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 talk:繁简处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請注意:這個頁面不進行繁簡轉換。 请注意:这个页面不进行繁简转换。
檔案館、档案馆:
- 繁简处理对应错误存档
- 档案1:2003年2月15-4月15日
- 档案2:2003年4月-9月
- 档案3:2003年10月-12月7月
- 档案4:2003年12月8日-2004年3月7日
- 档案5:2004年3月17日-8月4日
- 档案6:2004年8月5日-2005.4月15日
- 建议取消地区标签:2007年1月28日-
- 关于繁简处理标签的共识:2007年2月2日-
有關字詞的轉換錯誤,可到Wikipedia:繁簡體轉換請求張貼。
有关字词的转换错误,可到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张贴。
目录 |
[编辑] 異體字、异体字
我认为异体字不应该转换,因为他们是不正式的汉字。请参看: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的异体字字典,《异体字整理表》--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10 2005年4月13日 (UTC)
- 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如果需要显示的都是正体,那所有的异体字都应该转换成规范字。规范也有地域差异,在某处称为异体,在另外的地方就可能是标准……--zy26 (Talk) 12:27 2005年4月13日 (UTC)
不应转换吧……--zy26 was here. 00:59 2005年7月26日 (UTC)
- 你改變主意了嗎?--Hello World! 07:58 2005年7月27日 (UTC)
- 为什么要转换呢?--zy26 was here. 10:13 2005年7月27日 (UTC)
- 你說「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Hello World! 11:25 2005年7月27日 (UTC)
- 是啊,原话是“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如果需要显示的都是正体,那所有的异体字都应该转换成规范字。规范也有地域差异,在某处称为异体,在另外的地方就可能是标准……”,简体和繁体也是相对的,目前需要显示的是规范字而不是正体,在某规范下视为正体且在另一规范下视为异体的才可能需要转换,个人用词定义参照User:Zy26/汉字。--zy26 was here. 11:49 2005年7月27日 (UTC)
- 我加的全部異體字都能在新華字典內找得到 (找不到的我沒有加上)。--Hello World! 11:53 2005年7月27日 (UTC)
- “人名中的异体字允许使用→镕、珮、贠、徵、仝、坤〔堃〕、奔〔犇〕、昆〔崑〕、梁〔樑〕、哲〔喆〕、升〔昇〕、昭〔炤〕、苏〔甦〕、和〔龢〕、沾〔霑〕、渺〔淼〕、矩〔榘〕、村〔邨〕、岩〔喦〕、乃〔廼〕、绩〔勣〕、洁〔絜〕、棋〔碁〕、恒〔恆〕”(出自《新闻出版报》,其中“勣”应类推简化为[责力],字库无此字),其中的部分是不是应该去掉繁简转换?--zy26 was here. 12:03 2005年7月27日 (UTC)
- 我加的全部異體字都能在新華字典內找得到 (找不到的我沒有加上)。--Hello World! 11:53 2005年7月27日 (UTC)
- 是啊,原话是“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如果需要显示的都是正体,那所有的异体字都应该转换成规范字。规范也有地域差异,在某处称为异体,在另外的地方就可能是标准……”,简体和繁体也是相对的,目前需要显示的是规范字而不是正体,在某规范下视为正体且在另一规范下视为异体的才可能需要转换,个人用词定义参照User:Zy26/汉字。--zy26 was here. 11:49 2005年7月27日 (UTC)
- 你說「异体字是和正体相对的」--Hello World! 11:25 2005年7月27日 (UTC)
- 为什么要转换呢?--zy26 was here. 10:13 2005年7月27日 (UTC)
- 人名等專有名詞是否應該另行處理?-Hello World! 12:06 2005年7月27日 (UTC)
- 某些应该,某些不应该。对某个字,如果在所有标准下都是异体字的话,那么这个字只会在特殊情况(如人名地名)下使用,不应该转换。否则才考虑另行处理。--zy26 was here. 12:18 2005年7月27日 (UTC)
- 已把俛、剉、勣、堿、寘、崑、崙、巖、扞、挐、撚、斲、昇、柟、桠、椏、楥、殽、毬、氾、汎、澂、燬、犇、犛、獃、甯、瞋、箠、脩、荍、蒐、蔾、薙、蝡、袴、訢、讙、谿、跼、蹚、蹠、蹻、迺、酖、闇、陞、雰、霑、頫、颺、颿、驩字拿走。這些字有其他解釋,或作人名用。但究竟昇、陞、樑這三個字應怎樣處理?--Hello World! 07:17 2005年8月5日 (UTC)
- 异体字过度转换得太多了,并不是所有异体字都要转换吧,宏碁、涅槃等等根本没有必要转换。--zy26 was here. 05:29 2005年8月29日 (UTC)
[编辑] 正簡體轉換、繁简体转换
