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魯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cn:特吕弗;zh-hk:杜魯福;zh-tw:楚浮 zh-cn:特吕弗;zh-hk:杜魯福;zh-tw:楚浮(François Truffaut,1932年2月6日-1986年10月21日),他是法國著名導演,法國新浪潮(電影創作流派)的代表之一,「作者電影」的提倡者和佼佼者。 杜魯福16歲時被送進不良少年教養所,由安德烈‧巴贊保釋,並把他領進了影評的園地,巴贊成為他的精神導師,也深深影響他在電影方面的觀念。 1957年,杜魯福撰文預告了「第一人稱」影片的到來,以他的《四百擊》為樣板,影片充滿自傳性質, 他又擅長實踐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故事題材豐富多采、內容各異。
[编辑] 電影作品年表
- 1958年 頑童們 (短片)
- 1959年 四百擊 Quatre cents coups, Les
- 1960年 射殺鋼琴師
- 1962年 祖與占 (又譯《夏日之戀》)
- 1962年 二十歲之戀 (短片)
- 1964年 柔膚
- 1966年 烈火
- 1968年 奪命佳人
- 1968年 偷吻
- 1969年 蛇蠍夜合花
- 1970年 野孩子
- 1970年 床地風雲 (又譯《婚姻生活》)
- 1971年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 1972年 像我這樣美麗的女子
- 1973年 日以作夜 (又譯《戲中戲》)
- 1975年 情淚種情花
- 1976年 零用錢
- 1977年 愛女人的男人
- 1978年 綠房
- 1979年 愛情逃跑
- 1980年 最後一班地鐵
- 1981年 隔牆花
- 1983年 情殺案中案
[编辑] 語錄
「對我來說,明天的電影比懺悔錄或日記等自傳體更加私人。年輕的電影製作者將會用第一人稱表達自己, 並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與電影連繫起來:這些也許是他們的初戀故事、或最近的戀愛故事、他們的政治醒覺、他們的旅行故事、他們的病患經歷、他們的兵役、他們的婚姻, 他們對上一個的假期... 這些將是令人愉快的,因為這是真實又新鮮的... 明天的電影不會由公務導演執導, 卻是由構造一次美妙和令人興奮的冒險歷程的藝術家執導。明天的電影(的特點)將酷似創造它的人, 觀眾的數量將與導演的朋友的數量成正比。明天的電影將是愛的行動。」 — François Truffaut, published in Arts magazine, May 1957 Source: Miami New Times
[编辑] 外部連結
- 杜魯福在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
- NNDB: Tracking the entire world (個人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