说了这件事并很快自己找到了一种方法。他把他的方法透露给了卡尔达诺,后者把它发表在《数学大典》(1545年)上。
卡尔达诺注意到塔塔利亚的方法有时需要他给负数开平方。他甚至在《数学大典》裡包括了这些复数的计算,但他并不真正理解它。拉斐罗·邦别利(Rafael Bombelli)详细地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因此被人们认为是複数的发现者。
[编辑] 一般情形
令K為域,可以進行開平方或立方運算。要解方程只需找到一個根r,然後把方程除以x − r,就得到一個二次方程,而我們已會解二次方程。
在一個代數封閉域,所有三次方程都有三個根。複數域就是這樣一個域,這是代數基本定理的結果。
解方程步驟:
- 把原來方程除以首項係數a (),得到:
-
- ,其中,,。
- 代換未知項,以消去二次項。當展開,會得到這項,正好抵消掉出現於的項。故得:
-
- ,其中p和q是域中的數字。
- 來一妙著:記。前一方程化為。
-
- 展開:。
- 重組:。
- 分解:。
- 因為多了一個未知項(和代替了),所以可加入一個條件,就是:
- ,由此導出。
- 設和。我們有和因為。所以和是輔助方程的根,這方程我們已會解出。
接下來,和 是和的立方根,適合,,最後得出。
在域裡,若和 是立方根,其他的立方根就是和,當然還有和,其中是單位的立方根。
因為乘積固定,所以可能的是,和。因此三次方程的其他根是和。
[编辑] 實數情形
最先嘗試解的三次方程是實係數(而且還是整數)。因為實數域並非代數封閉,方程的根數目不一定是3。所遺漏的根都在裡,就是的代數閉包。其中差異出現於和的計算中取平方根時。取立方根沒有產生問題。
可以證明實數根數目依賴於輔助方程的判別式(乘以27):
- 若Δ > 0,只有一個實根,其他兩個是共軛複根。
- 若Δ = 0,有一個實重根:一個三重根或一個二重根和一個單根,都是實根。
- 若Δ < 0,有三個實根。
注意到至少有一實根存在,這是因為非常數多項式在和的極值是無窮大,對奇次多項式這兩個極限異號。由於多項式是連續函數,從介值定理知道它在某點的值為0。
[编辑] 第一個例子
解 。
我們依照上述步驟進行:
- (全式除以2)
- 設x = t + 1,故t = x − 1,代換:,再展開 。
- x = u + v,U = u3,V = v3。設U + V = − 1和UV = − 1。U和V是X2 + X − 1 = 0的根。
- 和,
- 和。
- t = x − 1 = u + v − 1
[编辑] 第二個例子
這是一個歷史上的例子,因為它是邦別尼考慮的方程。
方程是x3 − 15x − 4 = 0。
從函數算出判別式的值Δ = − 13068 < 0,知道這方程有三實根,所以比上例更容易找到一個根。
首兩步都不需要做。做第三步:x = u + v,U = u3,V = v3。
-
- U + V = 4和UV = 125。
和是X2 − 4X + 125 = 0的根。這方程的判別式已算出是負數,所以沒有實根。很弔詭地,這方法必須用到複數求出全是實數的根。這是發明複數的一個理由:複數是解方程必需工具,即使方程或許只有實根。
我們解出U = 2 − 11i和V = 2 + 11i。取複數立方根不同於實數,有兩種方法:幾何方法,用到輻角和模(把輻角除以3,取模的立方根);代數方法,分開複數的實部和虛部: 現設u = a + bi。
- u3 = 2 − 11i等價於:
- a3 − 3ab2 = 2 (實部)
- 3a2b − b3 = − 11 (虛部)
- a2 + b2 = 5 (模)
得到a = 2和b = − 1,也就是u = 2 − i,而v是其共軛:v = 2 + i。
歸結得x = u + v = (2 − i) + (2 + i) = 4,可以立時驗證出來。
其他根是和。
當Δ是負,和共軛,故此和也是(要適當選取立方根,記得); 所以我們可確保x是實數,還有x'和x''。
[编辑] 外部链接
- 代數學的故事:三次方程的一般解,李白飛
- 三次方程的判別式,應用, Carto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