请参看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规则,确定哪些情况不应该转换,例如不同的注册商标:cn万艾可=>tw威而鋼,还有许多词可能都使用,例如,cn 艾滋;tw 愛滋;hk 愛滋,简体艾滋,愛滋都用,另外还有异体字的情况,我也认为不应该转换。因此,应该确定下来,哪些情况是必须转换的,哪些情况是不应该转换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28 2005年4月13日 (UTC)
- 但是 Zhengzhu 兄已修改程序,不使用 hk 轉換表。但我對這種修改有保留,因為台港之間亦有分岐字/詞,因此我建議重新啟用 hk 的轉換。以下是摘錄自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7Bcn.E5.90.8A.3D.3Ehk.E5.BC.94.7D-.3F.3F.3F的內容。--Shinjiman ⇔ ♨ 01:50 2005年4月15日 (UTC)
:我将程序修改了,zh-hk将会自动采用zh-tw的转换表,下次程序更新时就会体现出来。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维护工作。-Zhengzhu 12:59 2005年3月18日 (UTC) |
但是港台之间也有很多不同啊...比如说人名地名等,不知道香港人看到了台式的人名地名译名时会不会觉得别扭。 -- ran(留言) 02:45 2005年4月15日 (UTC)
- 程序是改成这个样子:如果是zh-hk里没有的转换,就用zh-tw里的来代替。zh-hk里的转换仍然是有效的。-Zhengzhu 03:13 2005年4月15日 (UTC)
- 香港和台湾有不同,大陆和新加坡有不同,但是本着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的考虑,还是分简繁两种比较好。--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03:47 2005年4月15日 (UTC)
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详细解释一下。目前系统仍然支持四种书体,即zh-cn,zh-sg, zh-tw 和 zh-hk,在个人参数里可以随意选择。界面部分只显示两种,主要是出于美观考虑。在具体转换的时候,四个转换表都是有效的,根据每个用户的选择。但是考虑到很多zh-tw适用的转换,在zh-hk里也适用,所以向zh-hk转换时会先参考zh-tw的转换表,再使用zh-hk的转换表。这样大部分维护工作可以在zh-tw进行,对zh-hk的维护则只用处理zh-tw和zh-hk之间的差异。-Zhengzhu 15:09 2005年4月15日 (UTC)
- 说实话,我是一直用zh界面和不转换内容,这样不太会碰到转换的麻烦,繁简都看,只有全部是繁体字时才点简体看一下,这样的好处是对繁简都比较熟悉,而且我觉得有的词转换没有必要,只要在条目中说明即可,能用到两三次的词放在转换表里已经很多了,而且有的还打乱了字级别的转换,我的意见是除了那些特别不一致又十分常用的词语放到转换表中,其他的都只要在条目中说明即可。请讨论!谢谢--维游 (^o^) 怎样做出漂亮的签名 19:23 2005年4月15日 (UTC)
- 举个例子,象特力屋=>百安居 这种感觉是为一个条目写的,放到转换表中是不合适的,而且增加转换表的长度和维护难度。
- 同意。建议大家开始清理转换表中这类词条,在文章内部作转换。前阵子大象兄还提到在条目中手工转换一次,整个条目都有效的建议。这已经在下一版的软件中实现了,迟一阵子会应用在现行软件上。这会令手工转换更方便。另外我还在考虑如何将这些手工转换的词条收集起来,会是很有价值的语料库。-Zhengzhu 19:37 2005年4月15日 (UTC)
- 說明一下,上面的特力屋=>百安居的轉換當初是我換的,的確,真正使用這轉換的條目其實只有兩條,原本是應用度不高的轉換,但之所以這麼做主要的理由在於當初還沒有可以轉換標題的T標籤這種工具,因此修改轉換表是唯一連標題都改的方法,再加上這兩個名詞間的轉換幾乎不會造成別處的混亂,所以就加添上了。不過,對於維游兄的觀點我要稍微指出一下,基本上,如果是你我這種長期維基的參與者,對於簡體與繁體的用字與用詞都應該有相當程度的熟悉性,而且也瞭解兩種字碼四種地區慣用語混在一個中文版中的理由與尊重不同字碼用戶的中立精神,但是對於很多新參與維基的人卻不見得是如此。對於他們來說,看到不熟悉的對岸譯名當作條目標題,會讓他們感到不高興進而動手去修改,有些人可能會把整篇繁體字的文章直接轉成簡體字,有些人則是會把繁體文章轉換自碼後更進一步移到簡體標題的文章裡面去,當然,繁體的用戶也一樣有可能把會用相同的方法這樣對待簡體文章,但基於中文維基的參與者還是以簡體用戶居多,小眾的繁體用戶遇到這種讓人心裡不愉快事件的機會,遠比簡體用戶大。雖說如果真有此事發生,事後動手回復資料就可以解決,但我寧可打從一開始就讓這些新用戶完全只看到他們喜歡的譯名,而不會想去做不必要的改動,以免橫生枝節。
- 不過,在包括已經使用中的標題轉換標籤與未來會出現的單篇繁簡字轉換功能實際生效後,這類的需求就不復存在,到時我們的確該花點時間把轉換表整理一下!--泅水大象 10:11 2005年4月16日 (UTC)
- 同意。建议大家开始清理转换表中这类词条,在文章内部作转换。前阵子大象兄还提到在条目中手工转换一次,整个条目都有效的建议。这已经在下一版的软件中实现了,迟一阵子会应用在现行软件上。这会令手工转换更方便。另外我还在考虑如何将这些手工转换的词条收集起来,会是很有价值的语料库。-Zhengzhu 19:37 2005年4月15日 (UTC)
- 举个例子,象特力屋=>百安居 这种感觉是为一个条目写的,放到转换表中是不合适的,而且增加转换表的长度和维护难度。
