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玫瑰经》,正式名称为《圣母圣咏》,于十五世纪由教会正式颁布,是天主教信徒用于歌颂圣母玛利亚的一种敬礼,是一种编排好了的经文。“玫瑰经”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osarium”,意为“玫瑰花冠”或“一束玫瑰”。“Rosa”即玫瑰之意。此名是比喻连串的祷文如玫瑰馨香,敬献于天主与圣母身前。
目录 |
[编辑] 起源与发展
《玫瑰经》是从教会时晨祈祷中的150遍圣咏变化而来,普通信徒们效仿修士诵念圣咏的精神,在教堂诵念150遍的天主经。同时,又因教会很多大修院每天有慶祝萬福無玷瑪利亞的小日課的習慣,致使民間也出現誦唸150遍聖母經的敬禮,分早、午、晚三次時晨祈禱去完成,並開始手持珠串計算。
据传说,玫瑰经和玫瑰念珠是1214年圣母亲手交给圣徒多明我,多明我修会的教士一直如此宣稱。不过15世纪之前多明我修道会的文献,包括当年圣多明我亲手制定的章程,对于玫瑰经都只字未提。而且玫瑰经的主体圣母经,虽然在大格里高利时代即有雏形,但是15世纪之前都只有现在的一半篇幅,直到15世纪中期才成为一段完整的祈祷文。现在的历史学家倾向于认为是多明我修会的一位修道士Alain de la Rupe编出圣多明我接受圣母启示玫瑰经的故事,也可能是他的同时代人误把他写的普鲁士的多明我Dominic of Prussia误以為是那个更有名的圣多明我,以讹传讹,遂成为圣多明我接受圣母传下的经文。其實應是这位普鲁士的多明我,发明了玫瑰经的默想祈祷方式。
在早期的艺术中,玫瑰很少用以象征圣母,直到玫瑰经的兴起才有改變。在14世纪之前的艺术作品中,圣母身边出现玫瑰是非常罕见的,也可以从侧面证明玫瑰经不会早于15世纪。
1470-1475年旨在推广玫瑰经的玫瑰经善会成立,1495年玫瑰经获得教皇历山六世的承认,其形式和内容基本上固定下来。
現今的唸法和當時大同小異, 除了在聖母經的用詞上有些更改, 以及聖納定後來加入耶穌的名字在經文內。
1917年聖母在法蒂瑪顯現的時候說到, 唸每一次聖母經就等於獻給她一朵玫瑰, 所以一套的玫瑰經就像個玫瑰花冠一樣。
[编辑] 玫瑰經奧蹟
《玫瑰经》根據耶穌及聖母奧蹟分为“欢喜五端”、“痛苦五端”与“荣福五端”, 傳統上每天照順序獻給一種"奧蹟",全經總共要诵念圣母经一百五十遍。2002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于《童贞玛利亚的玫瑰经》牧函的第二段中,建议增加“光明五端”,《玫瑰经》从此变为诵念圣母经二百遍整。
[编辑] 歡喜五端
(週一與周六使用)
- 聖母領報
- 聖母往見聖婦依撒伯爾
- 耶穌基督降生
- 聖母獻耶穌於主堂
- 耶穌十二歲講道
[编辑] 光明五端
(週四使用)
- 耶穌約但河受洗
- 耶穌在加納婚宴首次行神蹟
- 耶穌宣布天國的來臨
- 耶穌顯聖榮
- 耶穌建立聖體聖事
[编辑] 痛苦五端
(週二週五使用)
- 耶穌山園祈禱
- 耶穌繫受鞭打
- 耶穌受刺冠之苦辱
- 耶穌背十字架上山受死
-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
[编辑] 榮福五端
(週三週日使用)
- 耶穌復活
- 耶穌升天
- 聖神降臨
- 聖母蒙召升天
- 天主立聖母為天地母皇及世人的主保
[编辑] 祷文
[编辑] 玫瑰念珠
由于玫瑰经是连串的祷文,因此信徒念诵时常用念珠来记下念诵次数,此念珠被称为"玫瑰念珠"。玫瑰念珠通常有五十粒小珠子, 十粒一組為一端, 加上比較大的珠子表示每端的開始。最開始平常的念珠是用橄欖子做的, 以前還有高價買賣用革責瑪尼山園的橄欖子做的念珠。有時候念珠裡會加上聖物。
近來玫瑰念珠常被當成流行首飾穿帶, 也在一些珠寶店或是服飾店出售。天主教會於2004年有譴責這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