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围困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长春围困战 | |||||||||||
---|---|---|---|---|---|---|---|---|---|---|---|
国共内战之一部份 | |||||||||||
|
|||||||||||
參戰方 | |||||||||||
中國國民黨 | 中國共產黨 | ||||||||||
指揮官 | |||||||||||
郑洞国 | 萧劲光 | ||||||||||
兵力 | |||||||||||
~100,000 | 100,000 | ||||||||||
傷亡 | |||||||||||
- | - |
國共內戰 |
---|
主要的戰鬥以粗體標示 辽沈战役 (长春 - 锦州) - 淮海战役 - 平津战役 - 古寧頭戰役 |
長春围困战是国共内战时期,在1948年5月23日至10月19日间发生,由中國共產黨的东北人民解放军(下称解放军)發起,進攻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下称国军),在中國吉林省长春进行的一场围城战。
5月23日开始,共產黨對防守在長春城的國民革命軍形成包围,切断空中运输, 进行长达150多天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期间发生了幾次大的交戰和几十次零星交火,守军的糧食、燃料极度缺乏,很多平民餓死,最后以國军六十军與新七军投降,解放军进驻长春结束。长春战役是辽沈战役中的一部分,解放军占领长春宣告了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结束。
长春战役是中国共產党领导的“第一个大的围城战役”,以10万解放军围困10華国军。東北解放军的意图是打算围城打援,以一部分部队进攻长春,吸引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北上救援,然后在途中将廖耀湘兵团包围歼灭。但由于攻打长春的解放军与守城的国军兵力相当,装备不如國军,而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又拒绝北上援救,所以东北解放军始终没有下决心强攻长春。后来解放军决定先攻下锦州,切断东北國军南逃路线,將東北的國军滞留在东北战场,逐个消灭,因此主力南下,长春战役形成了围而不攻的局面。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48年1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令,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在东北,解放军与国军的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解放军经过三年的战争和群众工作,如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1947年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进行中的冬季攻势,共产党在东北已经建立了根据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剿匪工作,发展和壮大了军队。东北战场上的解放军由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战争初期的11万人发展到1948年春的100万人(其中野战军70万,地方部队30万)。
國民黨軍方面,由於孫立人、杜聿明兩大將領的紛爭,加上新一軍的重編,以陳誠為領導中心的东北国军兵力已经下降到48万。东北战场成为当时全国五大战场中共产党正规军数量超过国军的唯一战场。国军本着“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兵力集中在占据着的几个大中城市,而解放军掌握着铁路沿线和广大农村地区,将国军分割开来, 国民党守军陷于孤立。 解放军已经逐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攻守的态势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东北的战争进入了解放军进攻,国军防守的时期。
