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西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檳榔西施是一種在台灣特有的職業,是由穿著稀少、性感的年輕女性在路邊招攬並且販賣檳榔。
目录 |
[编辑] 台灣的檳榔文化
檳榔(Areca catechu, LINN.)即檳榔樹的種子,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主幹可長至廿公尺。“槟榔”一词源于印尼语。檳榔原是重要藥用植物之一,可是近現代大部分都拿來充當提神的食品。
台灣地區嚼檳榔的風氣非常盛,保守估計台灣「紅唇族」(嗜嚼檳榔的人)每年花錢買此種俗稱「台灣口香糖」的金額,超過仟億台幣。龐大的收益,根據農委會資料,種植檳榔的農戶,高達七萬戶,而檳榔也於1990年代之後,成為台灣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不過,瘋狂種植檳榔的結果,對台灣的山坡地水土保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即使弊多於利,今嚼食檳榔仍為台灣極為普遍,且還由男性藍領的食用人口,擴展到白領,甚至女性。也因為消費產值甚高,販賣檳榔的小攤,充斥台灣大街小巷,最後因競爭激烈,終於衍生出以女性特徵來吸引消費者的「檳榔西施」文化。
[编辑] 定義與分布
一般來說,檳榔西施泛指穿著較為暴露的販賣檳榔女性。
台灣的檳榔攤,裝飾著明亮的霓虹燈,在台灣西部的南北向縱貫公路和郊區馬路上相當常見,例如台中附近。其主要的顧客組成為货車司機,他們在長途開車時嚼食檳榔來幫助提神。有店鋪為了競爭檳榔所帶來的高利潤,以及獲取顧客們的注意,便聘請了穿著性感的女郎去助銷。其後更多同業效法,競爭越演越烈,賣檳榔的女孩們開始穿得越來越少。
除此,少數槟榔西施以裸露,被客人上下其手的方式来吸引客群,成为性工作者。这种特殊服务通常只有在顾客买一定数量的槟榔后才会提供。據說有些槟榔西施甚至會與顧客进行性行為。
除了治安影響層面外,許多司機開車時因只顧觀看檳榔西施而忽略了駕車的安全,因此這現象帶來了更多的交通意外,曾有人因而被控告謀殺。
[编辑] 取締
2002年,為了日漸衍生的社會問題,台灣地方政府開始禁止穿著過於暴露的檳榔西施,並以行政命令或法律加以規範。最先是臺北市,然後桃園縣。至今,在各大都會如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市區內,檳榔西施蹤跡,僅有零星部分分佈在郊區或交流道附近,但多已不再像過去穿著暴露。
一些檳榔西施為高中職輟學學生,而且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大部份由於其教育程度和年齡,因此很難在便利商店找到工作;或是由於檳榔攤的較高薪水,因此選擇這個職業。
[编辑] 婦運的兩極評價
一些女性團體對於檳榔西施為改善經濟情況而作性感打扮的權利加以辯解,然而這些辯解是具有爭議性的。她們指出:國際模特兒、明星、展覽會女郎的性感形象並不會被社會認為是不妥當的;社會或法律不去規範模特兒、明星的性感穿著,卻只禁止檳榔西施穿得稀少,這政策顯然是一種階級歧視。
另外,一些人批評媒體造成了這些女孩的負面形象,並忽略了更重要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反性剝削團體,例如勵馨基金會,對於檳榔西施的自主權感到悲觀,因為這些女孩比較像被檳榔攤老闆或甚至她們的家人剝削的童工。
值得一提的就是中華民國首位奧運金牌得主跆拳道女運動員陳詩欣曾經當過檳榔西施。
[编辑] 外部連結
- 何春蕤,《何春蕤東京講座:Gender-Sexuality Troubles--II(英語)》
- 紀惠容,(2001年),《商品化的”芭比娃娃”》,勵馨電子報,2001年9月27日。
- 吳瓊華,(2006年),《以「台灣˙檳榔˙西施」本土議題做為藝術創作深耕十年的女性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