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 Wikipedia February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Web Analytics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蔣中正 - Wikipedia

蔣中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蔣中正
蔣中正
1948年5月20日-1975年4月5日
中華民國第1-5任總統
性別: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籍貫: 浙江省奉化縣
出生: 1887年10月31日
浙江省奉化縣现为奉化市溪口鎮
逝世: 1975年4月5日
台北院辖市
配偶: 蔣宋美齡
學歷
  • 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校
    (1907年)
  • 東京振武學校
    (1910年)
經歷
  •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校長
  • 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 國民大會(第一屆)代表
  • 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總裁
  • 軍政府大本營參謀長
    (1923年4月-1923年6月)
  • 軍政府大元帥行營參謀長
    (1923年6月)
  • 軍政府大元帥
  • 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 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陸軍軍官學校)(第一任)校長
    (1924年5月-1947年1月)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5年7月3日-1932年3月6日)
  • 國民革命軍總監
    (1926年2月1日-1926年6月5日)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6年6月5日-)
  •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
    (1926年6月29日-1937年3月25日)
  • (國民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
    (1927年6月13日-1928年)
  • 北伐全軍總司令部北伐全軍總司令
    (1928年1月18日-)
  •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2月1日-1929年)
  • (國民政府)財政監理委員會委員
    (1928年4月11日-1928年8月29日)
  • (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委員
    (1928年7月25日-1928年)
  • (國民政府)預算委員會委員
    (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
  •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25日)
  • (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7日-1931年)
  •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23日-1929年4月)
  •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31日-1930年7月5日)
  • (國民政府)國防會議委員
    (1929年)
  • (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
    (1930年)
  • (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
    (1931年9月26日-1933年)
  • (國民政府)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1929年6月28日-1946年)
  • (國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長
    (1930年11月18日-1931年12月15日)
  • (國民政府)教育部(兼理)部長
    (1930年12月6日-1931年6月27日)
  •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31年11月12日-1932年5月30日)
  •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1932年3月6日-1946年5月30日)
  • (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本部(兼理)參謀總長
    (1932年3月16日-1935年12月18日)
  • (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委員長
    (1934年-1937年)
  • 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
    (1935年1月)
  • (國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長
    (1935年12月7日-1938年1月1日)
  • 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 (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委員
    (1938年-1939年)
  • (國民政府)行政院(兼任)院長
    (1939年12月11日-1945年6月4日)
  • (國民政府)外交部(兼理)部長
    (1941年12月27日-1942年)
  •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主席
    (1943年9月13日-1947年4月)
  • (國民政府)行政院(兼理)院長
    (1947年3月1日-1948年)
  • 陸軍大學校長
  • 廣東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 (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
  •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
  • 四川省政府主席
  • 總統府(第一任)總統
    (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 總統府(第一任)總統
    (1950年3月1日-1954年5月20日)
  • 總統府(第二任)總統
    (1954年5月20日-1960年5月20日)
  • 總統府(第三任)總統
    (1960年5月20日-1966年5月20日)
  • 總統府(第四任)總統
    (1966年5月20日-1972年5月20日)
  • 國家安全會議主席
    (1967年2月1日-1975年4月5日)
  • 總統府(第五任)總統
    (1972年5月20日-1975年4月5日)
著作
  • 《解決共產主義思想方法的根本問題》
  • 《反共抗俄基本論》
  • 《剿匪成敗與國家存亡》
  • 《科學的學庸》
  •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 《剿匪手本》
  • 《孫大總統蒙難記》
  • 《蘇俄在中國》
  • 《中國經濟學說》
  • 《中國之命運》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英文譯名Chiang Kai-shek,近代中國政治家、军事家,祖籍江蘇宜興,生于浙江,卒於台灣; 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员长、中華民國總統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等职务。

目录

[编辑] 名字

一如其他的中國歷史人物,蔣中正一生中有多個名字。下列是他常用的名號和稱呼。

性質 名字 說明
譜名 周泰 族譜上記載的名字。
幼名 瑞元
學名 志清 16歲到寧波上學時所取。
中正 1917年1918年之間所取。
介石 1912年日本留學時於自創雜誌《軍聲》中使用筆名,後成為
拉丁轉寫 Chiang Kai-shek Kai-shek 是「介石」的粵語音譯
暱稱 Gimo 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稱法,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蔣任軍事委員長(即大元帥,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

中國大陸地區甚少使用「中正」或「蔣中正」,而一般將其稱為「蔣介石」。在有關抗戰時期的影視作品中,常按職務稱為「蔣委員長」。國民黨員則普遍接受此名;他在臺灣的正式名稱亦為「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Chung-cheng),如臺灣各地的文化中心名為中正文化中心、臺北市區的蔣中正紀念館名為中正紀念堂,以及臺灣最常見的路名︰中正路

蔣中正逝世後,在臺灣戒嚴時期,多用挪抬的尊敬寫法:「先總統 蔣公」稱呼之。但隨著解嚴後政治情勢緩和,這個寫法已少用。

[编辑] 生平

主条目:蒋中正生平
留學日本時的蔣中正
留學日本時的蔣中正

[编辑] 早年

蔣中正於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地為中國浙江寧波奉化縣溪口鎮(寧波西南方約33千米)。蔣中正的父親為蔣肇聰,母王采玉。他九歲時候,父親過世,蔣中正與母親相依為命。除了六歲起開始入私塾就學外,十七歲入奉化鳳麓學堂,開始學習英文、數學。

1906年4月,蔣中正東渡日本,進入東京清華學校就讀,在其間結識陳其美,同年冬天返國。翌年夏天,蔣中正入保定陸軍速成學校接受軍事教育,並考取官費留日陸軍學生。

[编辑] 參與革命

1908年蔣中正就讀東京振武學校,接触到了旨在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的革命思潮,後經陳其美介紹加入由孫中山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開始進入中國革命運動。蔣中正於1910年在東京首次見到了孫中山。1909年1911年,蔣中正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實習,為士官候補生。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蔣中正回國,至上海參加辛亥革命,與陳其美於江浙起義,並以先鋒指揮官職位率百餘人進入浙江,並於10月5日攻下浙江撫署官署,俘虜巡撫增韞。之後,陳其美在上海被舉為滬軍都督,任命蔣為滬軍第五團團長。

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蔣中正在辭去滬軍第五團團長後,於3月赴日學習德文,為留學德國作準備,並創刊《軍聲》雜誌,並在該雜誌著有多篇文章。[1]

袁世凱辛亥革命之後擔任總統,並控制中華民國共和政府。1913年,即將擔任總理的國民黨主要成員宋教仁遇刺身亡,孫中山號召討伐袁世凱,以陳其美為上海討袁軍總司令,蔣中正回國相助,7月在上海召集舊部急攻江南製造局,因國際干涉而失敗。9月,各地討袁軍相繼失敗,被稱為二次革命的起義遭失敗。之後,孫中山東渡日本,重組「中華革命黨」,蔣中正當時在上海秘密部署討袁軍事,首先宣誓入黨。孫中山令蔣中正主持滬寧討袁軍事兼任第一路司令,負滬西進攻任務。不久因為遭袁世凱政府通緝,蔣中正赴日本,後奉命赴哈爾濱,視察東北形勢,並書告孫中山,述說歐戰趨勢及倒袁計劃。

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蔣中正返回日本覆命,蔣在此期間研究革命哲學。[2]

1915年袁世凱推翻共和,在北京稱帝,各地爆發反袁運動,陳其美回任淞滬司令長官,召蔣中正回國襄助。蔣中正除了攻擊「肇和艦」及襲取「應瑞艦」,還參與攻擊上海各官署,但均告失敗。[3]5月,陳其美遭袁世凱遣人刺殺身亡,蔣於險地為之發喪。傳聞蔣在滬期間與青幫有所接觸。同年,袁世凱病逝。

辛亥光復時期的蔣中正
辛亥光復時期的蔣中正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國民革命政府。照片為在列車上的孫中山與蔣中正(左)
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國民革命政府。照片為在列車上的孫中山與蔣中正(左)

[编辑] 崛起政壇

1917年張勳復辟北洋軍閥不承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率海軍南下廣州,籌組軍政府,並就任海陸軍大元帥,主持「護法」及「北伐」事宜。蔣中正撰寫《對北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備受孫中山讚許,之後並奉孙中山之命留上海主持黨務軍事。