同日,国民政府东北行辕主任陈诚发表《元旦告东北军民书》,声称已经完成作战准备,计划分三路向解放军扫荡。 当日,国军集中了五个军十多个师的力量, 以沈阳为中心, 分三路向辽河两岸呈扇形推进。1月6日,解放军夜歼灭沈阳外围公主屯的新五军两个师一万三千余人,军长陈林达、师长谢代蒸、留光天俱被俘。在1947年的夏秋冬攻势的强大压力下,1947年8月来到东北主持军政工作的陈诚,面对东北国军节节败退,已经收拾不了局面,萌生退意。 1948年1月17日,国军召开军事会议,成立东北剿匪总部,蒋介石委任卫立煌为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总司令,郑洞国和范汉杰任副总司令。1月22日,卫立煌到达东北。1月26日解放军攻下新立屯,全歼四十九军二十六师九千余人。1月29日解放军攻下沟帮子;1月30日攻下盘山县。
2月5日,陈诚离开沈阳赴南京。2月6日,解放军佔領辽阳县,國民黨暂五十四师和新五军、新六军留守处共损失一万零七百余人。1948年2月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确立了将在东北战场上的国军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2月19日解放军攻下 鞍山市,國民黨五十二军二十五师一万两千九百余人全部被歼灭,二十五师师长胡晋生被俘。同日, 解放军收复法库县,撤退的新六军暂六十二师全部七千二百余人被全滅于庆云堡地区。2月25日, 驻守营口的国军五十二军五十八师师长王家善率部八千八百人,逮捕副军长郑明新并消灭其余守军三千余人。2月28日解放军攻下开原,歼灭暂三十一师一个团及暂六十二师残部三千四百人。
1948年3月,冬季攻势进入尾声。1948年3月,蒋介石为了固守长春组建第一兵团,由东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郑洞国兼任。由于国军陷于孤立之中,为了避免被共产党军各个击溃,3月9日,卫立煌命郑洞国指挥驻守永吉(今吉林市)的六十军撤退到长春,解放军占领永吉和电都小丰满发电站。3月13日,经过23小时的激战,解放军再一次順利攻佔战略重镇四平街(三攻四平), 七十军一个整师一万九千三百余人全數陣亡。3月15日, 冬季攻势结束, 此时国军在东北只剩下长春、沈阳、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等几个孤立据点, 沈阳、长春的补给全靠飞机运输。 郑洞国到达长春后,下达了“加固工事, 控制机场, 巩固内部,搜购粮食”的政策。
长春位于东北腹地,松辽平原中央,是东北铁路的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九一八事变后,满洲国的首都就设立在这里。 沦陷期间,日本关东军在这里修筑了许多永久性防御工事,国军进驻长春后, 又进一步加强了工事。长春城内有很多永久性碉堡和地堡, 市中心的主要建筑和街道都有地下坑道相连接,构成核心守备点,外围设有宽三米深两米的外壕,设有纵射火力点以及铁丝网、地雷、绊索、鹿砦、陷阱等防御工事。此时的长春已经是一个具有坚固防御体系的大城市。 国民党报纸声称长春的防御工事“坚冠全国”。
经过日本人十四年的经营,长春市的人口已经从沦陷前的15万人,膨胀到70万人(包括日本人14万),长春围困战前,城市的居民据估计应在40万到60万之间。长春围困战后,居民人口锐减到17万人。
[编辑] 战争的双方
[编辑] 国民党
守长春城的是国军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参谋长杨有梅,主要有新七军和从永吉撤回的六十军6万人, 以及地方部队4万人,共计约10万人,下设:
- 新七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美国机械化装备。军长李鸿,副军长史说,参谋长龙国钧,下设3个师
- 三十八师 师长陈鸣人,副师长彭克立,参谋长李性常,下设3个团
- 五十六师 师长张炳言,参谋长刘大名,下设3个团
- 六十一师 师长邓士富,副师长宁伟,参谋长曾德辉,下设3个团
- 六十军,滇系部队,军长曾泽生,参谋长徐树民,下设3个师
- 暂二十一师 师长陇耀,副师长李佐,参谋长杨肇骧,下设3个团
