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平津战役 | |||||||||||
---|---|---|---|---|---|---|---|---|---|---|---|
國共內戰之一部份 | |||||||||||
![]() 共產黨軍隊進入北平。 |
|||||||||||
|
|||||||||||
參戰方 | |||||||||||
![]() 國民革命軍 |
![]() 东北野战军 華北野戰軍 |
||||||||||
指揮官 | |||||||||||
![]() |
![]() ![]() |
||||||||||
兵力 | |||||||||||
~500,000 | 1,000,000 | ||||||||||
傷亡 | |||||||||||
~520,000(包括非戰鬥喪失) | 40,000 |
國共內戰 |
---|
主要的戰鬥以粗體標示 辽沈战役 (长春 - 锦州) - 淮海战役 - 平津战役 - 古寧頭戰役 |
平津战役,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進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52.1万人,控制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48年11月,华北地区傅作义所部50余万國民革命軍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6个军18个师守北平、5个军16个师守天津,1个军8个师守张家口,准备在战局不利时坐船南撤投入淮海战场或向西撤退退回内蒙古地区。同时,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80万人在辽沈战役结束后迅速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军区2个兵团共100余万人,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方针将國民革命軍包围在华北地区。
[编辑] 过程
平津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编辑] 第一阶段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开始。解放軍先攻击张家口,诱使國民革命軍改变部署,将机动部队35军调张家口支援。后解放军突然攻占密云,威胁北京,國民革命軍急忙将驻扎天津的62、92、94军3个军调北京加强城防,并下令35军调回北京,但在途中于新保安被包圍。至此,解放军将北平、天津从中间隔断,并完成了对上述地区的包围和分割,切断了國民革命軍西逃或南撤的路线。
[编辑] 第二阶段
國民革命軍35军在新保安被围困后,國軍在北平西面的部队全力向西攻击,企图解35军之围,但在作战中被解放军反包围,國民革命軍16军及104军5个师都被解放軍消灭,后共军发动新保安战役,次日破城,消灭傅作义嫡系部队35军2个师。23日解放軍又在张家口东北将城内突围的國軍第11兵团7个师5万人大部消灭。1949年1月2日起,各攻击部队34万人在天津周围集结,1月14日发起总攻,经29小时激战,全歼守军62军、86军2个军10个师13万人,生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据守塘沽的國民革命軍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撤。
[编辑] 第三阶段
天津被攻陷后,北平國民革命軍守军已陷于绝境。傅作义決定與共產黨于1月21日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协议,國民革命軍2个兵团8个军25个师26万部队开始陆续撤出城外改编,1月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内接管,平津战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