1918年,蒋又奉命就任援閩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職,擬定第一期、第二期作戰計劃書,並於漳州戰鬥中親加督戰。同年夏天,他辭職返回上海,不久又奉命赴閩就粵軍第二支隊司令職。冬天,蔣參與攻取永泰,旋奉命停戰。停戰後,蔣在辭職后回滬,並遊日本,不久後返國。

1919年發生五四運動,蔣回上海向孫中山陳述留學歐美計畫,但孫中山不同意。同年,孫中山以「中華革命黨」為基礎,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蔣亦加入。1920年,蔣再前往福建,參加作戰任務,陳炯明本任其為粵軍第二軍前總指揮官,蔣婉拒之,後回鄉侍母。

1921年6月14日,蔣母王太夫人逝,年五十八。蔣中正回鄉葬母。孫中山書“蔣母之墓”刻石建碑,豎于墓前。1922年,蔣中正到廣西參見孫中山,商決「東征北伐」事宜,建議移大本營於韶州。後因為陳炯明與孫中山交惡,阻礙北伐,蔣兩難之下辭去職務。同年夏,孫中山自桂回粵,免除陳炯明職,6月,陳炯明与孙中山决裂,发生炮击广州总统府事件,孫中山倉促避難於永豐艦,蔣中正奉中山「事緊急,盼速來」的電召,星夜自滬馳赴廣東,在永豐艦上协同指挥作战五十六日。8月9日脫險,随孙中山返滬,並將經過寫成《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並請孫中山作序。之後,蔣奉命為東路討賊軍參謀長,赴福建整頓各軍,並伺機攻擊陳烱明所屬軍隊。

1923年,孫中山將大本營遷回廣州,建立国民革命政府,对抗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由於列強多不支持孫中山與國民革命,在這裡面,孫僅獲得表面上對華友好的蘇俄政權的支持[4]因應此情勢,孫山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時实行“聯俄容共”:聘請蘇俄軍事及政治顧問,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5]

同年9月至11月间,孫派蔣為代表率團赴苏俄考察學習蘇維埃體制的政治及軍事系統。蔣在苏期间,發現苏俄不慾兌現援助革命政府的承諾並坚持认为外蒙属于苏俄势力范围,他還發現蘇俄當局对中国国民革命没有真切的认识,而其对中国社会,强分阶级,讲求斗争,他对付革命友人的策略,反而比他对付革命敌人的策略为更多並認為苏维埃政治制度乃是专制和恐怖的组织,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能兼容的。[6]。蔣中正自此認定蘇俄乃“赤色帝國主義”,共產主義亦不適於中國。[7]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開辦軍官學校,創立國民黨黨軍。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及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在回到廣州后對孫中山面陈其对于“国共合作”的意见,孫中山卻认为他对于中俄将来的关系顾虑过甚,更不适于当时革命现实的环境。蔣因此而力辞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并将筹备处交给廖仲恺而离粤归乡;[8]

同年四月,孫中山再三催促蔣中正復出。[9]蔣乃重返广州,接受黄埔军校校长的任命。冬,革命委員會成立,蔣奉派為「革命委員會」全權委員,負責弭平商團叛亂。在粵之警備軍、工團軍、農民自衛軍、飛機隊、甲車隊、兵工廠衛隊、陸軍講武學校、滇軍幹部學校均奉命歸蔣指揮。1924年末,孫中山離粵北上與段祺瑞籌開國民會議。

孙中山在黃埔軍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孙中山在黃埔軍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同蒋中正(中)、何应钦(左)、王柏龄(右)合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當時蔣正率黃埔學生與教導團官兵三千人東征,攻攻下東莞、石龍、平湖、深圳、淡水、平山、海豐,直搗潮、汕、梅縣。蔣在獲悉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后在軍中發哀告全軍將士書,並回廣州祭奠孫中山。[10]同月,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后,蔣中正被任命為黨軍司令官。5月,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6月,楊希閔、劉震寰叛亂,蔣奉命兼廣州衛戍司令,回師討叛平之。沙基慘案發生,蔣憂憤成疾。7月,軍事委員會成立,蔣任委員,建議六大革命計劃。8月,廖仲愷遇害,人心激憤,國民黨中央組織特別委員會,任蔣為委員,負責政治軍事及警察全權處理廖案,平定時局;胡漢民出國。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生畢業后,黨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10月,蔣指揮東征軍第二次東征,首戰惠州城,連戰皆捷。12月,凱旋廣州。其時,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及軍隊政治部發展組織,國民黨内矛盾逐漸增加。

1926年3月,「黃埔軍校」改稱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蔣中正仍任校長職,隨後發生中山艦事件,蔣相信此為共產黨有意策劃謀害自己的陰謀[11],事變平息后,汪兆銘避嫌離粵。4月,西山會議派在上海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蔣通電反對,並建議中央請整軍肅黨,準期北伐。蔣被推舉為軍事委員會主席。6月,國民黨中央常會決議,委任蔣中正為中央組織部部長。國民黨中央全體執委及各省市海外黨部聯席會議開會決議,迅即出師北伐,並任蔣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聯席會議還決議,中國共產黨應造送其加入國民黨之黨員名冊於中央組織部,俾消減猜疑,共同努力,完成革命,此決議為共產黨所拒。

[编辑] 統一中國

主条目:北伐

[编辑] 攻取華南各省

 蒋总司令在北伐誓师仪式上阅兵
蒋总司令在北伐誓师仪式上阅兵

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誓師北伐。[12]8月,北伐軍進駐長沙,蔣發表討吳佩孚宣言,督令各軍進攻,先後大戰於汀泗橋|、賀勝橋,並獲得勝利。9月,蔣督攻漢口漢陽;圍攻武昌等戰役,贛戰告急時候,蔣甚至親臨面授攻城機宜畢,移師入贛督師,並命令潮汕部隊進攻閩省。攻下閩浙後,接下於武昌戰鬥中,擊敗劉玉春、陳嘉謨等,至此吳佩孚在武漢軍力全部消滅。蔣中正令入閩部隊在攻破周蔭人主力后赴贛參戰,先後攻攻下樟樹豐城建昌德安永修撫州孫傳芳雖然向蔣求和,但是蔣中正將之拒絕。11月,攻克九江南昌守軍負隅頑抗,蔣親臨督戰,克之,孫傳芳在江西軍力於是消滅。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移設於南昌。蔣通電各省促人民自決,先後再攻下漳州泉州福建平。12月,閻錫山請加入國民革命軍。

1927年1月,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成立。政府會議決議中央黨部與政府暫駐南昌,在鄂各「左派」委員於蘇俄顧問支持下對此堅持反對,蔣中正努力斡旋,赴牯嶺邀各中委會晤,消弭隔閡。九江英兵殘殺國人,蔣遂建議對外方針,以和平不辱國格為主,並提請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其時,蘇聯顧問鲍罗廷及中共決議「迎汪復職,以與蔣分權」,同時攻擊蔣為“新軍閥”。國民政府自粵遷鄂后,汪兆銘出任國民政府主席。武漢黨政機關為中共及“國民黨左派”所控制。

[编辑] 國共分裂

3月,在攻下杭州、蘇州后,武漢政府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突然免除蔣中正一切公職。蔣乃在南昌發表《告黃埔同學書》,表明不接受該決議。[13]北伐軍繼而攻下上海、南京。入南京時,北伐軍中之共產黨著意挑釁英人,殺害外僑[14],英美軍艦以此為理由炮擊南京,遂形國際衝突,是為“南京事件”。蔣嚴電阻止事態擴大,靜候政府以外交方式解決。在蔡元培等國民黨元老舉發“共黨破壞革命,危害國本之逆謀”后,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決議通過“非常緊急處置案”。

之後,北伐軍于4月12日在上海采取行动,解散上海總工會等組織,抓捕处决一批共產黨員,包括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等人[15],蒋中正自此与共产党决裂。4月18日,國民政府奠都南京,蔣發表《告民眾書》。4月21日,軍委會自粵遷南京辦公,蔣發表《告全體將士書》。