純粹字型上的轉換,而簡體字又不是一字代表多個繁體字的話,可以自動轉換,其他情況用重定向會比較適合Ws227 19:42 2006年11月16日 (UTC)
我發覺以zh-cn、zh-tw進入「數碼通」、「數碼港」條目時,「數碼」二字均轉為「數位」 「數碼通」、「數碼港」這些是專有名稱呵,可不可以不轉變?Josenel 15:51 2007年4月8日 (UTC)
[编辑] 頁面過長、页面过长
目前的頁面可能是否會太長了嗎??希望可以重新整理頁面內容會更好。--Shinjiman ⇔ ♨ 20:05 2005年4月28日 (UTC)
~轉錄自「Wikipedia talk:简繁一多对应校验表」~
[编辑] 各位管理員、各位管理员
可以請各位管理員試行已經提及的简繁一多对应轉換嗎? 還是等到下一版維基出爐才來? -- Tonync 00:18 2005年5月3日 (UTC)
~轉錄完畢~
[编辑] sg/my與東南亞的華語、sg/my与东南亚的华语
现在我们的mediawiki软件可以支持不同地区词汇的自动转换。我们有zh-cn, zh-tw, zh-hk, zh-sg这样几个选项。但最近有马来西亚的参与者对我说,马来西亚讲华语的人口比新加坡还要多,他希望设立zh-my。我们讨论后,发现马来西亚、新加坡华语之间的差别很小,所以不论从词表的维护,还是服务器的负载来说,没有必要再增加一个zh-my。但是如果要照顾到不同国籍参与者的话,“zh-sg”这个选项是否可以改成另外一个更合适的名字呢?大家讨论一下吧。--Mountain(Talk) 10:01 2005年6月4日 (UTC)
- 个人感觉“改”不如“添加”,目前是zh-hk继承zh-tw,zh-sg继承zh-cn,考虑到公平,是不是应该简体繁体各一个,然后zh-cn,zh-sg,zh-my继承“简体”,zh-tw,zh-hk,zh-mo继承“繁体”呢? --zy26 (Talk) 10:20 2005年6月4日 (UTC)
- 支持新增zh-sg、zh-my。既然是「中文維基」,就必須考慮到所有使用中文的華人,不能只注重「繁簡」。--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talk) 12:52 2005年6月4日 (UTC)
目前來說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語基本上是沒有不同.其中的原因在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種族,社會,文化,歷史,語言等各方面的結構幾乎是一樣的.但是,2004年起馬來西亞設立華語規範理事會來規範華語用詞,結果這一年來爭論很多,有些人認為馬來西亞華語用詞儘量配合中國方面,以統一華語.但也更多人認為,馬來西亞華語應當保留本國特色和符合本國國情,不應盲目跟隨中國,因為中國在規範華語時並沒有徵求馬來西亞的意見.
zh-sg,sg指的是新加坡.而並不能代表馬來西亞.或許,1965年前,用sg來代表新馬地區的中文,大概也不會有甚麼爭議.但如今馬新已是兩個國家,用sg來代表馬來西亞並不適合.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zh-my或將原來的zh-sg改名.看了MOUNTAIN兄的說法後,我個人會比較親向於將ZH-SG改名成ZH-MY/SG或ZH-SG/MY.其中原因如下:
- 1.新馬兩國的華文並沒有甚麼不同.但是一定和中國大陸和台灣有不同.但是相比之下,和台灣的差別會比較少.
- 2.馬新兩國由於歷史因素,其實有不少國際活動或組織都以聯名的方式進行.
- 3.正如MOUNTAIN兄所說,可以減少SERVER負擔.
但有幾個原因似乎也不利這做法:
-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成立以來,馬來西亞內部在不少用詞上也並有達到共識.新加坡方面會不會受到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的影響仍然是個未知數.
我發現到這裡雖然是中文維基,但是對於中文使用最多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家似乎並沒有足夠的認識,有時覺得很悲哀,因為這表示了參與維基百科的馬來西亞人和新加坡人非常之少,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我在這裡做個簡介,希望能夠讓大家對馬新兩國的中文有多些了解.
- 1.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約6百萬,新加坡大約是2百60-70萬左右.
- 2.在馬來西亞大部分華人使用華語,廣東話,福建話,海南話和客家話作為日常用語.新加坡方面,由於英語教育的關係,大部分的人習慣使用英語作為日常用語,所以使用華語的人數比實際華人人口少很多,但近年來由於中國的崛起,加上近年來新加坡政府比從前更推行華文,所以使用人數在上升中.福建話在新加坡是最常用的方言,其次為廣東話,客家話等.
- 3.華語在新加坡被列為官方語言之一,但不是國語.在馬來西亞,華語並不是官方語言,但是有憲法保護的地位.
- 4.新加坡的官方工作語言是英語.馬來西亞則是馬來語和英語.
- 5.新加坡最常用的商業語言是英語,其次是華語,人數在上升中.在馬來西亞,最常用的商業語言是英語,其次是華語.
- 6.在教學語言方面,新加坡所有學校一律使用英語,中文只是一個科目,而非教學語言.馬來西亞方面,由於教育制度有三源流,其中華族源流的華校以中文教學,馬來族源流的馬來學校以馬來文教學,印度族源流的淡校以淡米爾文教學.但大家一律必須學習英語和馬來語,即英語和馬來語為一個科目.
