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唐朝時的省試,宋以後的殿试)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狀元亦稱鼎元、殿元。
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官方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之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中國歷史上很多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很多都是進士出身,卻不見得特別多是狀元。在理論上,狀元應是在殿試中考對策表現最出色的,但事實上很多時都並非如此。宋代以後,定殿試名次的權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誰是狀元卻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內容作準則。歷史上經常有因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貫等等因素改變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習慣以試卷的書法定出高下,對策的內容反而成為了其次。(參看以名取人)
如今,人们也喜欢称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入學考試中,在所在的省份取得文科或理科第一的学生为高考状元。香港亦有稱中學會考九科優等或十科優等者為「九優狀元」或「十優狀元」。
目录 |
[编辑] 父子狀元
父子状元是指父子同为状元。中国科举考试中,状元不多,父子状元更罕见。宋代的梁灏和梁固父子为最知名的父子状元。因明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和《三字经》中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而使梁氏父子广为人知。
而实际上,除了梁灏和梁固父子外,父子状元还有[1]:
- 唐代的归仁泽(懿宗咸通十四年, 873年) 和归黯(昭宗景福元年,892年).
- 宋代的张去华(太祖建隆二年, 961年)和张师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 宋代的安德裕(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和安守亮(开宝五年, 972年).
- 宋代的许将(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和许安世(英宗治平四年, 1067年).
[编辑] 中国历代状元统计表
朝代 | 开科次数 | 状元人数 | 备註 |
---|---|---|---|
隋朝 | 7 (进士) |
隋代国祚短暂,推行科举考试取得进士资格之制度,此为可稽文字资料的隋朝进士 | |
唐朝 | 263 | 148 | 唐开科次数一说 270 |
五代十国 | 47 | 24 | |
宋朝 | 118 | 118 | |
辽朝 | 57 | 56 | |
西夏 | 不详 | 1 | |
金朝 | 41 | 39 | |
元朝 | 16 | 32 | 按汉人(南人)、蒙古色目人分列左、右榜,固每科放2名状元 |
明朝 | 90 | 90 | 不含崇祯十五年壬午科恩赐史惇榜 |
大西国 | 1 | 1 | |
清朝 | 112 | 114 | |
太平天国 | 不详 | 15 | |
合计 | 745 | 638 |
[编辑] 以名取人
- 明洪武十八年殿試前,朱元璋夢見宮中有一巨釘。閱卷時發現有貢士名為「丁顯」,正應夢境,於是授以狀元。
- 明永樂二十二年殿試,原定狀元為孫日恭。明成祖以「日恭」併在一起為暴,不吉;點另一貢士「邢寬」為狀元,取意「刑寬」。
- 清同治戊辰科殿試,原定狀元為江蘇人王國均。因王國均與「亡國君」同音,不吉,反被貶至三甲。
- 清光绪三十一年最後一次殿試,原定第一名是廣東人朱汝珍。傳說慈禧因為廣東人特愛造反(太平天國洪秀全、戊戌政變康有為及梁啟超、革命黨人孫中山皆廣東人), 加上慈禧對與珍妃相同的「珍」字不悅,而當時又適逢大旱,「春霖」、「肃宁」都有好意頭,於是改以直隸肃宁人刘春霖為狀元,朱汝珍只得榜眼。
[编辑] 軼聞
- 清咸丰六年,翁同龢與孫毓汶競爭做狀元。傳說兩家本來友好,孫父在殿試前一晚宴請翁同龢,之後留翁住宿一宵。翁睡覺時門外竟然炮竹大作,持續至天亮。翌日殿試,翁同龢全靠人參提神,最後仍然取得狀元,孫毓汶只得榜眼。
[编辑] 参见
[编辑] 參考資料
- ↑ 唐群. 历史上的状元进士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1997, (07)
- 中國狀元大典,毛佩奇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ISBN 7-222-02507-3/Z·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