[编辑] 寧漢分裂與下野

1927年5月,蔣中正決定繼續北伐作戰方案,分全軍為三路進攻。同時組織清黨委員會,在全國各省厲行“清黨”,將中共黨員從各級政府及軍隊中清除。北伐軍先後克復揚州泰州滁州蚌埠鄭州許昌。在清江浦克復后,孫傳芳通電下野。蔣抵徐州,馮玉祥來會,舉行徐州會議,決定聯名通電北伐,並由馮勸請武漢政府剋期取消。張宗昌派員來談輸誠。雲南易幟。四川劉湘通電歸附。蔣奉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8月,北伐軍反攻徐州失利,蔣下令退卻,並電呈國府,自請處分。當時寧漢分裂益甚,蔣為避免成爲目標,發表下野宣言,辭去本兼各職,回鄉掃墓。南京成立特別委員會,並改組國民政府。

同月,武漢汪兆銘随后也开始清党,并驅逐了蘇聯顧問(中共官方史稱之為寧漢合流)。 广西、广东和湖南等省亦分别在李宗仁、李济深、何键、朱培德等主持下开始清共。共产党在几次失败的武装暴动后退到农村地区发展。

1927年9月,蔣中正決定出國考察日本對華政策,28日,自滬東渡日本。11月,與日首相田中義一會談,告以中日兩國相處之道。蔣自日返國后,于12月1日與宋美齡女士於上海結婚。在汪兆銘于廣東成立政府后,國民政府發討伐廣東令。國民黨四中全會預備會議決議請蔣復職,並負責籌備四中全會,各方亦紛電促其再起,蔣乃決定回京。

[编辑] 復職與決戰華中

1928年1月4日,蔣中正復職為北伐全軍總司令。迭電馮、閻及各將領準備北伐。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推蔣公軍事委員會主席。9日,扶病渡江視察前線,15日,赴開封與馮玉祥面決北伐大計,中政會決議蔣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並命統歸蔣中正指揮。3月,蔣赴杭檢閱,過滬會商財政,迭令白崇禧早定湘局,合力北伐。軍官團開學,蔣以團長親臨主持。蔣並對日本記者坦白講演,盼日勿妨礙中國國民革命之進行。部署軍事畢,蔣於31日渡江北伐。4月,北伐軍進駐徐州[16]並電外交部切實負責保護外僑。蔣手撰誓師詞,令駐兩湖各軍加入北伐,編入第四集團軍,以李宗仁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所向克捷,連續攻克郯城台兒莊鄆城、韓莊、臨城棗莊。第三軍團在魚台失利,蔣電令各軍赴援。張宗昌下總退卻令,惟孫傳芳糾集餘部尚圖頑抗。下旬,迭克鋸野、嘉祥,經西關濟寧滕縣、界河、魚台汶上鄒縣大名

[编辑] 收復華北

蒋中正手书之黄埔校训:亲爱精诚
蒋中正手书之黄埔校训:亲爱精诚

5月,日本試圖阻礙中國統一,以“護僑”為名出兵山東。蔣中正一面與日交涉,一面委朱培德為前敵總指揮,積極北進。蔣在親赴界河督攻兗州寧陽兗州曲阜金鄉萊蕪平陰泰安肥城後赴泰安,督攻濟南,並決定濟南克復後,即渡河追擊,不使日本阻北伐軍行進。5月1日,北伐軍克濟南。日軍阻礙北伐軍,造成五三慘案,國民政府外交特派員蔡公時遇害。3日至5日,日軍在濟垣滋擾挑釁,向北伐軍襲擊,蔣嚴戒北伐軍勿予還擊,並嚴令入濟南部隊,於三日夜退出城郊;並派員與日軍師團長福田商約束部隊,未得要領。日軍仍繼續放槍發炮,並引張宗昌以飛機炸北伐軍司令部,蔣為完成北伐,忍辱勿較,限令北伐軍星夜渡河,僅飭留李延年步兵團駐守。日本阻礙北伐之陰謀於是粉碎。6日,蔣繼續提兵北進,並籲召汪、胡回國,又切告奉系“早日覺悟”。在連克平陰禹城石家莊臨沂德州定縣張家口后,蔣進駐石家莊督師。克復保定。6月,張作霖出關,被日軍遣人阻擊於皇姑屯斃命。

[编辑] 東北易幟

蔣中正在攻下平津後,以任務完成回京提請解除自己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中央挽留。蔣呈請設裁兵善後委員會,並迭電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琛徵求意見,以期協調一致,實施裁兵。7月,蔣赴北平,祭奠總理孫中山,並往南口追悼陣亡將士,發表整軍意見及裁兵方案,並決定由第一集團軍率先裁編,以為之倡。8月,蔣主持舉行北伐全軍陣亡將士追悼會。籌開五中全會,糾紛迭起,蔣赴滬斡旋,終於開幕,決議開始訓政,推行建設等要案。全會通過國民政府之組織,並推蔣任國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蔣就任國民政府主席職。五院組織成立。蔣發表訓政時期施政宣言。成立法制局。設置外交研究委員會,研究廢止不平等條約的步驟。宣告關稅自主。11月,制定國璽,實施禁煙。蔣出巡蘇、魯、皖各地,檢閱軍隊,並考察地方政教及民生利病。美國首先承認中華民國關稅自主,各邦交國均贊同,惟日本極端反對。12月,控制東四省的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通電服從國民政府,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

[编辑] 訓政中國

[编辑] 掌握軍政與黃金十年

1928年,蒋中正出任國民政府主席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他保有前者至1931年,保有後者則至1946年間。

1928年1937年,虽然有内忧外患,中国的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不计东北和台湾)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社會經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到1936年,中國工農業產值達到了近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他各項現代化制度也都初具雛形。這一時期中國電力工業年平均增長9.4%﹔煤炭工業為7%﹔水泥工業為9.6%﹔鋼為40%。[17] 这十年也因此被稱為「黃金十年」。国民政府藉外交手段收回了一些租界和外國在華享有的特權。《中华民国刑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行政诉讼法》等基本大法相继颁布,司法体系渐趋完备。在经济方面,国府努力穩定物價、償還國債、實施法幣、禁用銀幣、統一全國幣制﹔建設鐵路及公路,為備戰而特別發展川、黔、湘、陝、甘、豫連貫公路﹔建立電話網絡﹔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立法對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業及農業生產。中国的国民教育也有了長足進步。國語作為標準語言得到推广。蔣中正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強調中国传统道德價值,推行卫生的现代生活方式,希望能在共产党最活跃的江西省建立新秩序。

馮玉祥、蔣中正、閻錫山在1929年
馮玉祥、蔣中正、閻錫山在1929年

[编辑] 中原大戰

北伐完成后,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掌控全中國,但各省實力派軍人各懷異志,中央政府對邊遠省份的影響力很弱。1929年,蒋中正召开编遣会议裁军,冯玉祥阎锡山陈济棠李宗仁等人不滿自己的军队被削弱,遂擁汪兆銘爲首在北平另立中央,中原大戰在1930年爆發,二十余萬人員傷亡。在張學良帶兵入關支持蔣中正后,馮閻及桂係的軍事反蔣同盟即告瓦解。同年,蔣正式受基督教洗禮1931年,國民會議在京集會,宣佈訓政時期約法,發表《廢除不平等條約宣言》。反對召開國民會議的胡漢民則在粵成立“軍政府”,胡汪聯合反蔣,粵桂等省處於半獨立的狀態並處於與與南京政府交戰的邊緣。

[编辑] 攘外安內

与此同时,蒋还要对付中共在赣、湘等省的“武装起义”,他在1931年5月12日向国民会议提出的《剿灭赤匪报告案》中,表示中国當時最大的祸患就是共產黨。[18]

在江西剿共时的蒋中正
在江西剿共时的蒋中正

1931年9月18日,日軍突犯瀋陽,侵佔東三省,正在南方“剿共”的蔣中正聞訊后,書立遺囑,決心抗日,並立刻囘南京籌商禦侮救國之計。中共趁機加緊發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蘇區”並不斷擴大,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亦在11月宣告成立(首都设在江西瑞金)。

