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九鼎,是传说中中国先秦时期的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
禹完成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收集各州的青铜,铸成九只大鼎,各鼎之上刻有各州的地理情况、贡赋定数,以及代表风景等。据传说,每鼎有千钧之重,约合7.5吨。(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但根据左传的记载,九鼎是禹之子启建立夏朝之后,收取各州朝贡来的青铜而铸造的。(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至其都。盘庚定都于殷后,九鼎迁移至此。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雒邑,将九鼎迁至该城,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太庙之中。(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东周开始后,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周定王时,楚庄王首次“问鼎之轻重”,被周大夫王孙满驳回。后楚灵王一度也动心问鼎,因国内发生叛乱,未果。
秦惠王时,张仪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楚顷襄王、齐国国王亦希望争夺宝鼎。周赧王周旋于两国以及魏国、韩国之间,令其相互制约,得保九鼎不失。
秦灭周之后,九鼎失去下落,各种典籍对其下落莫衷一是,有几种说法:
- 秦昭王将其迁入秦都,途中一鼎落入泗水(史记·秦始皇本纪);
- 周显王三十三年(前336年),或四十二年(前327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史记·封禅书、汉书、水经注);
- 周末战乱时被熔化铸钱或兵器(清末王先谦)。
根据史籍记载,秦始皇和汉文帝均在泗水设法打捞过九鼎,均没有结果。后世帝王亦曾屡次重铸九鼎,以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宁三年两次最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