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羊傳》,據說作者是戰國齊人公羊高,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治《春秋》。“春秋三傳”之一。
[编辑] 內容
《公羊傳》的思想直承《春秋》,側重於從《春秋》尊王思想延伸而成的「大一統」、「撥亂反正」觀點。西漢初年,為了取得正統的地位,儒生必須以聖賢之言為依歸,以尊王為主體的春秋公羊思想,成為朝野的依據。而公羊學派在公羊學被立為學官之後,更是大大的擴張了勢力。後來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好言“天人感應”與“陰陽災異”,由是“讖緯”之學大興,漢朝知識份子籠罩在迷信與神秘的氛圍之下。東漢以降,越來越多人對讖緯之學進行批判與抨擊,而被董仲舒拿來附會的公羊學,雖然因為天人感應的學說開啟新局,但也自此逐漸走向沒落的路。清代考據學興盛,學者們陸續對公羊傳進行研究,為公羊學派思想的再提供了新契機。公羊學的再興,實在是因應政治或時代的巨變所產生追本溯源的反思。
[编辑] 評論
鄭玄在《六藝論》中有所批評:「左氏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
東晉范甯(《後漢書》作者范曄之祖父)在他所撰的〈《春秋榖梁經傳集解序〉中評論《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公羊傳》的成就在於發揮《春秋》的褒貶,從而找出“微言大義”和“非常異義可怪之論”(皆東漢何休語)。
[编辑] 流派
漢代主要有嚴彭祖、顏安樂二家春秋博士學,皆傳自董仲舒。到了東漢晚期,以何休最為出名。
六朝時期,何休曾被立為官學。
唐代的經學日趨式微,研習公羊者為少數。
宋代(待補)
常州公羊學派在晚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當時學術中的主流。清代學者如孔廣森、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皆屬於清代公羊學者中的重要人物。
春秋三傳 |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傳 |
十三经 |
---|
诗经 | 尚书 | 周禮 | 儀禮 | 礼记 | 周易 | 左传 |
公羊传 | 穀梁傳 | 论语 | 尔雅 | 孝经 | 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