國民政府面臨“北有日軍、南有共軍,交相呼應,同時進逼”的危局。各地軍人亦各自爲政,不聼中央調遣,山東韓復渠與劉珍年、陝西楊虎城與馬青苑、四川劉湘劉文輝,各起衝突,蔣費盡心機,居中調停。1933年12月,李濟琛、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與中共密謀,在福建組“人民革命政府”,迅被平定。1934年,蔣親自指揮對“中央蘇區”的清剿,擁有優勢兵力且得到德國軍事顧問[19]相助的國軍採取步步爲營的戰法,击溃了紅軍主力,使之放弃了江西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其他南方根据地,向北撤離至接近蘇聯的中國西北地区(中共党史称之为長征)。中央军亦借追擊紅軍的機會进入了長期處於半独立状态的西南各省军阀的地盘,国民政府的势力自此进入云贵及四川。至此,蒋大体统一了“中国本部”。国民政府在1936年制定了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并准备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实行宪政,结束党治,还政于民。

面對日本的進逼,蔣中正定下「攘外必須安內[2]之國策,旨在抗日與剿共同時並行。無強大的經濟力與武力的國民政府積極爭取西方大國的奧援,力圖避免對全面開戰,但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仍在1937年全面爆发,制憲國大因此被迫延期召開,“黃金十年”也告以終結。

[编辑] 抗日戰爭

1937年,蔣委員長在廬山宣佈長期抗戰開始
1937年,蔣委員長在廬山宣佈長期抗戰開始
主条目:中国抗日战争

[编辑] 第二次下野

主条目: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國東北地区,随后扶植起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军政领袖张学良对此并未进行有效的军事抵抗。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開會,胡漢民等堅持要蔣下野。蔣遂辭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軍政各職,離京回鄉,這是蔣第二次下野。

1932年1月,日軍進佔錦州。蔣中正發表「獨立外交」演講,痛切指陳宣戰之弊害。日軍于同月侵入淞滬,第十九路軍就地抵抗,「一二八」戰事爆發。蔣以辭職在野之身,奮赴國難,密電各軍積極準備抗日。國民政府遷都洛陽。蔣密令何應欽指揮第十九路軍作戰,並密令張治中率第八十七與第八十八兩師加入淞滬抗戰。3月,四屆二中全會在洛陽開會,決議再任蔣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新負責中國政事。

[编辑] 敵乎友乎

1933年1月,日軍攻破榆關,中共則在江西擴張。蔣中正籌劃應付日、共軍呼應夾擊之對策,決定“對外積極準備,對內加緊剿共”。2月,日軍對熱河開始進攻。國聯決議不承認滿州國。蔣一面派兵北上防日,一面加緊剿共,並密籌對日宣戰與封鎖之準備。3月,承德失守。蔣北上佈置。日軍又侵,長城戰起,蔣進駐保定督戰,第二、第二十五軍於對戰中獲勝。蔣除了制定攻擊古北口計劃,確定華北作戰方略,並解除張學良之軍職。4月,日軍謀與滿州國聯合進攻多倫,爆發察省危機。同一時期,江西新淦為共軍所攻陷。蔣赴贛主持國軍剿共軍事會議,表明長期抗戰方略與決心。為此,蔣隨後發表《告各將領先清内匪再言抗日電》,申明“外寇不足慮,内匪實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内匪,則無以禦外侮”。6月,「塘沽協定」簽字,指示停戰後應注意善後之點。同月,密令購備裝甲汽車、坦克車等武器。7月,廬山軍官團訓練開始,蔣親赴牯嶺主持訓練事宜。8月,籌劃對日開戰時國府遷都西北之準備。9月,令中學以上畢業生實施軍事訓練。趕築西北公路。籌備洛陽航空分校。10月,蔣在南昌召集各將領會議,杭(杭州)江(江山)鐵路建築完成,八省糧食會議開會,規劃建築江防海防各要塞。11月,令召集蒙古青年受訓,妥籌移民辦法,切實整理田賦。

1934年1月,閩變落幕後,蔣中正在病中口述《敵乎?友乎?》一文,囑陳佈雷筆錄其詳,以徐道鄰名義發表,警告「日本今日之冥行不顧,有類於狂夫之趨井」,同時曉喻國人:「中國則應堂堂正正,秉持正義,救人兼以救己。如其形勢可能,且當為日本開覺悟之路,不必存投石下井之心。」。[20]日本方面也察觉了此文最低限度也是蒋介石所授意,各刊物纷纷翻译转载,和平谈判的空气一时浓了起来。

[编辑] 積極謀和

同年7月,蔣在成都計劃峨嵋訓練團,前後共有畢業生兩期。同月,日軍於西南四處製造軍事威脅,並令特務機關到處滋擾。9月,蔣劃配四川各軍防地,嚴禁軍人干涉行政財政,除了打破已往割據分裂之積習並同時整理四川地方鈔幣,由中央發行公債收回之。10月10日,蔣發表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之文。日本於同時提出華北五省特殊化口號,策動華北獨立,脫離中央。蔣由川飛陝,巡視豫、晉,與閻錫山會商安定西北計劃。12月,国民党第五屆一中全會開會,蔣提出對日決策之基準:「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

1936年1月,蔣中正派員赴歐接洽經濟合作,以利國防建設。同月,宣佈國難時期教育宗旨,接見日大使有吉明及其武官磯谷,直接商談中日交涉。2月,令速加強全國鐵路與公路建設。修正民眾訓練主旨及實施要領。日本發生政變。3月,令清剿晉共,並加強綏遠防務。同月,日本破壞海關緝私,並增兵華北,國府一再提出抗議。

1936年6月,廣東陳濟棠、廣西李宗仁謀打抗日旗號組「國民革命抗日救國軍」,稱兵入湘。蔣中正命國軍星夜出動,阻叛軍於衡陽以南。同月,創辦所得稅,籌設農本局,計劃鐵路與公路聯絡辦法。7月,廣東空軍來歸,粵將領余漢謀等通電擁護統一,反對陳濟棠、李宗仁武力割據。是月,国民党二中全會開會,蔣講演統一救國之必要,並提《組織國防會議案》。全會決議撤銷西南執行部與政委會,並改任兩廣軍事長官。陳濟棠辭職下野,粵局平定。同月,蒋佈置綏遠攻勢防禦。8月,調整滇省軍事,改組黔省政府。蔣蒞廣州,處理粵省軍事政治善後,并勸導桂省服從中央,同时嚴戒國軍在江西附近各部隊不得與桂省啟釁,後又命國軍退後五十里,以示誠意。[21]不久,桂軍事當局(李宗仁)接受中央新任命,桂局大定。

1936年8月,日本對華提出五條件,蔣中正回京商決對策,電戒各省作對日交涉破裂之準備,並令各省編練壯丁。10月,對日反提五條件,表示抗日決心﹔檢閱全國童子軍﹔巡視豫、陝,駐節洛陽,督剿殘共。蔣五十壽辰時,全國發動獻機祝壽。11月,蔣派陳誠入晉主持綏防。蒞太原,督攻蒙古並奪回百靈廟

[编辑] 西安事變

主条目:西安事變
蒋中正与张学良在西安(1936年)
蒋中正与张学良在西安(1936年)

1936年12月,蔣赴西安,召集各將領在西安會談,並嚴督張學良、楊虎城加緊進剿陝北的中共紅軍。蔣雖然從情報中獲知中共主力在到達陝北后與与当地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交往密切,但對張學良的忠誠並無懷疑。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西安突然發動“兵諫”,向蔣提出停止剿共,改组政府,联合抗日等要求,史稱“西安事变”。張學良本以爲會得到蘇俄的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繼而組織以自己為核心的聯合政府,不料蘇俄當局公開強烈反對他的行爲。經宋美齡宋子文,端納及周恩来等人的斡旋,蒋在12月25日被釋放,西安事变和平落幕,蔣回京時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主動送蔣囘南京的張學良被軍事法庭判處十年監禁,蔣中正隨即提請國民政府特赦之。張學良繼而被長期軟禁在溪口等地,杨虎城及其子女則在1949年末被殺東北軍在事变之后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遂被國民政府改編,國府對西北的控制也得以加強。中共与國民政府达成协议,中共宣佈解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改为边区政府,並停止“土地改革”,将红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国民政府則通過“根絕赤禍案”,停止軍事剿共,為改編后的中共軍隊撥發軍餉(中共官方党史所稱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至此开始)。此时,華北形勢日益緊張。

[编辑] 蘆溝橋事變與淞滬戰役

蒋中正在国立武汉大学阅兵(1937年)
蒋中正在国立武汉大学阅兵(1937年)
主条目:盧溝橋事變
主条目:淞滬戰役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发生,蒋中正在江西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22],至此表明了對日軍挑釁的退讓底綫。同時採取緊急措施,編組第一綫戰鬥部隊100個師,預備部隊80個師,後備兵員100万人。国民政府亦将重要的设施、人力向西南迁移,使西南成为日后抗战的大后方。蔣于7月13日電令宋哲元,謂“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宁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傢之人格”。

