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广州十三行,又称十三洋行、洋货行、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区,后来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批准外商在包括广州在内的四个口岸经商。1686年洋商被准许在广州市珠江口的一个街区居住和经商,后被称为十三行街。1757年乾隆帝限制外商只能广州经商,不得在中国其他地方经商。广州的洋行集中在离珠江约三百尺的十三行街。在广州立洋行的包括英、法、美、荷兰、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商人。十三洋行建筑,多为三层楼结构,底层作货仓,二三层作漂亮的公寓;十三洋行前有一广场,用栏杆围住,专供外国人使用。十三洋行建筑华丽,宛如西洋画 。十三洋行建築中最有名的是“碧堂”,“聯房廣厦,蔽日透月”。扬州澄碧堂就是仿效广州十三行碧堂建筑形式而建造的。
十三洋行不但是外商在华的经商基地,还是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的进驻地。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曾驻广州十三洋行东印度公司。
十三洋行区除洋商外,还有中国商人开办的洋行,其中最著名的是广东南海县富商伍秉鉴经营的怡和行。
1856年12月15日十三洋行区发生一场大火,将十三洋行建筑几乎全部化为灰烬,史称“火烧十三行”。
在实行一口通商制度之后,十三行垄断了对外贸易,富甲一方。十三行数量不定,未必只有13家。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十三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