- 暂五十二师 师长李嵩,副师长欧阳午,参谋长汤启圣,下设3个团
-
- 一八二师 师长白肇学,副师长任孝忠,参谋长杨正隆,下设五四四团, 五四五团, 五四六团3个团
长春的守军以中央大街(后改称斯大林大街,现名人民大街)为界分为两个守备区,东半部归六十军,西半部归新七军,司令部设在中央银行大楼。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坚固建筑物层层设防,并派新七军的暂五十六师两个团的兵力控制西门外的大房身机场,派六十军的一个师防守东郊城防工事外的一些战略高地。
[编辑] 共产党
东北人民解放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第一兵团约10万人,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参谋长解方,副参谋长潘朔端。
- 第6纵队 司令员黄永胜,副司令员杨国夫、李作鹏,政委赖传珠,参谋长黄一平。下设三个师:
- 第16师,师长李作鹏,副师长王东保,政委张池明 ,参谋长冯精华。
- 第17师,师长龙书金,副师长李培功,政委徐斌洲 ,参谋长陈毅斋。
- 第18师,师长阎捷三,副师长黄荣海,政委袁克服, 参谋长周明国。
- 第12纵队 司令员钟伟,副司令员熊伯涛, 政委袁升平,参谋长王亢。下设三个师:
- 第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
- 第35师,师长王奎先,副师长李光汉,政委栗在山。
- 第36师,师长沈启贤,副师长郑贵卿,政委王建中,参谋长席庶民。
- 独立第6师,师长邓克明,副师长金宇、马逸飞,政委钟人仿,参谋长刘甦。
- 独立第7师,师长罗华生,副师长程启文、余勋光,政委邱子明,参谋长刘可天。
- 独立第8师,师长王人贵 ,副师长蔡久,政委邹衍。
- 独立第9师,师长廖仲符 ,副师长罗文华,政委钟民,参谋长冉泽。
- 独立第10师,师长赵东寰 ,副师长邓忠仁,政委崔国辉,参谋长王玉峰。
- 独立第11师,师长王效明 ,副师长李德山,政委宋景华,参谋长康干生。
[编辑] 围困战
- 主条目:长春围城
1948年4月18日,中共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就打长春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计划从5月中旬开始进行长春战役,用九个纵队攻打长春,并采取围城打援的手段,并准备用4万人的伤亡,在10-15天的时间结束战斗。4月24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了攻打长春的提议。
5月中旬,解放军在长春东南二十余公里的李家屯成立第一前线围城指挥所(后改称第一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蕭华任政委。此时解放军已完成对长春的合围,一纵,六纵和三个独立师将长春围住。
随着解放军逼近长春,缩小包围圈,5月14日, 长春守军为保持外围防地和确保飞机场, 以新七军一个半师、六十军一个师组成出击部队,向长春西北方向出击,进攻小合隆附近的解放军十二纵36师,试图将解放军赶走,确保大房身机场在解放军的炮火射程之外。19日占领小合隆。24日,解放军为了实行空中封锁,以一纵、六纵、十二纵三十四师、三十五十师、独立第7、10师,奔袭小合隆和大房身机场, 歼灭驻守机场的新七军暂五十六师两个团约六千余人,俘获暂五十六师副师长王正国。郑洞国命出击部队迅速撤回,解放军占领了大房身机场,至此长春守军与沈阳的空中运输中断。 这次战斗解放军也损失两千余人,正是通过这次试打,解放军指挥者认识到打长春不是猛攻可以解决的, 于是改强攻为围困,以求困长春守军于城内。
1948年6月5日中共东北局林罗刘向中共中央军委提出三个作战方案,第三个作战方案提出对长春采取较长时间的围城打援,先消灭援敌,然后攻城。时间准备两个月至四个月, 可以确有把握地歼灭敌人与拿长春。建议采用第三作战方案。 中共东北局首长林彪、罗荣桓下达《围困长春办法》,以“久困长围”为攻打长春的总方针, 对长春进行军事包围, 经济封锁和政治攻势。6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林罗刘提出的第三方案。