歷史方面:
自從新加坡獨立後,新加坡方面,由於李光耀當年全面廢除中文教育,以及提倡英語教育,至使中文在新加坡增經出現被矮化之嫌,所以新加坡一度出現一段很長時期的中文斷層現象,馬來西亞方面,雖然華人爭取將華語列為馬來西亞的國語並不成功,但至少爭取到將華語列為被憲法保護的語言,所以雖然馬來西亞政府並沒有提倡中文教育,但也沒有像新加坡那樣禁止中文教育,因此馬來西亞的中文教育一直保留至今.李光耀在後來意識到華語的重要性,在70年代末成立華語運動,但這個說華語運動推行20多年來並沒有太大的效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至今仍然沒有中文教育,只有中文科目而已,近年來在新加坡有人提議復辦中文教育,但仍然在提議中.另一方面,長期的英語教育以使新加坡精通中文及中華文化的人才大大的縮小.由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文化本原自一脈,新加坡為了彌補這點,其中一個做法是從馬來西亞引進馬來西亞的中文人才,所以出現新加坡從事中文工作者的人不少為馬來西亞人.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文類似,除了本身文化相似外,受到在新加坡的馬來西亞人影響也是另一個因素.
之前提到,馬來西亞和台灣的差異比較少,最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大陸長時期封閉,加上馬來西亞的很多中文人才多是由台灣的大學或師範學院培訓出來的.故受到台灣非常大的影響.但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和開放,以及台灣的教育素質被認為每況愈下,同時中國的教育被認為素質不斷在提高中,使得到中國去求學和提升中華文化的人數不斷上揚,去台灣的人數在下滑.所以近期受到中國的影響反而比較大.
好了..不寫了...我要去讀書了...如果大家有問題,歡迎大家提出來.^^--阿仁 11:07 2005年6月5日 (UTC)
增加zh-my是可以容易实现的,等我论文答辩完了就会着手此事。关于谁“继承”谁的问题,简单的办法就是象现在一样,比如zh-sg继承zh-cn,即zh-sg的转换是以zh-cn的转换为基础,zh-sg的转换表只包含zh-sg独特的转换方式。增加zh-my也可以同样处理,比如zh-my继承于zh-cn或zh-sg。这样做纯粹是出于编程的便利角度,没有任何政治含义(比如zh-sg比zh-cn低一档次等)。如果要做成完全“平等”,的确是可以先定义“简体”和“繁体”两种书体,然后zh-cn,zh-sg,zh-my等继承于“简体”,zh-tw,zh-hk等继承于“繁体”。这应该也不难实现(就是要我花时间啦:)。究竟这样是否必要,请大家讨论。-Zhengzhu 14:25 2005年6月5日 (UTC)
另:我六月中论文答辩,六月尾举家从麻州迁往加州。诸事烦杂,无暇顾及维基百科的发展。期望七月起可以重新投入工作。望大伙包涵!-Zhengzhu 14:25 2005年6月5日 (UTC)
- 感谢你做出的贡献。是否能够搞一个开发小组?我也是做软件的,wiki内作软件的还不少,能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交流。--用心阁(对话页)Wikimania 2005! 03:12 2005年6月6日 (UTC)
承繼制度有個問題,就是某些在子語系地區(如zh-hk,zh-sg)視為標準,但父語系地區(如zh-tw,zh-cn)視為異體的字,不能在子語系地區的版本出現。舉例:「着」在大陸和香港都是常用的字,台灣視為異體(以「著」代替)。當條目中有這個「着」字,看者以zh-hk設定去看,系統會先轉作「著」(zh-tw轉換),再到zh-hk時因「著」不會轉作「着」,結果是這個「着」字永遠都不會在香港版出現(除非是手動轉換)。有同樣問題的字還有:綫(線)、銹(鏽)、晒〔曬)等。如只作一次轉換則可避免此問題。--水水 07:31 2005年6月27日 (UTC)
[编辑] 正體簡體轉換為何沒有應用到搜索功能上面?、正体简体转换为何没有应用到搜索功能上面?
因為發生了輸入正體關鍵字沒找到內容,建立了一個新條目後才被告知原來已經有以簡體標題存在的文章,需要進行合併之類的麻煩事,才想詢問一下。為何不將現行的文章內文字體轉換機制套用到搜尋功能上頭呢?就算理論上不可行也必須要找出其他解決方法才行的。 -- G.S.K.Lee 09:50 2005年6月16日 (UTC)
- 原来是有的。但搜索功能最近作了很大的改变,而关于中文的搜索还没有跟进,所以就有了目前的问题。-Zhengzhu 17:53 2005年6月16日 (UTC)
[编辑] 「元 音」與「母音」、「元 音」与「母音」
我在寫韻圖的時候,寫「宋元 音韻」,竟然被系統改成「宋母 音韻」 我是用正體字寫的,用正體字顯示時竟然也被這樣改掉了。 其實正體字使用者也有用「元 音」和「輔音」, 希望能修正這一點,不要改變用詞。 謝謝--user:王仲立
- 已改了轉換表。另外,下次請到Wikipedia:繁简体转换请求張貼,謝謝--Hello World! 02:09 2005年8月3日 (UTC)
【】== 一個問題、一个问题 ==
其實目前的繁簡處理究竟應該解決什麼問題的?怎樣才能保證這個功能不會被濫用?
