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山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雪山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北方,東以蘭陽溪斷層谷與大甲溪上游縱谷(合稱皮亞南構造線)與中央山脈分界。雪山山脈為台灣最北方的山脈,呈現東北至西南走向,北起三貂角(或鼻頭角),南迄南投縣名間鄉濁水溪北岸的濁水山,若以此計算,整個山脈長約260千米,寬約28千米。
由於受到大漢溪,大安溪及大甲溪的侵蝕,整個山脈被分割成北部的阿玉山階段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三個地理區。雪山則恰位於雪山地壘的中心點,由此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支脈綿亙北台灣。雪山山脈的地質由始新世至中新世之板岩及變質砂岩為主之岩系構成,在年代上屬於比較古老的岩層,全山是由赤褐色頁岩、砂岩及板岩所構成。
台灣百岳名峰中,屬於雪山山脈的有:雪山(3886米)、大劍山(3594米)、品田山(3524米)、大雪山(3530米)、佳陽山(3314米)等。其中雪山是雪山山脈中第一高峰,也是全台灣第二高峰,僅次於玉山山脈中的玉山(3952米)。據統計,雪山山脈中屬於台灣百岳名峰的總計有19座,3000米以上的高峰則有54座。
雪山山脈的北端的首座山峰係荖蘭山,現因靈鷲山無生道場在山旁建寺而聞名,其後經福隆山、隆隆山、灣坑頭山、三方向山、鶯子嶺而抵北宜公路,北宜公路以南,以鴻子山、三角崙、烘爐地山、大礁溪山、阿玉山、紅柴山、中嶺山、拳頭母山、棲蘭山、巴博庫魯山而抵北部橫貫公路。其中鶯子嶺旁的鶯子頂山,是第一座超過1000米的山峰,而巴博庫魯山則是首座高於2000米的山峰。巴博庫魯山以南,經唐穗山、東保津寒山、眉有岩山、馬惱山、邊吉岩山而抵喀拉業山,而喀拉業山是第一座超過3000米的山峰。 喀拉業山以南,進入雪霸國家公園的範圍,高山連綿,依次為桃山、池有山、品田山、布秀蘭山、素密達山、雪山北峰、雪山、大劍山、佳陽山。 雪山山脈至此為大甲溪截斷,一般認為與劍山對望之白姑大山,實係雪山山脈之主脊,(另一說認為雪山西稜─博可爾山、火石山、頭鷹山、大雪山、中雪山、小雪山諸峰,才是主脊),白姑大山以南,守城大山俯瞰埔里盆地,而終於此。 雪山山脈也有許多古道,最北邊的隆嶺古道、龜媽坑古道、草嶺古道、石坑古道、北宜古道、跑馬古道、桶後越嶺道、哈盆越嶺道、中嶺古道、司馬庫斯古道等,有許多是泰雅族原住民部落聯絡之用,如哈盆古道、中嶺古道等,其他位於雪山山脈的古道,尚有福巴越嶺道、角板山古道、鹿場連越嶺道、薩克亞金古道、北坑溪古道等。
台灣五大山脈 | ![]() |
---|---|
中央山脈 | 玉山山脈 | 雪山山脈 | |
阿里山山脈 | 海岸山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