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山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附近的東澳嶺(821公尺),南抵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位於台灣島中央偏東,全長約3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有「台灣屋脊」之稱,所以又稱為「脊樑山脈」(註:「脊樑山脈」是狹義的中央山脈;另有廣義的中央山脈,是泛指「脊樑山脈」、「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三條山脈的統稱)。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分水嶺。
中央山脈高峰連綿,台灣百岳有許多名峰位於中央山脈之中,如:秀姑巒山(3825公尺)、南湖大山(3742公尺)、合歡山(3714公尺)、中央尖山(3705公尺)、關山(3668公尺)、奇萊主山北峰(3607公尺)、向陽山(3602公尺)、奇萊主山(3560公尺)、三叉山(3496公尺)、丹大山(3325公尺)、能高山(3262公尺。根據統計,中央山脈中的台灣百岳名峰總計有六十九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也達一百八十一座,總數是台灣五大山脈之冠。
中央山脈自東澳嶺後,大白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有名山峰(1369公尺),三星山則是第一座高度超過2000公尺的有名山峰(2352公尺),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公尺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首度超過3000公尺(3167公尺),此後進入高山地區,為健行方便,自南湖北山起至中央尖山這段,被稱為"北一段",中央尖山迄甘著峰間之稜線,因地形破碎,更稱"死亡稜線"之稱呼。從甘薯峰迄中橫間,被稱為"北二段"。 因為中橫宜蘭支線的開通,沿線的山峰易於攀登,因此合歡群峰(合歡山主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合歡山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並未列入"段"中。從奇萊連峰山的起登點松雪樓開始,經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山、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山南峰、白石山、安東軍山以迄低於3000公尺的草山、摩即山區,被稱為"北三段",但又因為此段太長,故岳界復將其細分為"奇萊連峰"、"能高安東軍"。 中央山脈主脊在安東軍山以南陷落,一直到丹大山才又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並在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區形成中央山脈最高峰彙集,與玉山山脈爭鋒的場面,從丹大林道以南,迄八通關越嶺道間,被稱為"南三段",此段自"三"算起,是因為中華山協在辦大會師時,是以南北兩方向向位居中央的七彩湖會師之故。 八通關越嶺路在大水窟池以下,到南部橫貫公路之間,被稱為"南二段",自南橫以南,迄卑南主山間,則為南一段。 卑南主山至北大武山間,高度低於3000公尺,稜線寬廣、低平,淤積成許多湖沼,如萬山神池、藍湖、大鬼湖、遙拜池、紅鬼湖與小鬼湖,這段又稱為"南南段"。
台灣五大山脈 | ![]() |
---|---|
中央山脈 | 玉山山脈 | 雪山山脈 | |
阿里山山脈 | 海岸山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