日本認為攻下京滬就能讓中國屈服。1937年7月16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向海军军令部报告:“为制支那于死命,须以控制上海、南京为要着”。26日,蒋中正接見美國駐華大使,告以“東亞局勢已至最後關頭,望告其政府,作轉危爲安之計”。8月9日,两名日本军人以汽车冲入上海虹桥机场,於與中国保安队戰鬥中戰死。日军乘机在上海集中兵舰,以陆战队登陆,要求中国方面撤退保安队,拆除防御工事。12日,日陆军省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保安队是“一二八”停战以后上海地区仅有的中国部队,蒋认为,撤退保安队,上海将与北平一样,为日军占领,故决定拒绝日方要求。8月,蔣调遣五十萬精銳部隊赴上海防守。8月8日,蔣發表《告抗戰全軍將士書》,指出此次日軍大舉入寇,攻取平津,“此誠為我民族莫大之奇恥,亦中國歷史未有之巨變”,要求全軍將士:“要確立最後勝利之自信”。

8月14日,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下令對日軍發動總攻擊,大规模對日抗戰遂于淞沪全面爆發(淞沪会战)。8月20日,陈诚向蒋提出,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不如扩大沪事以牵制之。8月23日,增援日军在军舰密集炮火的掩护下,于长江南岸强行登陆,上海战场日军参战兵力超过华北,达9个师团,20万人以上。淞沪的国军转入顽强的守卫战。由于缺乏运输工具和重武器及空军的掩护,国军在淞滬戰場伤亡很大。[23] 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大规模抗戰袖手旁觀,綏靖政策慕尼黑会议達到頂點。[24]11月7日,蒋在日记写道:“保持战斗力以图持久抗战,与消失战斗力以维持一时体面相较,则当以前者为重。”同日,蒋下令中国军队自上海苏州河南岸撤退。11月11日,國軍撤離上海。蒋决计迁都,长期抗战。

[编辑] 南京保衛戰

首都南京是战是守,意见不一。[25]唐生智遂自动请缨负责守卫南京。不过,蒋也确知南京难守。11月27日,蒋巡视南京城防工事,叹惜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也。”12月1日,蒋下令将沿海的工廠、企業等陆续遷入内地復工生產。12月13日,在血战之后,日軍攻入南京

蒋中正在主要沿海城市被占领,经济资源和财政收入不断告急的情况下,抵制住了政府内部求和派的压力,投入百餘万國民革命軍坚持抗战,尽全力阻止日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26]28日,蒋与汪兆铭、孔祥熙及张群谈话,声称“不能降服于敌人,订立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次日,再与于右任居正谈话,表示:“抗战方略,不可变更。此种大难大节所关之事,必须以主义与本党立场为前提。今日最危之点,在停战言和耳!”蒋认为,与日本议和,外战可停,而内战必起,国家定将出现大乱局面。年底,日本提出對華和談條件:“中國放棄抗戰,承認滿洲囯,設立國武裝區,對日賠款”。蒋中正乃決定對日方所提議和條件一概不理,強調日本所提出的和談條件“等於滅亡與征服,我國自無考慮餘地……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戰敗而亡。”

[编辑] 遷都重慶

1938年春,日本發表“爾後不以國民政府為交涉對手”的聲明,大量增兵進攻中國。3月29日中國國民黨武昌举行全国代表大会,蒋中正被推举为总裁,發布“抗戰建國綱領”,明示一面抗戰一面建國的主張,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號召全中國青年為建設三民主義新中國而努力,並通過設置“國民參政會”,作為戰時最高民意機構。[27]

毛泽东在1938年9月29日写给蒋中正的信中说:“先生指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毛泽东在1938年9月29日写给蒋中正的信中说:“先生指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

1939年元旦,中國國民黨決議開除汪精衛的黨籍。[28]1940年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傀儡政府,並與日本簽訂密約,蔣中正嚴正駁斥,並明令通緝。同年夏天,法國德國攻陷,英國亦岌岌可危,日本趁機脅迫英法關閉滇緬公路、滇越鐵路,使國軍對外交通盡被封鎖,抗戰局勢更加危急。在抗战期间,国共军队之间不断发生军事冲突。[29]

1941年6月,德國突擊蘇俄,之後美國仍與日本談判,希望能促使中日議和,蔣中正電告美國政府,不得犧牲中國以謀求對日本妥協,要求日本必須從中國撤兵及歸還侵占中國之土地。[30]

[编辑] 太平洋戰爭

12月7日日軍突擊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发。[31] 中國與美英等國同時对日正式宣战,中國成為同盟國成員之一。

蒋中正宋美龄夫妇與史迪威將軍於緬甸(1942年)
蒋中正宋美龄夫妇
與史迪威將軍於緬甸(1942年)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在美國華盛頓簽訂反侵略共同宣言,蔣中正受推舉為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指揮中、泰、越等地區的同盟國軍隊作戰。1月4日,國軍在長沙大勝日軍,日軍五萬七千人陣亡,史稱“長沙大捷[32]二月,蔣與夫人宋美齡訪問印度,與甘地·尼赫魯會談戰時合作,戰後獨立事宜。隨後,赴緬甸視察中國派出的遠征軍。4月,英軍主力七千餘人在緬甸仁安羌遭到日軍襲擊,中國軍隊前往救援,但是因為撤退問題,蔣與英美軍隊統治者約瑟夫·史迪威產生間隙。[33]6月,蘇俄新疆以兵力脅迫盛世才,企圖完全控制新疆,盛世才電告蔣,願意歸於中央政府。

[编辑] 國際地位提昇

1942年8月,蔣親自巡視西北。十月初,蔣敦促美國率先自動放棄“對華不平等條約”,10月9日,美英兩國通知蔣,願意與中國談判締結新約。[34]11月,受过美式教育的蒋夫人宋美齡應美國總統羅斯福夫婦之邀,前往訪問,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演講,受到热烈歡迎。[35]美國朝野普遍认为蒋中正及其國民政府是中國的希望之所在。雖然蒋中正在中國推行的的訓政與美式民主有很大差距,但是由於同為同盟國盟友,當時美國政府、國會、一般民眾對於蒋中正頗有好感。也因此,中國此階段的國際地位有了大幅提升。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簽訂“平等新約”,隨後各國陸續與中國重定新約,危害中國百年的不平等條約自此廢除。蔣中正於三月著《中國之命運》,敘述不平等條約的由來、國民革命奮鬥的過程、與今後國民努力的方向。8月,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逝世,10月,蔣繼任國民政府主席,並與美英蘇聯合發表“四強宣言”,共同擔負戰後國際和平安全的責任。11月18日,蔣偕同夫人前往埃及參與開羅會議,主張“所有日本竊奪之中國一切土地,如滿州臺灣澎湖,均應由中華民國恢復之”,“日本之國體待戰後由日本人民自行決定”及“扶助朝鮮安南獨立”,並對美國總統羅斯福明白表示:“中國對泰國緬甸、越南等,沒有領土野心”,“戰後中國不派兵佔領日本本土,而由美國獨自佔領”以排除蘇俄派兵日本本土。會後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

此時蒋中正得以與羅斯福邱吉爾斯大林并列,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國主要領導人之一。美國認為蒋中正領導的中國國民政府是重要的盟友,可以藉由牽制侵華的日軍方式有效縮短戰爭,[36]蒋中正與美國的駐華聯絡官約瑟夫·史迪威將軍在戰爭戰略與戰術乃至性格皆不相合,两人關係日漸惡化。美國罗斯福總統权衡利弊,将史迪威召回美国,由魏德邁將軍接替其职务。不過,蒋中正和美國政府之間的关系因此產生間隙。

1945年8月24日,蔣中正代表中华民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5年8月24日,蔣中正代表中华民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编辑] 抗戰勝利

1944年春,日軍秘密與蘇俄妥協,自東北調動五十萬兵力,發動“一號作戰”,趁國軍精銳部隊調往緬甸作戰之際,展開猛烈進攻。蔣中正提出“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全國知識青年從軍,二個月內已超過十五萬人。12月初,日軍攻陷貴州獨山,四川岌岌可危,所幸數日後收復獨山,局勢才告穩定。

