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
---|
基本教義 |
三寶 涅槃 緣起 輪迴 |
修行位階 |
佛 菩萨 辟支佛 阿罗汉 |
人物 |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玄奘 蓮花生 慧能 印光 |
宗派 |
大乘 小乘 藏傳 漢傳 |
经典 |
經藏 法华经 華嚴經 楞嚴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三經 阿含經 百喻經 |
聖地 |
八大圣地 |
维基主题:佛教 |
人間佛教是近代大乘佛教思想的一種。和以往傳統上認為佛教是所謂的「屬於僧侶的佛教」、「山林的佛教」相反,人間佛教亦著重於「居士(在家眾)的佛教」,並且積極走向人群。人間佛教的思想最早由太虛大師所提倡,後來由印順導師、星雲大師等近代法師實踐。
[编辑] 人間佛教的思想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為人說法、在人間入滅(涅槃)。他的一生離不開人間。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佛是已經開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開悟的佛。」佛教的許多道理,並非虛幻而不實際的。很多的道理是可以應用在現代人類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所以,人間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視利他而非自利;更注重度生(照顧活著的人)而非度亡(超度已去世的人)。
人間佛教有以下六個特點
- 人性的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幾乎都在人間度過,他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而非一個虛擬的神靈。所以佛教應該要更貼近人的需求。
- 注重日常生活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是離不開日常的生活的。他在經典中明白的告訴人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人處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間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幫助他人的佛教。
- 利他的
佛教強調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佛教是講求救度眾生的,所以不僅要自利,更要利他。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業,就是一種「利他」思想的表現。
- 歡喜的
在佛教的思想中,釋迦牟尼佛長久以來即發願要使一切的眾生離苦得樂。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樂。所以佛教當然也要讓所有的人們得到快樂,遠離痛苦。
- 合時的
釋迦牟尼佛出生於2500年前,但是到現在他所說過的教法仍然存在這個世界上並且仍然正確而清楚的指引著人們。所以佛法是可以隨著時間的改變,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們,與人們相對應。
- 普及的
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眾生,不論是人類還是非人類,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沒有例外而普及的對待一切眾生。
[编辑] 人間佛教的影響
人間佛教的思想由太虛大師提倡之後,後來有印順導師、星雲大師等人繼承。印順導師可以說是台灣人間佛教的先驅者之一。而星雲大師自1948年來台灣之後,便以許多貼近當時人們的喜好或者潮流的方法傳播佛教,例如以電視、廣播、組織佛教歌詠隊……等。而後台灣的佛教也因為這些法師的提倡,更走入在家眾,也更貼近人們的需求。
現今台灣推行人間佛教的道場及團體有:
這些道場或者團體除了專心於弘法外,也全力投入慈善事業。除了增進大眾對佛教的觀感外,也為社會貢獻更多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