目前繁簡在用字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比較滿意的解決。但是繁簡處理功能,在用詞方面的問題,並不是神丹妙藥的。
要知道,這些用詞(地區性的譯名)差異,就是由於以前各地之間的相對封閉造成的,造成不同地區的人們通常不習慣對方的譯名,所以無奈之下衹好使用詞彙轉換。因此在歷史文化領域方面,啟用詞彙轉換是一個兼容方案。
但是,現在已經是Internet的年代,隨時就是ICQ、MSN都可以交流的時刻,情況已開始出現較明顯的轉變。而我們的目標是縮小這些差距,而不是人為的擴大這些差距,結果再次導致各地域分家的情況。
特別是在媒體方面的交流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各地使用中文的人都逐漸地接受不同的譯名,並按照各自的取向選擇不同的譯名,這已經遠遠超出因為地域造成的差異。這時候依然抱著「繁簡處理解決一切」的思想,這不是嚴重違背Wiki中尊重他人思想的做法麼?
現在更提議增加zh-天主教,zh-基督教,這樣根本脫離繁簡處理的派系,這不是拿繁簡處理開玩笑麼?
翔風Sasuke☆有事找我*^-^* 23:30 2005年9月4日 (UTC)
- 难啊,其实我对繁简转换的要求不高,只是在转换到“zh-cn”的时候能够尽量靠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出版物那一系列标准,对以后在中国大陆的推广和发行不至于造成阻碍就可以了。 --zy26 was here. 23:53 2005年9月4日 (UTC)
- 維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和精神,是自由和中立的地方,可不能為了適應大陸的所謂“國情”並在大陸發行而向大陸官方的要求靠攏,那是對維基精神完全錯誤的理解。繁簡轉換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繁簡體漢字本身的差異以及一些用詞習慣的差異,使得三地華人能較方便地閱讀條目和交流,尊重大家各自的語言習慣,而絕不是為了向官方要求靠攏,同時這種做法本身也是對繁簡轉換的濫用和誤用。中國大陸官方關於出版物的標准很嚴,很多並不與維基的精神和原則相兼容,尤其是有關政治的,絕不能容許維基的精神以及自主性和中立性原則被破壞和侵蝕。--Wengier(留言) 22:59 2005年9月6日 (UTC)
- 当然是与政治无关的阿,靠近标准并不是使用其政治标准,而是使用与目前大陆出版物接近的用词、格式,如果完全按照大陆的标准,现在的“中华民国”不就成了“台湾当局”或“台湾有关方面”、“台湾方面”,“中华民国总统”只能说“台湾领导人”或者“台湾当权者”了么。在对于普遍阅读大陆出版物的情况下的中国大陆读者,使用接近大陆出版物的用词与格式怎么能说“維基的精神以及自主性和中立性原則被破壞和侵蝕”呢?您也说了维基百科要尽量使读者“方便地閱讀條目和交流”,当然是要和读者普遍阅读的习惯相符合才对啊。为什么对阅读习惯也要“政治化”呢?看到了比BBC和VOA甚至“法轮功”更远离习惯的维基百科,怎么能说是中立的呢?按您所说“繁簡轉換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繁簡體漢字本身的差異以及一些用詞習慣的差異,使得三地華人能較方便地閱讀條目和交流,尊重大家各自的語言習慣,而絕不是為了向官方要求靠攏”,为什么对接近大陆出版物的行文有偏见呢?让各地的使用者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对维基百科阅读和写作,才是繁简转换的原因所在啊。您不是来吵架的,尽量的推广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没有错误吧。 --zy26 was here. 00:34 2005年9月7日 (UTC)
- 维基百科主要的决议过程不是民主而是共识(consensus),“维基百科的精神”以最大限度包容为目标,看看决议产生的程序和《新周刊》采访稿2吧。--zy26 was here. 00:43 2005年9月7日 (UTC)
- 首先,能盡量推廣當然是好事,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能充分保持它本身的精神、價值和原則,否則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了。上面提到的政治方面衹是舉例,但並不光是政治方面的,還表現在其它方面。維基首先要有自己的原則,同時應尊重的是大家的實際習慣,而不是某地的要求,請分清這兩者的區別。某地的要求往往與當地的習慣並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這種例子太多了,別的先不說,就說最近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和1980年代,既然後者用得非常普遍,我們就應該尊重現實,而不是硬給別人戴上什麼“不標准”之類的大帽子,這是非常有違維基精神的,從大家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您的提議並沒有得到大家的共識。維基首頁就有一句話,要容納百川,廣泛包容,而您所做的實在是給人以不同的印象,動不動就說什麼不標准。所以,請不要混淆這些重要的內容,同時要互相尊重並尊重維基的精神和原則。--Wengier(留言) 00:49 2005年9月7日 (UTC)
- 我所说的“不标准”不是被认为不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标准,而是被认为不符合中文的标准,“1980年代”只是近几年来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并未全面普及,“20世紀80年代”则更为通用,这点您不能否认吧。“尊重的是大家的實際習慣,而不是某地的要求”是正确的。在中国大陆“大家的實際習慣”很接近“大陆出版物”,这点也是事实。我可能有时候会过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让您感到了不满。既然您也同意应该“尊重維基的精神”,那把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词语替换成普遍适用的词语,您为什么这么反感呢?--zy26 was here. 01:15 2005年9月7日 (UTC)