1945年2月英美苏三国领袖秘密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其中部分内容侵犯中国主权。根據此條約,蒋中正迫于形势,與苏联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承诺在战后只承认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则有条件地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地位。8月,日本廣島長崎遭美國原子彈轟炸,苏军随即出兵占领中国东北。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蔣於翌日發表抗戰勝利廣播,《抗戰勝利告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書》,宣示与人为善,勸勉國人不念舊惡,不對日本採報復措施。9月2日日本向中、美、英、苏等同盟国無條件投降,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的抗日战争至此结束。9月4日,蔣發表《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書[37]

[编辑] 国共再战

主条目:國共內戰

[编辑] 雙十協定

规定‘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雙十協定》)
规定‘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雙十協定》)

抗战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並跻身五大国之列,清末以来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並與世界各國重定平等新約。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沦陷区的统治已濒于瓦解,而中共在却得以在华北地區進行游擊戰和广泛的政治动员。中共的正规军队由抗战初期的5万餘人,大幅发展为抗战结束时的127万餘人,民兵达268万餘人。国共军队的比例从六十比一变为三比一。[38] 中共对国民党军政系统的渗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熊向晖郭汝瑰刘斐等中共地下党员均进入了国军的指挥核心,卫立煌等国军高级将领也与中共不断联系,而蒋中正对此并未察觉。國民政府在战后还深受通貨膨脹問題及貪污腐败的困擾。

为避免内战,国、共在美国调停下签署了《雙十協定》,但蔣對共產黨的誠意不抱幻想,他在1945年10月11日的日記中寫道“共党不仅无信义,且无人格,诚禽兽之不若也”。由於国、共两党的意识形态不可调和,加之国、共都相信可以用军事手段消灭对方,“动员戡乱”的内战(中共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称之为抗共护国战争)很快爆發。

[编辑] 政經情勢逆轉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蔣仍回南京主持政事。隨後前往淪陷十四年的東北。10月21日,蔣偕同夫人飛抵台北,參加台北中山堂舉行的台灣光復一週年紀念大會。同年11月15日,在共产党缺席、但国大代表總數仍達到法定人数的情况下,制宪国民大会南京召开,11月28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向大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大会主席团主席胡适接受。12月25日三读通过,于当天闭幕式中由大会主席递交国府主席。

蒋中正簽署頒佈中華民國憲法
蒋中正簽署頒佈中華民國憲法

1947年元旦,中華民國憲法頒佈。11月,選舉行憲後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2月25日憲法正式施行,中華民國進入憲政時期。1947年2月,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蔣依時任台灣行政長官陳儀的請求,派遣第二十一師劉雨卿部隊前往台灣进行武力镇压,同時也派遣監察使楊亮功前往調查事件真相,尽管蔣於3月13日電告陳儀:“請兄負責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命論罪”,但最终还是造成了台湾大量平民的伤亡。[39] [40] [41]

1948年3月29日,蒋中正被選為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一任總統,於5月20日就任。4月18日國民大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於同年5月10日施行。8月,大陸地區改革幣制失敗,9月濟南戰役失利,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情勢逆轉,在遼西會戰徐蚌會戰、“平津战役”中,國軍精锐尽失。握有重兵的桂系将领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要求蒋中正下台。

[编辑] 死守台灣

1949年1月10日,蔣派其子蔣經國前往上海會見中央銀行總裁,將中央銀行存金移往台灣。11日,蔣致電陳誠,指示治臺方針六點。隨後,蔣指示陳誠在台灣實施三七五減租,於台灣發布戒嚴令。21日蔣發佈“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理總統,與共產黨進行和談。蔣下野後,返回故里奉化溪口,隨後決定了補救方針,包括:從黨務革新下手、以台灣為新軍事基地、對外爭取奧援、遷移中央政府於台灣。李宗仁等人曾多次要求蔣出國,蔣予以拒絕。[42]

8月,美國政府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為美國對華政策徹底失敗辯護,並嚴詞批評蔣。8月3日,蔣以總裁身份訪問韓國,與韓國總統李承晚發表聯合聲明,組織“反共聯盟”。蔣在台灣草山(陽明山)成立總裁辦公室,隨後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訓練幹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要員、國大代表、學者專家及國軍各部陸續撤往台灣。10月,國軍於金門迎擊中共的人民解放軍,獲得勝利,史稱“金門戰役[43]。12月5日,“代總統”李宗仁託病自香港遠走美國。蔣協助國民政府安遷台灣後,搭機飛往重慶成都指揮最後的抵抗。12月10日,中共的人民解放軍包圍成都,蒋中正與蔣經國在最後一刻,乘軍機飛往台灣,自此而後,蔣未再踏足中國大陸

[编辑] 台灣時期

[编辑] 復行視事與爆發韓戰

1950年中華民國政府多次電請在美國的代總統李宗仁回台主持政務,李宗仁回覆以“醫囑不宜遠行”為由,滯留美國。在國大代表及各界人士的勸進下,蒋中正於3月1日臺北復行視事,履行中華民國總統職權。同年年初,美國總統杜魯門聲稱:“盟國對中華民國統治台灣四年的事實已予接受”。關於台灣主權的問題,蒋中正在革命實踐研究院演講時表示:“台灣的主權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有一些法律程序還未完成,須待對日和約的簽訂”。由於美國中華民國政府採取“袖手旁觀”政策,蔣為了重整軍備,向日本聘請軍事顧問人才,稱為“白團”。1月6日,故宮南遷文物順利運抵台灣,暫存台中

6月,韓戰發,美國恢復對中華民國政府的軍事及經濟援助,並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自此,中華民國轉危為安。7月,蔣進行國民黨的黨務改造,確立國民黨屬性為“革命民主政黨”,並在農林工商文教等機關團體建立黨組織,任命蔣經國為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主掌軍隊、政工、情報及指揮對大陸游擊戰,憲政方面,維持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體制,並開始實施地方自治

[编辑] 軍政經改革

1952年4月28日,中華民國日本簽訂中日和約,12月2日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台灣建立了軍事安全保障,隨後正式展开了各項改革、建設台灣的措施,包括:

  • 土地改革:实行“三七五減租”改善租佃制度,“公地放領”將公有土地移轉為現耕農民所有,“耕者有其田”徵收放領私有耕地,創設自耕農戶,促使台灣農村復興,並實施“平均地权”規定地價,照價徵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所得用來擴大社會福利建設,促使農村的人力和資本向城市中的工商業移動,實現了孫中山“平均地权”的理想。
  • 地方自治:制定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使各縣市以下各級政府首長與民意代表均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這在中華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普及國民教育: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擴展高等教育,建立完整職技教育體系,使台灣人力素質得以提升,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因此而造就了日後的台灣經濟奇蹟。
  • 發展各項經濟建設,擴大社會福利建設:興建國民住宅,辦理低利貸款,鼓勵外資、私人投資。
  • 維護與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整理保存文化遺產,矢言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和“反共復國的自由基地”。

[编辑] 白色恐怖

蒋中正于1954年5月20日總統選舉中再度當選中華民國總統,隨後以修改臨時條款,總統得不限次數,連選連任;於1960年1966年1972年繼續連任。1946年召开的国民大会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虽然是一部民主憲法,但民國37年(1948)4月18日國民大會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於同年5月10日施行,凍結了中華民國憲法的部分條文,大幅提高總統的權力,並發布戒嚴令,實施黨禁報禁。由于中國國民黨長期執政,一黨獨大的局面得以形成。1966年臨時條款再度修改,國家安全會議成立,蒋获得在戡乱时期进行總統擴權的合法性基礎。蒋採取鬆經濟、緊政治的統治手段,對台灣人民實施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消除日本殖民痕迹,严防共产党的渗透,压制台独势力的发展。这些做法导致了令某些臺人詬病的“白色恐怖”。[44] 此期间,虽發生零星如「孫立人事件」、「雷震事件」的政治風波,但蔣在拥有台灣軍政經绝对權威的情况下,輕易地將其平息。

