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洋水師,或称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艦隊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有段時間内為當時各國軍事專家評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大的海軍艦隊,但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目录 |
[编辑] 创建
1860年代,洋務運動展開。
1874年日本以「保衛當地僑民」為名派兵登陸台灣,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之驅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引發海防大籌議。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的論據上書。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大清海軍計劃分為三洋:北洋負責山東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粵洋負責福建及南海。後來當時之南洋大臣沈葆楨,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准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80年,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衛两地修建海军基地。超勇、揚威由中國海軍軍官駕駛下回國。
1885年,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成立,醇親王奕譞為海軍大臣,取代恭親王奕訢地位。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定遠、鎮遠回國,日本國民出現「恐定遠、鎮遠症」。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1891年,清廷緊縮開支,停止購買海軍軍械。至此以後,艦隊經費大幅減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處,如修建頤和園工程等等。時而正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不少舊艦又過量使用,部份應進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進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编辑] 编成
船名 | 船式 | 噸數 | 馬力 | 速力 | 炮數 | 主炮口徑 | 管帶 | 船員 | 進水年份 | 結局 |
---|---|---|---|---|---|---|---|---|---|---|
鐵甲艦 | ||||||||||
定遠 | 鐵甲艦 | 7335 | 6200 | 14.5 | 22 | 4門305mm | 劉步蟾 | 330 | 光緒八年1882年 | 沉於劉公島中 |
鎮遠 | 鐵甲艦 | 7355 | 7200 | 15.4 | 22 | 4門305mm | 林泰曾 楊用霖 |
330 | 光緒八年1882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巡洋艦 | ||||||||||
經遠 | 裝甲巡洋艦 | 2900 | 5000 | 15.5 | 14 | 2門210mm | 林永昇 | 202 | 光緒十三年1887年 | 沉於黃海 |
來遠 | 裝甲巡洋艦 | 2900 | 5000 | 15.5 | 14 | 2門210mm | 邱寶仁 | 202 | 光緒十三年1887年 | 沉於劉公島中 |
致遠 | 防護巡洋艦 | 2300 | 5500 | 18.0 | 23 | 3門210mm | 鄧世昌 | 202 | 光緒十二年1886年 | 沉於黃海 |
靖遠 | 防護巡洋艦 | 2300 | 5500 | 18.0 | 23 | 3門210mm | 葉祖珪 | 202 | 光緒十二年1886年 | 沉於劉公島中 |
濟遠 | 防護巡洋艦 | 2300 | 5500 | 16.5 | 23 | 2門210mm | 方伯謙 | 202 | 光緒九年1883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平遠 | 鋼殼巡洋艦 | 2640 | 2400 | 10.5 | 10 | 1門260mm | 李和 | 光緒十四年1888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
超勇 | 碰撞巡洋艦 | 1350 | 2400 | 15.0 | 18 | 2門10吋 | 黃建勛 | 130 | 光緒七年1881年 | 沉於黃海 |
揚威 | 碰撞巡洋艦 | 1350 | 2400 | 15.5 | 18 | 2門10吋 | 林履中 | 130 | 光緒七年1881年 | 燒毀於黃海 |
炮艦 | ||||||||||
鎮東 | 炮艇 | 440 | 350 | 8.0 | 5 | 1門11吋 | 55 | 光緒五年1879年 | ||
鎮西 | 炮艇 | 440 | 350 | 8.0 | 5 | 1門11吋 | 55 | 光緒五年1879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
鎮南 | 炮艇 | 440 | 440 | 8.0 | 5 | 1門11吋 | 55 | 光緒五年1879年 | ||
鎮北 | 炮艇 | 440 | 440 | 8.0 | 5 | 1門11吋 | 55 | 光緒五年1879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
鎮中 | 炮艇 | 440 | 750 | 8.0 | 5 | 1門11吋 | 55 | 光緒七年1881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
鎮邊 | 炮艇 | 440 | 840 | 8.0 | 5 | 1門11吋 | 55 | 光緒七年1881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
練習艦 | ||||||||||