- “‘20世紀80年代’则更为通用,这点您不能否认吧”這我當然要否認了。至少從我的Google搜索的結果,後者的數量是前者的數倍(您在互助客棧中寫到Google倒提醒了我試Google的搜索兩者,結果發現“1980年代”的搜索結果大大超過“20世紀80年代”;而即使用您的搜索結果,兩者也相差不是很大)。因此,您上面所說的論據並不足以信服,因此也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問題。另外,“在中国大陆‘大家的實際習慣’很接近‘大陆出版物’”(補充一下,“大陆出版物”通常都是要經過審查的,這就跟維基的情況大為不同)在許多情況下也是錯誤的,例子很多,比如這個問題就是。除此之外,即使大陸官方的某要求有些時候多於其它也較流行的用法,也必須尊重這些用法,而不是給人家戴上什麼“不標准”之類的大帽子,這就是非常不尊重維基精神的,“过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這本身就是不中立的。同時,我們也應學習其它語言版本的維基(例如英文維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的做法,應堅持維基自己的原則並尊重大家的習慣,而不是衹向某地的要求看齊。--Wengier(留言) 01:32 2005年9月7日 (UTC)
- “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当然“20世紀80年代”更为通用啊,这个逻辑有问题么?--zy26 was here. 01:39 2005年9月7日 (UTC)
- 這種說法並不足以信服,從其早已廣泛使用就可以看出。此外,還存在清晰、明了的問題,後者具有這些優點,而前者顯得冗長累赘(這已不是衹有我一個人這樣認為),對於用於替代其缺陷的什麼“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等等更是如此,明顯不能成為標准。--Wengier(留言) 01:47 2005年9月7日 (UTC)
- 那逻辑上在哪儿有问题呢?--zy26 was here. 02:10 2005年9月7日 (UTC)
- 先說事實吧,“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这種說法不僅相當冗長累赘,而且實際使用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人用,用Google一搜就可見一般,根本不能用作維基正式用法,而且也不可能達到統一(多說一句,如果硬這樣用的話,干嘛不繼續類推用“20世紀的第八個十年”、“20世紀的第九個十年”呢?)。勸您還是尊重現狀、事實以及大家的普遍意見吧,不要衹堅持自己的想法。--Wengier(留言) 02:19 2005年9月7日 (UTC)
- 您好像没弄明白,我的问题是“‘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当然‘20世紀80年代’更为通用”逻辑上在哪儿有问题呢?--zy26 was here. 02:23 2005年9月7日 (UTC)
- 我上面已說過這種說法並不足以信服,而且更嚴重的是這種系列表示方法存在很重大且並無實際解法的缺陷,這我在上面已說明,在此不再重復。此外,現維基已開了這麼多年,並沒有人對此有什麼意見或說是看不懂的,維持現狀也是最好的辦法。--Wengier(留言) 02:28 2005年9月7日 (UTC)
- 不足以信服的倒是那一点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还是“‘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zy26 was here. 04:10 2005年9月7日 (UTC)
- 這個當然是指後者。而且“1980年代”這種寫法也用得更多。同時由於xx世紀xx年代系列本身存在致命缺陷,綜合來說,肯定是1980年代這種系列寫法佔優勢。這基本上已是大家的共識和定論,真的沒有必要再衹堅持自己的想法。--Wengier(留言) 04:18 2005年9月7日 (UTC)
- 可是“‘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的确是实事啊,要不然我问一下。--zy26 was here. 23:03 2005年9月7日 (UTC)
- 不足以信服的倒是那一点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还是“‘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zy26 was here. 04:10 2005年9月7日 (UTC)
- 我上面已說過這種說法並不足以信服,而且更嚴重的是這種系列表示方法存在很重大且並無實際解法的缺陷,這我在上面已說明,在此不再重復。此外,現維基已開了這麼多年,並沒有人對此有什麼意見或說是看不懂的,維持現狀也是最好的辦法。--Wengier(留言) 02:28 2005年9月7日 (UTC)
- 您好像没弄明白,我的问题是“‘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当然‘20世紀80年代’更为通用”逻辑上在哪儿有问题呢?--zy26 was here. 02:23 2005年9月7日 (UTC)
- 先說事實吧,“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这種說法不僅相當冗長累赘,而且實際使用的人少之又少,幾乎沒人用,用Google一搜就可見一般,根本不能用作維基正式用法,而且也不可能達到統一(多說一句,如果硬這樣用的話,干嘛不繼續類推用“20世紀的第八個十年”、“20世紀的第九個十年”呢?)。勸您還是尊重現狀、事實以及大家的普遍意見吧,不要衹堅持自己的想法。--Wengier(留言) 02:19 2005年9月7日 (UTC)
- 那逻辑上在哪儿有问题呢?--zy26 was here. 02:10 2005年9月7日 (UTC)
