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松山機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松山機場 Taipei Songshan Airport |
|||
---|---|---|---|
机场类型 | 軍民合用 | ||
管理机构 |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國防部 | ||
啟用日期 | 1950年4月16日 | ||
關閉日期 | {{{closed}}} | ||
服务城市 | 臺北市 | ||
市區距離 | 市區內 | ||
海拔高度 | 5公尺(18英呎) | ||
机场代码 | |||
IATA | ICAO | ||
TSA | RCSS | ||
地理位置 | |||
緯度 | 經度 | ||
25°04′10″ | 121°33′06″ | ||
跑道 | |||
方向 | 長度 | 表面 | |
zh-cn:英尺;zh-hk:呎 | 米 | ||
10/28 | 8,547 | 2,605 | 柏油混凝土 |
{{{runway2_heading}}} | {{{runway2_feet}}} | {{{runway2_meter}}} | {{{runway2_surface}}} |
{{{runway3_heading}}} | {{{runway3_feet}}} | {{{runway3_meter}}} | {{{runway3_surface}}} |
{{{runway4_heading}}} | {{{runway4_feet}}} | {{{runway4_meter}}} | {{{runway4_surface}}} |
{{{runway5_heading}}} | {{{runway5_feet}}} | {{{runway5_meter}}} | {{{runway5_surface}}} |
{{{runway6_heading}}} | {{{runway6_feet}}} | {{{runway6_meter}}} | {{{runway6_surface}}} |
直升機停機坪 | |||
編號 | 長度 | 表面 | |
zh-cn:英尺;zh-hk:呎 | 米 | ||
{{{helipad1}}} | {{{helipad1_feet}}} | {{{helipad1_meter}}} | {{{helipad1_surface}}} |
統計 | |||
2005年 | |||
乘客流量 | 7,596,578 人 | ||
貨運量 | 13,890 頓 | ||
升降班次 | 98,570 架次 |
臺北松山機場(Taipei Songshan Airport, IATA:TSA, ICAO:RCSS),正式名稱為臺北國際航空站,是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航空站與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松山基地共用的中型機場,位於臺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末端,由民權東路與民族東路與市區相隔。由於位於臺北市松山區,臺北松山機場又通稱為松山機場或臺北機場。由於夏季暴風雨或是颱風的影響,松山機場在夏季的午後很容易形成空氣對流,較低的雲層常影響飛行。
雖有「國際航空站」之名,但自中正國際機場(現名台灣桃園國際機場)開放後,松山機場已為純國內航班航空站,目前為國內航線輻輳。但偶有國際線包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若是桃園機場無法降落時,除了轉往小港機場降落外,有時國際線班機也會改由松山機場降落。
目录 |
[编辑] 過去
最早興建於日治時期,於1930年代起,即開設定期航班。最重要的定期國際班機為當時之歐亞航空公司,以Ju-52型客機,每兩週由柏林經近東、中東、南亞,飛抵松山機場,並繼續飛往福岡、名古屋、東京等地,並原航線飛返柏林。二次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改為軍民共用,也曾開設臺北至上海航班。在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守到台灣後,松山機場也逐漸擴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國內和國際航班。松山機場雖然歷經多次擴建和改善工程,但都因為腹地過小而成效不彰,於是政府在1970年代進行的十大建設裡包含在臺北市郊區的桃園縣興建一座新的國際機場—中正國際機場(現名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在1979年中正國際機場開放後,松山機場也改為國內航班專用機場。
1999年初,為了減低台北市內最高的建築物-台北101大樓對飛航安全的影響,民航局改變商業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飛行路線。不過,考慮到飛機航班進出松山機場的安全,這問題在1999年底時獲得了解決,台北101大樓專案向後延伸一段距離,確保在2003年大廈建造完成時依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编辑] 未來計畫
前任臺北市長馬英九,曾提出松山機場成為兩岸直航機場之構想。而2002年、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時,民主進步黨籍兩位候選人李應元、謝長廷則認為可改建公園。由於該機場飛機起降頻繁,對於週遭民眾的噪音影響及空氣污染是可想而知的,但同時本機場對於台北市國內航線所帶來的便利性,也是其它交通工具無法取代的,即使高鐵通車後,外島、東部與台北間的運輸,還是有賴該機場。由於廢除機場,有利有弊,民眾反應兩極。
2006年臺北市長郝龍斌則較支持公園改建案,並將之納入政見[1],但因泛藍支持者的反彈而撤回,在競選期間仍以松山機場擔任兩岸直航機場為政見。
但是也有批評(如林濁水的評論)指出,松山機場的容量及跑道長度不足、無擴建(防疫設施)及延長營運時間的可能,根本無法成為國際或兩岸機場;更何況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的能力也足夠。也有評論指出,想要由中國大陸經台灣轉機的旅客,必須經由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轉機,故松山機場擔任兩岸機場的經濟效應實在令人懷疑。
[编辑] 交通
[编辑] 備注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臺灣機場 |
本島:臺北松山 | 桃園 | 臺中清泉崗 | 嘉義 | 臺南 | 高雄 | 屏東 | 恆春 | 花蓮 | 臺東 離島與外島:馬公 | 七美 | 望安 | 金門 | 馬祖北竿 | 馬祖南竿 | 東引 | 綠島 | 蘭嶼 |
页面分类: 维基百科需要真实性确认的条目 | 機場小作品 | 台灣機場 | 台北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