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2.中国古建筑另外一个特点是采取围合的院落组合形式。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目录 |
[编辑] 发展历史
[编辑] 原始社会时期
在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编辑] 前期建筑活动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
[编辑] 自然掩蔽所
[编辑] 开始改造自然
- 巢居。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 窝棚。
- 窑洞。
[编辑] 固定的农业生产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
[编辑] 干阑
- 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
- 浙江吴兴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
-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编辑] 穴居
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编辑] 仰韶文化
[编辑] 龙山文化
[编辑] 河姆渡文化
[编辑] 夏、商、周、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大大发展,在夏朝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并有规则的使用土地,人们不再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而是开始积极地改造自然: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代表。
[编辑] 城市发展
城不再是出于聚落中防范其他部落侵袭的考虑,而是更多地考虑到为了防范奴隶暴动,突出王权。
[编辑] 商代城市
[编辑] 西周城市
西周为中农思想为主的封建制,讲究"礼",宗法秩序严格,当时的首都为“镐京”,并于山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中国最古老四合院遗址。
- 《考工记》
[编辑] 春秋时期的城市
各诸侯王国不满于受限于周王朝,尝试各种突破,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约束,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张。
[编辑]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编辑] 城市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
- 咸阳
- 长安
- 洛阳
- 邺城
[编辑] 宫殿
- 阙的设置。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设置阙,成为宫阙,僭越之后,阙大量用于各种场所,不仅宫殿前设阙,城门外、寺庙前、陵墓道两旁都设置阙,成为宫阙、城阙、庙阙、墓阙。甚至衙署和大门前都可以设置阙。
- 朝宫,秦始皇好功,在信宫西南处的上林苑建朝宫。其前殿既为阿房宫。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宫前,“以弱天下之人”。
- 长乐宫。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 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平面长方形,四面辟门。南面偏东的端门为正门。修建时,高祖正在各地征战,见其如此壮丽,责问萧何,“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 建章宫。建于西汉中期,汉上林苑中,最大的一处离宫。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编辑] 园林
- 以皇家宫苑为主,主要成于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汉洛阳也有修建。
- 上林苑
[编辑] 住宅
- 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
- 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编辑] 陵墓
- 春秋战国,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
-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陵园东垣外,为规模庞大的兵马俑。
[编辑] 两晋、南北朝时期
- 这段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大部分汉代建筑毁于战火,没能保留下来。由于三国时期吴的兴起,东南地区得以接收北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东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兴起。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至两晋时期,民不聊生,佛教得以蓬勃发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园林的发展。对现实的失望,使得很多士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园林承载越来越多的文化价值,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也为园林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
- 云岗石窟
[编辑] 城市发展
- 洛阳
- 建康
[编辑] 佛教建筑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文化所改造,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佛经不断的被介绍、传播,但是佛教的发展却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佛建建筑也是如此,早期佛塔佛塔在形制上多模仿印度,但是逐渐与中国建筑形式融合,出现很多中国佛建建筑特有的构建及建构形式。
- 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是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后很多有钱人家舍宅为寺。
- 河南洛阳[[永宁寺]
- 塔源自印度窣堵坡(梵语:Stupa)。早期的佛塔是在中国式阁楼上,加以模仿微缩形式的窣堵坡和相轮而成。
-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传入。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来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筑,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编辑] 陵墓
因多战乱,汉代奢华的陵寝多被偷盗一空,将陵寝隐藏起来,也属无奈之举。墓室大多延续汉代制度。也有部分用砖石仿砌墓结构构件的做法。
- 墓表、石柱。
[编辑] 园林兴起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编辑] 建筑材料、技术
琉璃瓦开始使用,砖瓦大量普及,质量日益提高。斗栱的发展。卷草纹、须弥座。
[编辑] 隋、唐、五代时期
[编辑] 都城
[编辑] 实物
[编辑] 宋、辽、西夏、金时期
- 天津蓟县独乐寺
- 山西五台县豆村佛光寺
- 河北正定县龙兴寺摩尼殿
- 山西太原晋寺
- 山西大同华严寺
- 山西大同善化寺
- 山西应县佛宫寺
- 河北易县开元寺
- 山西太谷县万安寺
- 河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
- 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 《营造法式》
[编辑] 元代时期
[编辑] 明、清时期
[编辑] 结构体系
[编辑] 木结构
中国木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三种。
- 平面以“间”为单位,一般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 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编辑] 砖石结构
多用于塔式建筑。
[编辑] 古代建筑思想
- 礼制思想明确,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 天人合一是佛教与道教都主张的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