- 這種說法並不足以信服,從其早已廣泛使用就可以看出。此外,還存在清晰、明了的問題,後者具有這些優點,而前者顯得冗長累赘(這已不是衹有我一個人這樣認為),對於用於替代其缺陷的什麼“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等等更是如此,明顯不能成為標准。--Wengier(留言) 01:47 2005年9月7日 (UTC)
- “20世紀80年代”所有人都听得懂,“1980年代”有人听不懂,当然“20世紀80年代”更为通用啊,这个逻辑有问题么?--zy26 was here. 01:39 2005年9月7日 (UTC)
- “‘20世紀80年代’则更为通用,这点您不能否认吧”這我當然要否認了。至少從我的Google搜索的結果,後者的數量是前者的數倍(您在互助客棧中寫到Google倒提醒了我試Google的搜索兩者,結果發現“1980年代”的搜索結果大大超過“20世紀80年代”;而即使用您的搜索結果,兩者也相差不是很大)。因此,您上面所說的論據並不足以信服,因此也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問題。另外,“在中国大陆‘大家的實際習慣’很接近‘大陆出版物’”(補充一下,“大陆出版物”通常都是要經過審查的,這就跟維基的情況大為不同)在許多情況下也是錯誤的,例子很多,比如這個問題就是。除此之外,即使大陸官方的某要求有些時候多於其它也較流行的用法,也必須尊重這些用法,而不是給人家戴上什麼“不標准”之類的大帽子,這就是非常不尊重維基精神的,“过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這本身就是不中立的。同時,我們也應學習其它語言版本的維基(例如英文維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的做法,應堅持維基自己的原則並尊重大家的習慣,而不是衹向某地的要求看齊。--Wengier(留言) 01:32 2005年9月7日 (UTC)
- 我所说的“不标准”不是被认为不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标准,而是被认为不符合中文的标准,“1980年代”只是近几年来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并未全面普及,“20世紀80年代”则更为通用,这点您不能否认吧。“尊重的是大家的實際習慣,而不是某地的要求”是正确的。在中国大陆“大家的實際習慣”很接近“大陆出版物”,这点也是事实。我可能有时候会过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让您感到了不满。既然您也同意应该“尊重維基的精神”,那把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词语替换成普遍适用的词语,您为什么这么反感呢?--zy26 was here. 01:15 2005年9月7日 (UTC)
- 我同意Wengier,「1980年代」這種寫法確實用得更多。例如「1980年代,中英展開香港前途談判。」
- 再加一個:「1980年代末,在學運開始的時候,在北京師範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劉曉波是該校中文系的教師。他在學運開始之前因為對大陸知識界及人文思潮持全面批判態度而被視為『反叛青年』。」LINK
- 首先,能盡量推廣當然是好事,但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能充分保持它本身的精神、價值和原則,否則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了。上面提到的政治方面衹是舉例,但並不光是政治方面的,還表現在其它方面。維基首先要有自己的原則,同時應尊重的是大家的實際習慣,而不是某地的要求,請分清這兩者的區別。某地的要求往往與當地的習慣並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這種例子太多了,別的先不說,就說最近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和1980年代,既然後者用得非常普遍,我們就應該尊重現實,而不是硬給別人戴上什麼“不標准”之類的大帽子,這是非常有違維基精神的,從大家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您的提議並沒有得到大家的共識。維基首頁就有一句話,要容納百川,廣泛包容,而您所做的實在是給人以不同的印象,動不動就說什麼不標准。所以,請不要混淆這些重要的內容,同時要互相尊重並尊重維基的精神和原則。--Wengier(留言) 00:49 2005年9月7日 (UTC)
- 維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和精神,是自由和中立的地方,可不能為了適應大陸的所謂“國情”並在大陸發行而向大陸官方的要求靠攏,那是對維基精神完全錯誤的理解。繁簡轉換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繁簡體漢字本身的差異以及一些用詞習慣的差異,使得三地華人能較方便地閱讀條目和交流,尊重大家各自的語言習慣,而絕不是為了向官方要求靠攏,同時這種做法本身也是對繁簡轉換的濫用和誤用。中國大陸官方關於出版物的標准很嚴,很多並不與維基的精神和原則相兼容,尤其是有關政治的,絕不能容許維基的精神以及自主性和中立性原則被破壞和侵蝕。--Wengier(留言) 22:59 2005年9月6日 (UTC)
在GOOGLE搜尋「1980年代」,約有3,150,000項符合1980年代的查詢結果;在GOOGLE搜尋「20世紀80年代」,約有983,000項符合20世紀80年代的查詢結果 Daniel~Hei 07:16 2006年8月31日 (UTC)da167168
請大家注意,這樣在自說自話是沒意思的,「我在世界上找到這一個人不明白這個詞語啊」這類說話任何人都可以說。請大家以 某個地區的大多數人 的用法為出發點去考慮,否則是徒然浪費時間而已。還有,請拿出實質的數字或證據,而不是我「覺得」、我「認為」大多數人採用某某用詞。 -- AbelCheung 23:13 2005年12月24日 (UTC) 個人認為創建條目可以只取其中一種用詞,在該條目開頭列出所有不同地區的同義詞,然後使用重定向去整合會比較好Ws227 19:46 2006年11月16日 (UTC)
[编辑] 可不可以增加特別的標記?、可不可以增加特别的标记?