1948年6月15日至20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在吉林召开野战军师级以上的干部会议(吉林会议), 决定把攻打长春改为长困久围,并宣布由第一兵团司令萧劲光政委肖华指挥新成立的十二纵(由北满独立第2、4师和西满独立第5师组成)和六个独立师担任围城任务。
6月22日前,解放军完成围城的部署工作, 六纵十八师,十二纵三十四师、三十五师和独立第6、7、8、9、10师、进入指定位置,第一道包围圈分为东西两个地方队,独立第6、8、9师为东地区队,六纵十八师为其机动部队;独立第7、10师为西地区队,十二纵三十四师、三十五师作为其机动部队布置在城西和西南守军主要突围方向上, 其余部队组成第二道包围圈。 完成以长春为中心方圆45公里,纵深25公里范围的封锁圈,禁止粮食和蔬菜、燃料、牛马和等生活必需品运入封锁圈。 在解放军的封锁圈和国民党守军的哨卡之间形成了中间地带。
在对长春进行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的同时, 解放军也进行着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对上级军官的策反活动。 6月28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召开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攻心为上、功城为下”,会后大规模的政治攻势就迅速展开了, 阵地喊话,发宣传单,利用投诚和被俘的国民党官兵及其家属向城内喊话。同时,针对属于滇系的六十军上级军官进行工作,派曾长期做滇军工作的云南人刘浩,和原六十军副官长兼特务营长杨滨主持东北军区联络部前方办事处的工作。将在梅河口战斗中被俘的六十军一八四师的团长张炳昌和李峥先送回做工作;在海城起义的原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潘朔端利用各种关系给六十军上层军官写信;刘浩也曾化妆秘密进入长春做上层工作;六十军中以孙公达地下党组织也在进行积极活动,发展地下党员。 这些政治攻势和策反活动为后来六十军的投诚奠定了基础。
在5月底丢掉机场后,国军长春守军的粮食供应只能靠空投。 根据当时美联社分析,一天要出动四十架次的飞机才能满足需要, 而由于空投飞机受到解放军炮兵和高射机枪的射击,常常来不及空投就逃跑, 或者在高空乱投,不能投入城内。六月底,郑洞国组织了战时粮食管制委员会并颁布《战时长春粮食管制暂行办法》,规定市民自留的口粮数量只许维持3个月,其余按限定价格卖给市政府以保证守军的需求,否则一旦查获将没收粮食并严惩。守军在城内抢夺民粮。到了夏天,市区居民出现粮荒,留有存粮的居民不敢“光明正大”地举炊,有不少人因此病饿死亡。由于城内粮食极度缺乏,加上有人投机倒把,城内的粮价飞涨,从最初的几元一斤涨至一万元一斤。 中央银行长春分行不得已发行本票, 面值也由几十万一张发展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一张。 6月28日,长春大批饥民汇集到康德会馆后院粮库,冲破警戒,抢粮充饥。国军队和警察开枪弹压,造成多人死亡。
7月19日,卫立煌命郑洞国守长春,牵制共产党军大批主力南下。最初,长春守军还禁止居民出城。7月下旬,蒋介石致电郑洞国, 从8月1日起,疏散长春哨卡内人口, 只准出哨卡, 不准进哨卡,将大量居民疏散出城。这就是国军的“驱民养军”政策,以降低市内粮食的消耗。
7月20日,中共东北局讨论认为攻打长春一举全歼守军没有把握, 应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为好,并上报中共中央军委。22日,中央军委回电赞同。
鉴于城内居民成分的复杂,尤其是有不少国民党军政人员也化装成难民试图混出城去,围城部队开始时一度对长春的出城者严格审查后才予以放行,大量饥民滞留在城外中间地带,又不被守军准许回城里,结果出现了大批死亡。围城部队发现中间地带有饥民大量死亡的现象后,于8月中旬下令在指定哨卡一律放饥民过封锁线,并对出城的饥民予以救济。出城的难民共被收容了15万余人。
8月4日至6日,国民政府国防部在南京召开军师会议,会上曾经讨论从东北撤退,固守华中的部署, 但因失去东北在国内外影响太大,故未果。