[编辑] 復興中華文化

蒋中正在台湾时期最大的愿望是“復興中華文化,光复大陆國土。”他一度认为韩战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国民党在美苏交战的大局面下就可以反攻大陆,但韩战在斯大林死後迅速结束,美苏关系亦得到相当缓和,美国并不支持他的反攻计划。国民党军队虽不断尝试小规模对大陆反攻,但败多胜少。在國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後,發生共產黨自行停戰的金門砲戰。中華民國政府在1958年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中對外宣稱恢復大陸人民之自由的主要途徑為實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但蔣中正仍繼續積極主持極爲機密的國光計劃。在六十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发出原子弹后,國府军事反攻大陆的可能不复存在,但蒋中正仍坚称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對包括外蒙古在内的中國全部領土擁有主權。為了與中共的文化大革命分庭抗禮,他主持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冷戰的背景下,大部分西方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聯合國及其他組織內的中國席次亦是由中華民國代表。中共“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和文化大革命等动乱,也促使这种國際情勢得以持續。

大胆岛(金门)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
大胆岛(金门)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

[编辑] 外交挫敗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席位议题获得多数国家的支持,中共坚持“台北不出,北京不入”,“驱逐蒋帮”。蒋中正则坚持“汉贼不两立”,坚决反对接受美国的“两个中国”提议,于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前夕,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並發表《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告全国同胞书》[45]

[编辑] 逝世與遺囑

1969年9月16日,蒋中正在阳明山遭遇一场车祸,身体状况自此大为衰退。蒋在1975年于病中手书“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3月29日口述遗嘱(秦孝仪记录)。4月5日清明节深夜,蒋中正在台北市士林官邸逝世,其遗嘱如下:

余自束发以来,即追随 总理革命,无时不以  耶稣基督与  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势力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三民主义为无形之  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唯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勿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秦孝儀承 命後記

蒋中正去世后,總統職位由副总统嚴家淦繼任,真正的權力則是由其子蔣經國掌握。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於嚴家淦結束第五任的任期後,由國民大會選舉,任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1988年,蔣經國去世於第七任中華民國總統任內。

蒋中正遺體目前置於銅棺中,靈櫬暫厝桃園縣大溪鎮慈湖,其子蔣經國的靈櫬則暫厝頭寮陵寢,“以待来日光复大陆,再奉安于南京紫金山”。 [46]

[编辑] 婚姻

晚年的蔣中正与蒋夫人
晚年的蔣中正与蒋夫人

蒋中正在十四岁时,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蒋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蔣緯國是他的养子(纬国的親父为蒋中正留日時之好友戴傳賢)。蒋中正在与毛福梅分居后娶姚冶诚为妾。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陳潔如(1905年-1971年),经过张静江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陳潔如1921年12月5日结婚。1927年,蒋中正登报声明與几位前妻脱离关系,随后於1927年12月1日宋美齡(1897年—2003年)於上海結婚。

蒋中正在西安事变时,曾给宋美龄和两个儿子留下遗嘱:

     
     

美齡吾妻:

吾決心殉國。經國、緯國吾子即汝子,望善視之。
     
經國、緯國吾兒:
余只承認宋美齡為余唯一之妻,務望汝等以生母待之,則吾雖死九泉之下亦瞑目矣。
蔣中正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编辑] 逸闻

蒋中正与长子蔣經國
蒋中正与长子蔣經國
  • 1920年岁末,蔣中正检点账目,发现全年花费已达七八千元之多,顿觉惊心,在日記中严厉自责说:“奢侈无度,游堕日增,而品学一无进步,所谓愛、廉、谦、谨四者,毫不注意实行,道德一落千丈,不可救药矣!”1925年4月,他到上海的大新、先施两家著名的百货公司选购物品,自以为“奢侈”,在日记中提醒自己:“逸乐渐生,急宜防虑。”同年5月,自觉“心志渐趋安逸,美食贪乐,日即于腐化”,曾严厉自责:“将何以模范部下,而对已死诸同志也?” [47]
  • 1923年1月7日,蔣中正離開東路討逆軍總司令部赴鼓浪嶼,見石壁新刻“天地正氣”四字,頓發興致,揮筆寫下“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對聯。指一亭對同游者說:“在此亭后筑屋三間,隱居于此,可足平生之願”。又在湧泉寫“其介如石”四字,請湧泉寺僧人雇工刻于更衣亭西,以爲紀念。[48]

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自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開始編碼時,編號第一號的身分證擁有者就是蒋中正,字號為Y10000001[3]

  • 根据《亚洲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报道[49] [50]林彪在文革爆发后不久,从陶铸处获悉毛泽东对自己关于“政变”的讲话有所猜疑,林陶二人在1966年末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秘晤居住香港的前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周游(同林,陶,萧三人一样,周也是黄埔四期的学生)并转交一秘函,林彪在函中倾诉自己「处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枯,诡变莫测,因思校长(蒋中正)爱护学生无微不至 ,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该函由周游在1966年11月送交国防部特呈蒋经国。台湾方面对此做出了秘密回应,表示欢迎,但与林彪之间的联系随后中断。据陶希圣回忆,林彪死讯传到台北时,蒋中正为之落泪。
  • 据说蒋介石在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后,想将浙江奉化武陵镇的老宅扩建一下,而蒋幼年时候的邻居周顺房坚决不愿意腾出地盘。蒋介石却并未利用权力对其强行拆除,今天还能看到那家周顺房千层饼店。[4]

[编辑] 評價

蒋中正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佔有的位置舉足輕重,是个毁誉兼有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趋于兩极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对蒋中正的了解逐渐增多,对他的评价也逐步发生了变化。由于2005年是抗日胜利60周年,抗日领袖是蒋是毛,曾引起中国大陆网络界的广泛议论。

[编辑] 正面

  • 蒋中正坚韧不拔,在孙中山之后领导国民党战胜形形色色专制势力的反扑,统一了中国,捍卫了共和国统,重建了中華民國
  • 蒋中正在抗戰中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是民族英雄。中共領導人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5][6],首次公开承认國民革命軍也是抗日战争的主導力量。大陸民众更逐漸认识到中國國民革命軍是在蒋介石领导下贏得抗日战争的勝利。
  • 蒋中正使得中国保持了形式上的统一,在中國国民政府大陆统治期间,中国经济得到了相當发展,社会各方面都有进步。
  • 蒋中正致力于中国统一,反对台灣獨立。不管是剛到台灣的最困難時期,或是朝鲜战争後的安全時期,蒋中正都极力壓制台獨分子的活動、清除日本皇民化運動在臺灣的影響並促使中華文化在臺灣發揚光大。大多海內外華人都十分讚賞蒋此一維持中華一統的行為。
  • 西方史學界對蒋中正的的正面看法有:蔣是“真正的民族主義者”、“愛國者”,他“律己甚嚴”、“生活節儉”,有“無情的鋼鐵般的決心”、“不屈不撓的精神”。[來源請求]
  • 唐德刚认为蒋介石是“是我民族史上千年难得一遇之旷世豪杰、民族英雄也……五千年来,率全民,御强寇,生死无悔,百折不挠,终将顽敌驱除,国土重光,我民族史中,尚无第二人也。”[51]
  •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引入日本優秀軍官組成白團協助台灣軍事,對中華民國的建軍及防衛台灣有正面意義。白團將領也於八二三砲戰親赴前線。
  • 選對邊,加入美國陣營而非蘇聯陣營。