比如代码用[[[简体|繁體]]],显示的时候简体显示前面的,繁体显示后面的。--Siriudie☺ (☎) 14:22:29 2005年10月5日 (UTC)
- 現在是否已經實行遞進轉換制度?(即zh-hant -> zh-hk/zh-tw)那手動轉換是否也應該加入支援 zh-hant 和 zh-hans 符號呀?--水水 13:06 2005年10月18日 (UTC)
[编辑] 只在當前頁有效的繁簡轉換、只在当前页有效的繁简转换
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只在本页有效的繁简转换,有的词语在某个页面用的很多,在其他页面又用得少,添加到繁简转换表还可能引起其他正常转换的错误;而用-{zh-cn:xx,zh-tw:xx,zh-hk:xx,zh-sg:xx}-的方式只用一次的话下面重复出现的就不按词语转换,这样一来,一些翻译差别较大的人名,按词语转换和按字转换后的名称看起来好像两个人,如:昂山素季,能否在文章中应用一个只在当前条目中有效的词语转换,这样该条目中所有出现的词语都可以正确转换。解决了上面的问题。--维游 (+_+) 01:36 2005年11月29日 (UTC)
[编辑] Huh
所有的 乾 都会被转成 干 么?看见很多 干坤 ,呵呵。还有些人名字里的 乾 也都成了 干 ,这个不太好吧。--FatCatHu 12:57 2006年3月21日 (UTC)
[编辑] 正簡轉換A標籤、繁简转换A标签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繁简转换技术中除了转换表就是A标签最有用。目前要用A标签做全文转换,需要在正文里找到要转换的那个词,用类似夹注的办法做A标记,这样使得A标签的使用和查找很繁琐。建议将A标签改成清单,即,A标签本身的标记不作显示,只是指明条目正文中可能需要转换的词。这样可以在条目的开始用一系列A标签的列表清楚的指出文中用到的全文转换,这样维护起来很方便。另外,A标签很适合处理有歧义的转换,特别是专业词条,应该鼓励A标签的使用,繁简转换表应该只处理那些绝对无歧义的转换。--Alexcn 03:47 2006年8月5日 (UTC)
- 贊成,對於個別的條目,強烈建議使用A標籤進行轉換,從而減少對MediaWiki:Conversiontable的依賴。--Shinjiman ⇔ ♨ 06:00 2006年8月5日 (UTC)
- (+)支持。另外還希望設計一個小記號來表示條目中有用到這種標籤。--百楽兎 15:39 2006年8月5日 (UTC)
- 能不能把鼓励A标签的使用作为正式的政策?--Alexcn 09:16 2006年8月6日 (UTC)
要是有隱形的A標籤的話也許就能達成這個功能了。但是希望像小說之類翻譯差異大的文章能作一個統一的提示,提醒使用者有作過標籤轉換。--笨笨的小B | 20巷 15:20 2006年8月6日 (UTC)
- 从上面看,好像有两个要求:“要是有隱形的A標籤”和“希望設計一個小記號來表示條目中有用到這種標籤”,建议:
- 做一个模板來表示條目中有用到這種標籤,A標籤就“隱形”在这个模板里
- 建议模板为简单的一行字,位置在条目下方,分类的上方,这样不影响阅读
- --Isnow 18:51 2006年8月6日 (UTC)
- 把A标签和标记包括在同一个模板里,这个办法很不错!--Alexcn 12:03 2006年8月9日 (UTC)
小記號的表示法,我覺得像維基文庫中放在條目標籤旁的這種方法不錯,例如:吶喊。--百楽兎 03:55 2006年8月7日 (UTC)
[编辑] 我的看法
技术上处理多种繁简体转换是一回事,应该不应该转换又是另一回事。虽然我没看这里的历史档案,我相信这些问题已经有过讨论。既然如此,介绍里的这段结论就更显得惊人:
“由于大陆、港澳、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多年来交流较少,许多外国译名以及新生词语也有非常大的分歧。如台湾所说的“帛琉”,在大陆却是“帕劳”,大陆使用“打印机”,台湾用的却是“印表機”。如此案例,屡见不鲜,且大大地超出了英语维基百科上英美词语之间的分歧。”
首先英语维基百科并不只面向英美,世界上英语语种也不少,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其他的就不说了,词汇、拼写的分歧更是不少。我特别去看了一下英语维基目前怎么处理这种问题,发现争论也不少,比如: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lk:Aluminium/Spelling
不过始终就是用一个版本加重定向和文章内解释解决的。
再观察中文维基。各地区中文词汇的分歧“也许”大于各地英语词汇的分歧,但说“大大超出”绝对是夸张。如不是政治因素(主要来自台湾),中文维基绝对没必要闹腾到繁简还分两种的可笑地步。毕竟软件是可以延伸的,词汇可以替换,词组也可以,句型也可以改,依此类推发展下去和分两个或多个中文维基还有什么区别?
繁简体字形转换还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只是书写上的问题,并没有破坏信息的交流。同一个或一种人、地、事、物的词汇分歧还转换就已经在实质意义上破坏了中文维基的单一性了。如果打印机和印表机都描述同一件东西,为什么“中文”的百科书不能简捷地描述“中文”里的这两种用法?为什么我非要打开不伦不类的“台湾正体”版才能知道在台湾这件东西叫“印表机”?就为了这个?如此不伦不类的做法还不如彻底分几种语种好了,这样个别人也可以一边去自爽。
[编辑] 建議改寫Wikipedia:繁简处理
詳見Wikipedia: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第一步:改寫Wikipedia:繁简处理謝謝。Srr 18:33 2007年2月9日 (UTC)
移自WP: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于2007年02月20日23:15留言
詳見Wikipedia: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第一步:改寫Wikipedia:繁简处理,特此通知各位,歡迎指教。Srr 18:35 2007年2月9日 (UTC)
移完。-下一次登录 于2007年02月20日23:15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