8月14日,中共吉林省委作出《关于处理长春外围难民的决定》,决定成立处理难民委员会,处理难民的收容,救济等事宜。8月16日解放军第一兵团召开军事工作会议, 根据上级指示,缩小包围圈,进一步围困守军,第一兵团司令部也向前移动到距长春十公里德四家子村。8月1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编为东北野战军。
进入9月,长春城内一片混乱, 有很多人饿死街头,无人收尸。甚至发生卖人肉的事情。
9月12日,解放军向义县、滦县一线的国军发起攻击, 辽沈战役正式打响。9月底解放军主力挥师南下北宁线,六纵、十二纵也奉命调往通江口、开原一线, 只有独立第6、7、8、9、10师和后调来的独立第11师六个师,以及地方部队继续围困长春。
自6月25日至9月底,一共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解放军歼灭国军约3000人,有13,500多国军士兵向解放军投降。解放军在外围战斗中仅有400余人伤亡。
围城期间,全市的中小工厂的厂房设备大部被破坏。全市的房屋有30%被拆毁,输电设备有33%被拉走,供水设备有70%被破坏。国共双方在城外和城里掩埋的尸体总数是12万左右。
[编辑] 守军投降
10月2日,蒋介石飞赴沈阳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军队主力南下, 围困长春的力量空虚, 因此命郑洞国趁机率部突围。 10月4日下午,郑洞国与曾泽生通话, 要求六十军出一个团配合新七军的出击。 10月7日至8日,郑洞国集中新三十八师等两个师组织了一次试探性的突围攻击,攻击长春以西的大房身机场方向的独立第6师阵地,受到解放军强大的阻击。
10月14日,解放军向锦州发起总攻, 经过31小时的激烈战斗, 终于攻佔了锦州,錦州國民黨守军10万余人全數被歼灭, 东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官卢浚泉被俘。 锦州被共黨軍隊佔領後,使得东北国军从陆路撤退的道路被切断,东北战场的形势急剧变化。 同日, 六十军军长曾泽生派张秉昌、李峥先带着六十军联名信与解放军接洽,联名信由白肇学亲自书写, 信中提出11条需要回答的事,曾泽生、白肇学、陇耀三人在信上签名。当晚二人来到位于穷岗子的东北军区前方办事处。
10月15日,蒋介石亲自飞抵沈阳, 并向长春守军总司令郑洞国空投手令,命其率六十军, 新七军立即突围。中午, 张秉昌、李峥先带来的联名信被送到兵团政治部刘浩处,刘浩向兵团司令部报告,当时兵团司令部得到长春守军有可能突围的情报, 因此一些领导怀疑六十军此举可能是假借「起义」之名进行突围。17时,刘浩赴兵团司令部当面汇报。夜,刘浩向兵团首长汇报, 刘浩认为六十军当前投共是可能的。经过讨论, 兵团总司令萧劲光同意刘浩的意见,同时指出如果六十军企图突围,就消灭它。
10月16日上午,刘浩与解方、潘朔端到穷岗子与张秉昌和李峥先见面, 并向其表示欢迎「起义」并提出五点具体意见。中午,郑洞国通知曾泽生到兵团司令部开会,讨论向沈阳方向突围的计划,决定17日拂晓突围。下午,刘浩派车送张秉昌和李峥先回到六十军暂二十一师阵地,请曾泽生派正式代表出城商谈「起义」事宜。 黄昏,张秉昌和李峥先回到六十军军部,带回共产党軍隊的承諾。得到共軍承諾後,曾泽生给暂二十一师营以上军官讲话,二十一师全师赞成“起义”,曾泽生宣布六十军投共,暂二十一师向新七军布防。又来到一八二师通知其「投誠」消息。晚8点,一八二师向新七军布防。11点,曾泽生通知五十二师师长李嵩及其三个团长开会,扣留李嵩及三个团长,并命其向五十二师三个副团长要求服从命令,阻饒該軍隊投共。
夜,曾泽生派暂二十一师副师长李佐,一八二师副师长任孝忠为正式代表携带蒋介石15日空投的突围手令和郑洞国的突圍计划出城商定「起义」计划。
10月17日凌晨一点,六十军指挥所搬到五四七团团部,派人送信通知郑洞国准备起义。上午刘浩与李佐、任孝忠到五四七团团部,中午,曾泽生与刘浩会面,下午3时,刘浩与曾泽生出城, 会见唐天际、潘朔端,商定防务交接计划,包括交接防地的时间、口令、办法,约定凌晨四时前完成交接。商定后刘浩与曾泽生回长春布置计划。 17时通电起义。夜,接防部队解放军独立第6、8、9师入城接收东半部防区,12点,六十军撤出防区开往九台。 六十军三个师共26000余人进行了“起义”。 10月17日夜,曾泽生接通郑洞国电话,并由刘浩与郑洞国通话,敦促其放下武器。
