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教(Hinduism)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估计数)(德国一机构统计数字为约9亿),仅次于拥有超过20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所有的印度教派别都以撰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经》作为经典教义。在此之外,各派别还各自信奉其他不同的经文。
目录 |
[编辑] 历史
[编辑] 起源
印度教(Hinduism)一词,是19世纪时期的欧洲殖民者创造的。印度人自古以来则以多种名字来称呼自己的宗教,如“永恒的法”、“吠陀信仰”、“毗湿奴信仰”、“湿婆信仰”等。
印度教是印度的传统宗教,与佛教也颇有渊源,它在约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一般认为,印度教源于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罗门教,大约在8世纪,印度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羯罗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而形成了印度教。另一说法称,印度教是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最后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
[编辑] 吠陀教时代
[编辑] 婆罗门教时代
[编辑] 其他宗教的影响
[编辑] 当代发展
在印度当代最有影响的组织是国民志愿服务团、世界印度教大同会。国民志愿服务团由海德格瓦于1925年创立,它以罗摩神作为崇拜对象。 世界印度教大同会是一个机构庞大的印度教组织,是印度教各派别的联合体,由国民志愿服务团领袖高瓦克创立于1964年。该组织经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机构庞杂的宗教联合组织,有100多个派别和51个指导委员会,与30多个国家的印度教徒都有联系。
[编辑] 信仰和学说
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即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与梵合一。“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编辑] 派别
- 尸摩多派 (Smārtism)
- 毗濕奴派 (Vaishnavism)
- 湿婆派 (Shaivism)
- 性力派 (Shaktism)
[编辑] 伦理观和社会观
[编辑] 社会等级制度
尽管废除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从属关系在印度教的组成中依然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等级制度的原则是,所有生物从出生之日起,根据任务,权力,责任和能力,严格地相互区分。
所有的等级又可以分成很多次等级(Jatis),因此一共有2000到3000个等级。尽管等级制度起源于印度教,但是其他宗教也接受并采纳了等级划分。甚至印度基督教中等级也很明显。如今很多印度基督教堂里低等级的成员必须坐在后排。
[编辑] 妇女的地位
印度教中妇女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要了解妇女的地位就要理清个中的来龙去脉和当时的生活状况。部分赞美诗由Rigveda妇女们所写,而在Brhadaranyaka Upanishad中我们还能找到Vachaknu Gargi的受良好教育的女儿和Yajnavalkya的对话。
- 母性
印度教中妇女们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弘扬母性。怀孕的每一个阶段直至孩子的出生都将有神职人员伴随和保护,保证孩子和母亲的身心健康。过去妇女们要尽可能多的孕育孩子,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安全和生存。 尽管印度教徒并不会普遍地漠视女孩,但是时至今日,部分家庭中女孩子还是被看作包袱,因为结婚的时候,她们要带着嫁妆离开。如果家庭中有很多女孩子,那么大量的嫁妆将使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这些问题也同时导致了很高的堕胎率。 很多现代的,特别是城市中的,印度教徒逐渐地愿意抚养女儿,因为女儿能在父母年老时照顾他们。
- 寡妇
[编辑] 家庭
一个典型的家庭由四个生活阶段组成。它规定,接受教育之后组建一个家庭,然后在孩子们都成长之后,出世而虔诚的学习,拯救自身。
[编辑] 另见
[编辑]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