康濟 | 炮艇 | 1300 | 750 | 9.5 | 11 | 薩鎮冰 | 124 | 光緒七年1881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
威遠 | 炮艇 | 1300 | 840 | 12.0 | 11 | 林穎啟 | 124 | 光緒三年1877年 | 沉於劉公島中 | |
敏捷 | 炮艇 | 戴伯康 | ||||||||
補助艦 | ||||||||||
泰安 | 炮艇 | 1258 | 600 | 10.0 | 5 | 180 | 光緒二年1876年 | |||
鎮海 | 炮艇 | 950 | 480 | 9.0 | 5 | 100 | 同治十年1871年 | |||
操江 | 炮艇 | 950 | 400 | 9.0 | 5 | 91 | 同治五年1865年 | 被奪於豐島中 | ||
湄雲 | 炮艇 | 578 | 400 | 9.0 | 4 | 70 | 同治八年1869年 | 降於劉公島中 | ||
水雷艇 | ||||||||||
左隊一號 | 一等水雷 | 108 | 24 | |||||||
左隊二號 | 一等水雷 | 108 | 19 | |||||||
左隊三號 | 一等水雷 | 108 | 19 | |||||||
右隊一號 | 一等水雷 | 108 | 18 | |||||||
右隊二號 | 一等水雷 | 108 | 18 | |||||||
右隊三號 | 一等水雷 | 108 | 18 | |||||||
福龍 | 被奪於劉公島外 | |||||||||
捷順 | 被奪於大連灣 | |||||||||
定遠一號 | ||||||||||
定遠二號 | ||||||||||
鎮遠一號 | ||||||||||
鎮遠二號 |
[编辑] 軍制
[编辑] 官制
[编辑] 海军军衔等级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舰长称为管带
[编辑] 人員
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舰长及高級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学堂畢業,多曾到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層軍官內不少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國後到福建水師學堂學習海軍後服役。艦隊內一直亦有外國人擔任軍官作技術專家及指導。成軍初期的總教習(總查)為英國人琅威理(William Lang),至甲午戰爭時則為德國人漢納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北洋艦隊的軍官多能操英語,內部指揮命令亦是以英語發號。
北洋水師主要將領有:
- 丁汝昌 -- 水師提督(自盡)
- 林泰曾 -- 左翼總兵,鎮遠號管帶(自盡)
- 劉步蟾 -- 右翼總兵,定遠號管帶(自盡)
- 方伯謙 -- 中軍左副將,濟遠號管帶(處死)
- 鄧世昌 -- 中軍中副將,致遠號管帶(戰死)
- 葉祖珪 -- 中軍右副將,靖遠號管帶
- 林永昇 -- 左翼左營副將,經遠號管帶(戰死)
- 邱寶仁 -- 右翼左營副將,來遠號管帶
- 黄建勛 -- 左翼右營參將,超遠號管帶(戰死)
- 林履中 -- 右翼右營參將,楊威號管帶(戰死)
- 楊用霖 -- 左翼中營遊擊,原鎮遠號副管駕,林泰曾自盡後接任管帶(自盡)
- 林穎啟 -- 精練前營遊擊,威遠號管帶
- 薩鎮冰 -- 精練左營遊擊,康濟號管帶
- 戴伯康 -- 精練右營遊擊,敏捷號管帶
- 李和 -- 後軍前營都司,平遠號管帶
- 吳應科 -- 提標都司,充督隊船大副
- 陳金揆 -- 中營中營都司,致遠艦幫帶大副
- 沈壽昌 -- 中營左營都司,濟遠艦幫帶大副
[编辑] 参加的主要战斗
[编辑] 参见
[编辑] 关于北洋水师的著作
- 《北洋舰队》,作者:戚其章,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 《清末海军史料》,作者:张侠,海洋出版社,1982年出版,
- 《中国近代海军史》,作者:吴杰章/苏小东/程志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ISBN 7-5065-1056-1
- 《中国近代海军史略》,作者:张墨,海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ISBN 7-5070-0035-4
- 《中国近代海军史》,作者:胡立人/王振华,大连出版社,1990年出版,ISBN 7-80555-269-X
- 《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作者:姜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ISBN 7-108-01748-2
- 《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编著:姜鸣,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ISBN 7-108-00737-1
- 《晚清海军兴衰史》,作者:戚其章,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ISBN 7-01-002648-3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參考文獻
- 梁啟超,《李鴻章——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1901年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台北:遠流,1998年,ISBN 9573235137
- 錢綱,《大清海軍與李鴻章》,香港:中華,2004年,ISBN 9628820435
-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1990年
|
|||
北洋大臣:李鴻章;提督:丁汝昌;總教習:琅威理、漢納根 | |||
鐵甲艦 定远级铁甲舰: 定遠 (管帶:劉步蟾)、鎮遠 (管帶:林泰曾) |
巡洋艦 致遠級巡洋艦:致遠 (管帶:鄧世昌)、靖遠 (管帶:葉祖珪) 經遠級巡洋艦:經遠 (管帶:林永昇)、來遠 (管帶:邱寶仁) 超勇級巡洋艦:超勇 (管帶:黃建勛)、揚威 (管帶:林履中) 沒有同級艦:濟遠 (管帶:方伯謙)、平遠 (管帶:李和) |
戰役 豐島海戰、黃海海戰 |
其他相關 船政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