10月18日,周恩来亲自拟电报给郑洞国,以黄埔旧谊敦促他“起义”,写道“时机紧迫, 顾念旧谊,特电促速下决心”。晚11时,新七军李鸿派三十八师副师长彭克立,暂第六十一师副师长宁伟,新七军军部炮兵指挥官王及人,新闻处副处长杨天挺,副官处副处长杨振汉,暂第六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吴祥伯等人为代表,与解放军第一兵团参谋长解方商洽“起义”,达成协议。
10月19日清晨,新七军参谋长龙国钧面见郑洞国, 报告已经准备投诚。上午10时,新七军放下武器, 解放军接收西半部防区。至此,长春全部被解放军占领,只有郑洞国兵团总部机关和特务团固守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没有采取武力攻占,郑洞国部下(一说杨友梅)向解放军提出“抵抗”一二日后再投降。
10月20日晚11时,郑洞国向蒋介石发出诀别电报。
10月21日凌晨4时,在一阵朝天开枪后,兵团总部举白旗投降。此时,从沈阳飞来的几架飞机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就飞回去了。
长春宣告和平解决。
[编辑] 评价
长春围困战造成了很多贫民由于经济封锁得不到粮食而饿死,具体饿死饥民的数目尚存在争议,死亡人數也一直是個謎團,作家張正隆在《雪白血紅》裡估計長春圍城餓死了十五萬人,日本人估計是餓死二十萬人左右,當時在城中國民黨軍隊的段克文回憶錄估計餓死了六十五萬。这一点使得很多研究者给予长春围困战负面的评价,认为共产党应该为这一问题负责。国民党方面认为,解放军在围城期间的行为构成战争犯罪;共产党方面则认为城内国军实行 “杀民养军”、“驱民养军”政策,见死不救,长春惨剧的责任应归于国军队,其重要理由就是长春解放后国民党新七军和六十军手中仍有大量余粮,其中新七军的余粮可以坚持半年左右。但共产党也承认“为时不长的延误确实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长时间围城,也给城市人民带来了一些苦难。”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 《人生历程中的转折》郑洞国 《纵横》1984年第2期
- 《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的围城战役》 萧劲光 《人物》1986年第2期
- 《起义纪实》 曾泽生 《人物》1986年第2期
- 《奉派进城》刘浩 《人物》1986年第2期
- 《辽沈决战》(上、下)人民出版社 ISBN 7-01000381-5/ISBN 7-01-000413-7
- 《解放长春》萧劲光, 《辽沈决战》人民出版社
- 《第十二纵队在辽沈战役中》 袁升平,《辽沈决战》人民出版社
- 《东北战场与辽沈战役》韩先楚,《辽沈决战》人民出版社
- 《辽沈战役概述》杜聿明, 文史资料选辑 第二十辑,1961年8月
- 《从猖狂进攻到放下武器》郑洞国, 文史资料选辑 第二十辑,1961年8月
- 《黄克诚自述》 黄克诚 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ISBN 7-01-002042-6
- 《血祭共和国-中国命运大博杀内幕》 团结出版社 1993年10月,ISBN 7-80061-151-5
- 《罗荣桓在东北解放战争中》杨国庆、白刃,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5月
- 《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
- 《萧劲光回忆录》萧劲光,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5月
- 《纵横天下-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 柳海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ISBN 7-304-00950-0
- 解放战争时期的吉林
- 《回顾长春起义》庞耀
- 《大决战》解放长春
- 《雪白血红》 张正隆 解放军出版社 1989年8月 ISBN 7-5065-1048-0
- 《我的戎马生涯 --郑洞国回忆录》郑洞国
- 《四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郭辉 军事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