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古代史 |
遠古法國 |
高盧 |
羅馬高盧 |
法蘭克人 |
墨洛溫王朝 |
中古世紀的法國 |
卡洛林王朝(751–987) |
卡佩王朝(987–1328) |
瓦盧瓦王朝(1328–1498) |
近代法國(1492-1792) |
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1515) |
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1589) |
波旁王朝(1589–1792) |
19世紀與20世紀的法國 |
第一共和(1792–1804) |
第一帝國(1804–1814) |
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 |
七月王朝(1830–1848) |
第二共和(1848–1852) |
第二帝國(1852–1870) |
第三共和(1870–1940) |
維希法國(1940–1944) |
解放後的法國(1944–1946) |
第四共和(1946–1958) |
第五共和(1958至今) |
主題 |
行省史 |
經濟史 |
軍事史 |
殖民史 |
藝術史 |
文學史 |
法国文化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语: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是在1870年至1940年统治法國的共和政府。共和國採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国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时,因为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而垮台。
第三共和虽然从未被认为能长期执政,但意外地她正是法国第一个长久而稳定的共和国,并赢得法国人对共和政体的支持。
目录 |
[编辑] 背景
1852年,拿破崙三世步他叔叔的後塵,成為法國皇帝.但是,第二帝國只是維持了18年,這是因為一個強國的冒起.這個強國,德國,深遠地改變了歐洲的勢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
普魯士總理卑斯麥,帶領其國家成為德國的宗主,認識到若要建立一個德國人的統一國家,就需要帶出一些統一力量:向法國發起民族戰爭似乎是一個完美的動力,使其他德人國家與普魯士同一陣線.法國戰敗將更能鞏固新德國的成立.透過利用Ems電報事件,卑斯麥與法國輿論引導法國對普魯士宣戰.至拿破崙三世在Sedan被俘後,在巴黎,國民防衛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Defense)成立,並繼續戰爭.1871年1月,法國投降,國民防衛政府瓦解,權力回歸在凡爾賽的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路易·阿道夫·梯也尔領導的新政府面對著兩個難題:與普魯士簽定和約及巴黎公社事件.巴黎公社由激進分子所帶領,維持了兩個月,最後在1871年5月被梯也尔政府血腥鎮壓.這項鎮壓對日後第三共和國的工會運動帶有破壞性的影響.
[编辑] 立憲皇朝的前景
拿破崙三世政權倒台後,明顯大部分的法國人及佔大多數的國民議會傾向實行君主立憲,於是出現兩派人聲稱擁有皇位繼承權.正統派(Legitimists)支持查理十世的後人,亨利(Henri, Comte de Chambord),別名亨利五世.
奧爾良派(Orléanists)則支持路易·菲利浦的後人,路易·菲利浦Comte de Paris(Louis-Philippe, Comte de Paris).
1871年,最後兩派人達成共識,由亨利就任皇帝而路易·菲利浦Comte de Paris為其繼承人.亨利本身並不想實行君主立憲制,想仿傚其祖父查理十世實行半君主專制, 或是像當時德國的統治者.
甚至,他拒絕採用象徵法國大革命及七月革命的三色旗來代表法國.故此,復辟從未發生.在想恢復皇朝制的同時,法國人卻不想放棄三色旗.後來,較傾向自由的路易·菲利浦Comte de Paris繼位.
[编辑] 第三共和國
1875年2月,一連串的法案建立了新共和國的憲法.共和國最高的領導人是總統.國會實行雙院制,另設一部門由首相統領,並須要向總統及國會負責.在1870年代,皇朝與共和國之間的衝突成為主要公眾議題.
1877年5月16日,由於公眾意見較傾向共和制,總統麥克馬洪伯爵(Patrice MacMahon, duc de Magenta)本身是傾向皇朝制,他為了保障皇朝制而罷免傾向共和制的首相朱尔·西蒙(Jules François Simon),並起用阿尔伯特·布罗伊公爵(Jacques-Victor-Albert, 4th duc de Broglie).他其後解散國會及於10月進行重選.如果他想阻止國家邁向共和制的話,這項舉動卻事與願違.他卻反被指控發起憲法上的政變,是為5月16日危機(Crise du Seize mai).
結果國會選舉,共和派席次雖然下降,但仍在國會佔多數席次,勝利地返回國會,使皇朝制復辟的期望流產。其後的上議院選舉,共和派又有斬獲。1879年1月28日,麥克馬洪伯爵辭去總統一職.他遺留下總統權力偏弱問題.直至戴高樂成為第四共和國總統以來,未有一任總統成功解散國會.正式標誌著皇朝主義不再成為主要政治力量,就是在1885年,法國皇冠(French Crown Jewels)被第三共和國出售.只有小部分皇冠,當中的寶石換成彩色玻璃,保存起來.1889年, Boulanger crisis中共和國出現步向獨裁的跡象,但共和派也化解了這個危機.
