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衝鋒槍(Submachine gun)的設計需求最早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的壕溝戰上。當時無論是同盟國陣營和協約國陣營的士兵,都在尋求一種能再狹窄的壕溝戰鬥環境中進行高射速射擊的全自動武器。它們希望這種武器能夠擁有如同機槍一般的連射火力,但在同時體積也也必須縮小到可由單兵攜帶並射擊。衝鋒槍的英文寫法是 Submachine gun,意為「替代性機槍」,「小型輕機槍」。它在德文當中的寫法,按照字面來看可以拆成「機關手槍(如同機關槍一般的手槍)」。從以上可看出,衝鋒槍的設計者對這種武器的設計訴求-輕便、全自動射擊。
[编辑] 發展歷史
但是這類需求在尚未獲得實際上的滿足,一戰便已經結束了。所以衝鋒槍並未在一戰的戰場上對當時步兵的作戰方式產生影響力。
而在二戰當中,衝鋒槍已經成為歐美國家的軍隊的主要裝備。著名的如美軍的湯普森衝鋒槍、德軍的MP40等;就連在戰前將衝鋒槍視為「土匪兵器」而不屑去生產的大英帝國皇家陸軍,也在開戰以後大量的生產、配發被戲稱做「水喉管」的斯登(Sten)系列衝鋒槍裝備部隊。
二戰末期由德國率先開發出來的「突擊步槍」成了輕兵器史上的革命性發明,雖然突擊步槍將傳統的步槍以及衝鋒槍對於軍隊的地位一併搶了過來,但是衝鋒槍在警用市場上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如以色列兵工廠(IMI)所生產著名的烏茲(Uzi)系列衝鋒槍便是一例。
然而當時,衝鋒給人們的印象還是一種結構簡單、精度不高的射擊槍械。這種狀況一直到了1970年代才由德國槍廠H&K所開發出來著名的MP5系列才有所改變。MP5系列的發明將衝鋒的技術水準一舉向上提升,採用了H&K生產的自動步槍HK G3系列而來的射擊系統,MP5在射擊的準確度以及整體的性能上有了飛越性的進步。也因此MP5系列自從1980年的倫敦伊朗大使館挾持人質事件(王侯門事件)當中大出風頭。執行攻堅任務的英國特種部隊特種空勤團(SAS-Special Air Service)手持MP5進行攻堅時的鏡頭經由大眾媒體正式曝光後,獲得了警方以及軍方的特種作戰部門的賞識。至今仍然可在各個軍警部隊的鏡頭當中發現MP5系列的身影。
近代衝鋒槍亦引申出其他作戰用途,如個人防衛武器(PDW,Personal Defense Weapon)。
而衝鋒槍的歷史發展至此已是現在所看到的樣子。綜合來說,要具體描述衝鋒槍的話,可以用「裝填手槍子彈進行全自動射擊的槍械」來稱呼。
[编辑] 典型型號
- 德國
- 美國
- 湯普森衝鋒槍
- M3衝鋒槍(黃油槍)
- 雷辛M50衝鋒槍
- 英國
- 前蘇聯
- PPsh-41
- PPsh-42
- 以色列
- 烏茲衝鋒槍(UZI)
- 日本
- 100式衝鋒槍
- 中國
- 79式衝鋒槍
- 法國
- MAT-49衝鋒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