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cn:燃烧瓶;zh-tw:汽油彈;zh-hk:汽油彈
zh-cn:燃烧瓶;zh-tw:汽油彈;zh-hk:汽油彈,又称「莫洛托夫鸡尾酒」,是游擊隊等非正規部隊、街頭暴乱群眾的常用武器,军方亦有采用,有些罪犯也會以它來縱火,不同于制式武器烧夷弹(燃烧弹)。
目录 |
[编辑] 成份
燃烧瓶的主要構造為:玻璃瓶,瓶內裝有半滿的易燃液體,例如汽油或酒精(甲醇或乙醇);瓶口以水松或塑膠、橡膠等不透氣塞堵住;瓶口上紮上布塊作引。使用之前把布塊沾透易燃液體,燃點布塊後把瓶拋出。玻璃瓶撞擊目標破裂,易燃液體傾倒在目標之上,被火點著燃燒,可造成一定的阻絕及殺傷能力。
為了加強武器的效果,可以在瓶內加入其他物料(可選):
- 自燃物質,例如白磷,以確保擊中目標後會著火。
- 焦油、橄欖油、洗衣粉、洗潔精、麵粉等可令燃料濃度增加變稠附在目標上面。
- 松節油、油漆、塑膠袋絲產生大量濃煙
- 濃硫酸,例如鹽酸,用來增加殺傷力,或腐蝕防火的表層。
- 可加入少許啤酒罐裁成的小鋁片增加燃燒溫度
燃燒瓶的原理跟正規軍隊使用的燃燒彈基本相同;兩者都是以汽油混合使汽油變稠的物料。
[编辑] 名称由來
燃烧瓶的別名「莫洛托夫鸡尾酒」來自蘇聯的外交人民委員(外交部長)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二次大戰時蘇聯入侵芬蘭,芬蘭士兵無論是人數或裝備皆處於下風。面對紅軍的坦克,芬蘭人借用了之前在西班牙內戰時,這種由蘇聯人支持的共和派人發明的燃烧瓶武器。
在苏芬战争中,苏联轰炸机曾用燃烧弹轰炸芬兰的城市和平民目标。面对国际社会的指责时,莫洛托夫宣称苏联飞机没有向芬兰人民扔下炸弹,而是向他们空投面包。芬蘭軍民便將苏联燃烧弹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并将他們準備的這種燃烧瓶稱為莫諾托夫雞尾酒,用來招待蘇聯坦克。芬蘭軍方在之後持續的戰事中大量生產燃烧瓶,以手或掷石器投擲。
二次大戰中參戰各方都有使用燃烧瓶作為防守的武器,它對於阻擋輕坦克特別有效。1948年以色列和阿拉伯戰爭中的以色列、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匈牙利羣眾,都曾成功使用燃烧瓶阻止敵人裝甲兵的前進。
坦克車的底部往往是防禦最少的,當燃烧瓶在坦克的尾部燃燒時,可能令坦克的油缸爆炸。部分蘇製坦克設有外掛油缸,更可以從外面被打開,很易被燃點。當游擊隊在近距離以燃烧瓶快速突擊,坦克車的靈活性不足應付,於是陷入被動。這亦是燃烧瓶在當時能成為成功武器的原因之一。
[编辑] 常見錯誤
由於燃烧瓶製作容易,使它幾乎已成為游擊隊及街頭暴民的「標準裝備」。但對全無經驗的人來說,製造及使用燃烧瓶亦非全無難度。第一種常犯的錯誤是樽內放進太多的汽油,在玻璃瓶碎開後過多汽油會難以著火,正確的做法是放進1/2至2/3的汽油。另一種錯誤是點燃布塊前沒有把玻璃瓶抹乾淨,使瓶外殘餘的汽油燃燒起來。此外,用作引的布塊來封著玻璃瓶也是錯誤的作法。其他各種錯誤包括瓶子的塞不密封,選用錯誤(太堅固或太易碎,瓶頸太長或太寬)的玻璃瓶等等。但最常見的錯誤還是點燃以後的投擲過程出錯。
燃烧瓶雖說是製作簡單,但對不熟悉的人來說它還是存在一定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