1893年,在無政府主義者Auguste Vaillant轟炸國民議會後,雖只有1人受傷,政府通過一條法例(lois scélérates)去限制1881年所制定的新聞自由法.之後一年,總統萨迪·卡诺(Sadi Carnot)被意大利無政府主義者剌死.
在第三共和國之中,內閣定期性地解散,執政期較少超過數個月,這是因為各派系人士,如激進派,社會主義派,保守派,自由派,共和派,君主派等等,爭奪政府的主導權.但有些人爭論這個只是沒有強勢政黨的小型負作用.雖然內閣更替頻繁,但許多時內閣官員均留任,甚至是同一職位.
1905年,政府引入政教分離法(law on 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當中得到埃米尔·孔布(Émile Combes)的大力支持.他曾執行1901年的志願團體法及1904年的有關宗教典禮自由教授法律.(超過2500個私立教育團體關閉,減低了天主教及保守派人士的反對)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幾個星期,社會主義者Jean Jaurès被刺殺,法國社會主義運動以及整個第二國際均放棄其反戰定位及加入國家的戰爭.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在戰爭期間領導政府,並得到法國社會黨的支持.就像其他國家,法國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實行審查.
第三共和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然存在,並尋求了盟友對抗德國.有些歷史學家爭論這是這個政體最大成功之處.
[编辑] 崩潰
在其76年的歷史中,第三共和國經歷了許多危機,從政府倒台至任命有精神病的總統.共和国也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侵略及兩戰之間(Inter-war period).在1940年7月10日,當國會通過把權力移交給貝當(當中有80個議員投反對票),第三共和國正式結束.
當法國光復後,一些人要求恢復第三共和國.議會在1946年成立,並起草了新憲法.新憲法在該年12月實行而第四共和國也正式成立.
[编辑] 結論
儘管成立過許多短期的政府,但第三共和国是法國社會穩定(除了德雷福斯事件)、工業化發展和專業民眾服務設施建立的標誌。
雖然短期政府不斷,內閣經常易手,但是第三共和國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只於5月16日危機(Crise du Seize mai)中被使用過一次,直至第三共和瓦解也不曾再使用。
[编辑] 主要人物
第三共和国的總統包括:
- 梯也爾(1871~1873)
- 麥克馬洪伯爵(1873~1879)
- 格雷維(1879~1887)
- 卡諾(1887~1894)
- 福爾(1895~1899)
- 盧貝(E. Loubet,1899~1906)
- 法利埃(A. Fallieres,1906~1913)
- 普恩加萊(1913~1920)
- 米勒蘭(1920~1924)
- 杜梅格(G. Doumergue,1924~1931)
- 勒布倫(1932~1940)
其他著名的領導人還包括布魯姆、布朗熱、白里安、克里蒙梭、達拉第、費里、甘必大、赫里歐、饒勒斯、拉瓦爾、貝當和雷諾。
[编辑] 主要年表
- 1870年
-
- 9月4日 國民防衛政府(Government of National Defense)成立
- 1871年
-
- 1月23日 巴黎淪陷
- 2月8日 國民議會選出
- 3月18日 巴黎公社事件 (~5月28日)
- 5月10日 法蘭克福條約, 割讓Alsace-Lorraine
- 1875年 憲法成立
- 1877年 普選中共和派勝利
- 1881年 突尼西亞成為法屬保護國
- 1884年 勞工法成立 中法越南戰爭起
- 1885年 柏林會議
-
- 6月13日 中法越南戰爭停止,越南成為法國保護國
- 1887年 標誌(Peugeot)生產最早的汽車
- 1892年 法俄軍事同盟成立
- 1898年 Dreyfus事件
- 1904年 英法協約成立
- 1905年 第一次摩洛哥事件
- 1909年 飛機橫渡英倫海峽
- 1910年 法屬非洲赤道地帶成立
- 1911年 第二次摩洛哥事件
- 1912年 摩洛哥成為法屬保護國
- 1913年 實行三年徵兵制
-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1917年
-
- 4月 美國參戰
- 10月 俄羅斯十月革命
- 1918年 停戰
- 1919年 凡爾賽條約
- 1923年 法國佔領魯爾(Rhur)
- 1925年 羅加諾條約 (Locarno Treaty)
- 1931年 殖民地博覽會
- 1933年 Stavisky事件
- 1934年 巴黎暴動
-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1940年
-
- 6月17日 維希政權成立,第三共和國瓦解
- 7月22日 德法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