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东汉末期人物,辽西令支人,曾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幽州刺史,从弟为公孙越、公孙範,子为公孙续。曾与刘备和刘德然共同师事于卢植。镇守辽西时曾与烏桓鮮卑等交战,尽选白马为先锋,自号“白马义从”。当时袁术派遣孙坚驻屯于阳城以拒董卓,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驻守之处,袁术便派公孙瓒从弟公孙越与孙坚一同攻打周昂,没有获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瓚以其弟被杀,将此事归罪于袁绍,并和袁绍争夺北方连年交战。建安四年(199年)被袁绍击败,先将其姊妹妻子全部缢死,然后引火自焚,在公孙瓒自焚时,袁绍士兵登上公孙瓒所在高台并将其斩首。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初為小吏
公孫瓚出身貴族,但因母親出身下賤,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受岳父幫助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於盧植。
[编辑] 因義發跡
公孫瓚後來在太守劉君下任御車。在劉太守犯法被發配時敢於違法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途中劉太守獲赦。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
[编辑] 威振烏桓
公孫瓚任長史間以數十騎兵擊敗數百鮮卑騎兵,升為涿令。光和(三國志)或中平(後漢書)年間,因要討伐涼州賊被授與都督行事傳。後因討伐漁陽張純與遼西烏丸丘力居等有功,升為騎都尉。因烏丸貪至王率眾人降公孫瓚,公孫瓚被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公孫瓚組織數十擅射騎兵盡騎白馬,自號「白馬義從」。烏桓因此互相告知躲避白馬長史,並自此逃離塞外。
[编辑] 結怨袁绍
公孫瓚因曾勸阻劉虞派兵助袁術而怕袁術怪罪,所以派其弟公孫越領千餘人助袁術抗袁绍,為流矢所中而死。公孫瓚以此遷怒袁绍。袁紹初欲以自身勃海太守印綬給與公孫瓚弟公孫範作為巴結,但公孫範轉為巴結公孫瓚。初平二年(191年),公孫範以勃海兵助公孫瓚率二萬人大破黃巾軍三十萬人,斬首三萬人,生擒七萬餘人,公孫瓚升為奮武將軍,封薊侯。羅列袁紹十大罪狀,冀州諸城官員向公孫瓚投降。公孫瓚自封三州刺史。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
[编辑] 爭奪冀州
(詳見界橋之戰)
- 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孫瓚與袁紹發生界橋之戰,被袁紹將麴義擊敗,嚴綱被生擒。公孫瓚退回蓟,屯軍勃海。
(詳見龍湊之戰)
- 初平三年(192年),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不久就派兵與袁紹在龍湊開戰,被袁紹擊敗,公孫瓚退還幽州。
(詳見巨馬水之戰)
- 初平三年(192年),袁紹派崔巨業領兵圍故安,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殺七八千人。
[编辑] 事業顛峰
劉虞怕公孫瓚而欲先發制人,但被公孫瓚所敗,並在居庸俘虜劉虞。天子遣使者段訓欲增加劉虞的城邑,升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但公孫瓚誣蔑劉虞意欲謀反以威脅段訓殺劉虞,並封自己為幽州刺史。至此公孫瓚盡有幽州之地。但殺害劉虞對公孫瓚的名聲做成重大的損害,部下向心力大減,對日後部下紛紛向袁紹投降埋下伏線。
[编辑] 兵敗自焚
公孫瓚有幽州後,迫害有名氣及富有的人,任用親信小人,有才態的將領都離開公孫瓚。劉虞舊部鮮于輔、齊周、鮮于銀推舉閻柔為烏桓司馬與公孫瓚將鄒丹戰於潞河之北,斬殺鄒丹等四千餘人。烏桓峭王及後與劉虞子劉和合袁紹兵於興平二年(195年),破公孫瓚於鮑丘,殺鄒丹等二萬餘人。公孫瓚所轄各地紛紛殺當地長吏而投奔劉和軍。公孫瓚加強易京的守備,自此只守不攻。建安元年(196年),公孫瓚不援救其部下,被袁紹逐個擊破。
(詳見易京之戰)
-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率兵攻公孫瓚。公孫瓚只守不攻,袁紹遂設下伏兵。公孫瓚中伏後,心知必敗,退回城中自殺。
[编辑] 家庭
[编辑] 兄弟
[编辑] 子女
- 公孙续,公孫瓚之子。被公孫瓚派往黑山求張燕來救已遲,後為屠各所殺。
[编辑] 部下
- 嚴綱,被公孫瓚任為冀州刺史,界橋之戰中帶領先鋒,被殺。
- 田楷,被公孫瓚任為青州刺史,在巨馬水之戰中領軍。
- 單經,被公孫瓚任為兗州刺史。
- 鄒丹,在鮑丘之戰中領軍,被殺。
- 關靖,長史,勸阻公孫瓚出撃冀州,公孫瓚死後與袁紹軍決戰,戰死。
- 劉備,平原令,與田楷共拒袁紹,後與田楷到徐州救陶謙抗拒曹操,後為陶謙部下。
- 趙雲,隨劉備守平原,領導騎兵。
[编辑] 評價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公孙瓚保京,坐待夷灭。」
[编辑] 参考资料
-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瓚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 《水经注 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