[编辑] 負面

貳佰圓新臺幣上的蔣中正肖像
貳佰圓新臺幣上的蔣中正肖像
  • 蒋中正的性格被批評者形容為“反民主的”、“權威主義的”、“獨裁的”、“專制的”、“頑固”。據説“武士道”,“軍事組織精神”是他性格形成的基本因素[來源請求]
  • 雖然在台灣力行去日本化,但其在台統治卻繼承了許多日本軍國及殖民主義特色。
  • 汪荣祖李敖[52]认为蒋中正雖然是軍事強人,但不是一個稱職的領袖。蒋中正曾身为黄埔军校校长,却是个不称职的军事家,在战术层面乏善可陈。比如,在七七事變後,蒋中正動用了差不多全部國民革命軍精銳調往淞滬作戰,希望擴大上海之戰,以冀國際可以出面調停,犯了戰略上的錯誤[53]
  • 蔣中正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默许阎锡山留任大批成建制日军准备对中共的战争,還聘请日军高级将领,曾任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的冈村宁次陆军上将为国军顾问,致使其未受审判。
  • 蔣介石在抗日戰爭時批准黃河花園口決堤,造成許多中國百姓死亡及之後的飢荒;另外一般認為蔣介石也需為長沙大火負責。
  •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委託張炎憲等人,所作《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指出蔣中正是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的元兇;而諷刺的是,許多人相信,二二八事件影響台獨運動的興起。
  • 堅決反對台灣獨立,無法(或過晚)接受雙重承認(同時與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後造成(或加深)台灣的外交困境。
位於台北市北投车站 - 復興崗车站之間的一座蒋中正銅像
位於台北市北投车站 - 復興崗车站之間的一座蒋中正銅像
  • 蒋中正在台灣的威权統治使一些台灣人对蒋评价甚低甚至充满憎恨。國民黨當局製造對他的崇拜風氣,蒋中正銅像大量出現於車站、各級學校及各公共機關,但2007年年初,民進黨政府陸續將各地蔣介石銅像拆除;另外蔣介石之名「中正」也出現在道路名稱,成為台灣最常見的路名之一。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後,蔣的圖像逐漸從公共建築上消失,新版的新台幣也不再大量採用其肖像;政黨如國民黨亦然,鮮以蔣氏之記憶作為號召。很多評論家也指出蒋中正為鞏固政權展開恐怖統治,以刑法一百條及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造成白色恐怖
  • 蒋中正在中國大陆和台湾的“权威统治”的力量被认为是并非来自自身权威,而是依赖军队和特务进行的高压统治,在台湾民主化后所谓“威权统治”成为独裁统治的代名词,两蒋政权的专制常被与北韩的两金政权和新加坡的两李政权相比,其腐败被人与南韩李承晚政权相类比。
  • 中国共产党治下的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媒体(包括教科书)曾长期将蒋定义为负面人物,中国共产党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指责蒋“背叛总理(孙中山)遗志”,“背叛革命,血腥屠杀革命群众”。抗日战争中的蒋中正被认为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忽略抗日、枉顧民族利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1990年代以前),蒋被批判为“蔣幫头子”、“流氓劊子手”、“新興軍閥”、“舊勢力之化身”、“軍閥之工具”、“群眾之仇敵”、“背叛革命”、“反革命”、“反動”、“無恥”、“美帝国主义走狗”、“美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等反动势力在中国的代表”等。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法西斯头子”,“独夫民贼”。[54]

[编辑] 著作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您可以在维基语录中查看或添加與此条目相关的摘錄:

蒋中正一生留下的文字極多,主要内容被收入《先总统 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其中包括:

  • 《国父遗教概要》
  •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 《中国经济学说》
  • 蘇俄在中國
  • 中國之命運
  • 《反共抗俄基本论》

蔣中正一生極為重視歷史文件文物的保存,其個人檔案於1949年南京上海轉運台灣,先存放桃園大溪頭寮賓館,史學界稱為“大溪檔案”。1979年7月移存台北陽明書屋,1995年移送台北近郊的國史館,1997年定名為“蔣中正總統檔案”簡稱“蔣檔”,正式揭開神秘的面紗。目前公開的“蔣檔”可分為十類:

  • 籌筆:1923年1972年函電、諭令,291冊
  • 革命文獻:1923年1945年歷史事件的記錄報告與函電,167冊
  • 特交文卷:1927年1964年蔣對政事情勢的規劃,5709件,分72冊
  • 特交文電:部署呈報之電文及蔣的批示,436冊
  • 特交檔案:幕僚、部屬、各地區之原始報告,90597件,分622冊
  • 領袖家書:1924年1967年,968件,分12冊
  • 其他文物圖書、印章、勳章、書畫,888件
  • 蔣氏宗譜,48冊
  • 照片影輯:照片集243冊,照片67卷,底片23732袋,縮影29卷
  • 事略日記115冊、蔣經國文電資料48冊

蔣中正與蔣經國的私人日記原稿,簡稱“兩蔣日記”。目前暫存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暫存50年,將來在適當時機歸還中國)。2006年3月25日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蔣家媳婦蔣方智怡親自到訪下,美國史丹福大學首度將原件(1917年至1931年的日記)公諸於世。

+

[编辑] 註釋

  1. 包含:《征蒙作戰芻議》、《軍政統一問題》、《革命戰後軍政之經營》、《蒙藏問題之根本解決》、《巴爾幹戰局影響於中國與列國之外交》等文章著作。
  2. 最初以「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為心得,後經孫中山指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才合革命的宗旨,並提示應研究《大學》《中庸》之道,蔣對於學庸之研究從此開始。
  3. 蔣亦於1916年年初率兵發起江陰戰鬥攻取江陰要塞,佔領五日後退出。
  4. 民国七年(1918年)七月四日,苏俄外交部长齐釆林(G·V·Chicherin)对苏维埃第五次会议提出报告,说苏俄政府将对中国撤废沙皇政府对东北的各种压迫,及其在中国和蒙古的治外法权,放弃沙皇政府以各种口实对中国人民所加的负担,撤回沙皇政府对于驻在国的领事馆所设的武装部队,并将中国各种赔款中的俄国赔款交还中国。民国八年(1919年)七月二十五日加拉罕(Leo Karakhan)签署的宣言,就是根据齐釆林这个报告。其中有一段说:「苏维埃政府不要求任何补偿, 而交还中东铁路,以及一切采矿权、伐木、开采金矿、及其他为沙皇政府、俄国军人、商人和资本家从中国取得的权利。」
  5. 中共官方黨史稱之爲“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民国十二年(1923年)十二月,蘇俄代表越飞到上海谒见孫中山,商谈中俄两党合作问题。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发表共同宣言,其第一条全文如下:「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且以为中国最急要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及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关于此项大事业,越飞君并确告孙博士,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烈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
  6. 《蘇俄在中國》第二章,第六節
  7. 蔣將其在蘇俄三个多月旅行、考察和会谈所得的资料和印象,写成「游俄报告书」,寄奉孫中山。
  8. 蔣中正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三月十四日由奉化致廖仲恺一函,把他對“國共合作”的意见坦率说明,并将这一函件同时抄送各常务委员,以补充其游俄报告的意见。信的全文如下:「欲直告于兄者,即对俄党问题是也。对此问题,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别。吾人不能应其主义之可信,而乃置事实于不顾。以弟观察,俄党殊无诚意可言。即弟对兄言,俄入之言,只有三分可信者。亦以兄过信俄人,而不能尽扫兄之兴趣也。至其对孙先生个人致崇仰之意者,非俄国共产党,而乃国际共产党员也。至我国党员在俄国者,对于孙先生惟有诋毁与怀疑而已。俄党对中国之惟一方针,乃在造成中国共产党为其正统,决不信吾党可与之始终合作,以互策成功者也。至其对中国之政策,在满蒙回藏诸部,皆为其苏维埃之一,而对中国本部,未始无染指之意。凡事不能自立而专求于人而能有成者,决无此理。国人程度,卑贱自居,如此而欲他人替天行道,奉如神明,天下宁有是理?彼之所谓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者,皆不外凯撤之帝国主义,不过改易名称,使入迷惑于其间而已。所谓饿与英法美日者,以弟视之,其利于本国而损害他国之心,则五十步与百步之分耳。至兄言中国代表总是倒霉,以张某作比者,乃离事实太远,未免拟不于伦,其故在于中国人只崇拜外人,而抹杀本国人之人格。如中国共产党员之在俄者,但骂他人为美奴、英奴与日奴,而不知其本身已完全成为一俄奴矣。吾兄如仍以弟言为不足信,而毫不省察,则将来恐亦不免堕落耳。党中特派一人赴俄,费时半年,费金万余,不可为不郑重其事,而子弟之见闻报告,毫无省察之价值。此弟当自愧信用全失,人格扫地,亦应引咎自辞也。」
  9. 孫命其“务须任劳任怨,百折不回,从穷苦中去奋斗,故不准辞职。 ”;复派戴季陶去奉化,转达其准许蔣不闻党政,专办军校的要求相约。
  10. 蔣誓言:“敬遵總理遺囑、繼承總理之志、實行國民革命、至死不渝”。
  11. 中共官方黨史的記載與此相反
  12. 他在出發前發表演講,強調“如果革命的指揮不能統一、意志不能一致、努力不能團結、命令不能實行,就一定要失敗。所以大家必須犧牲個人意見,堅固團結,為中國爭獨立自由”。
  13. 他說“革命責任,不容諉卸”,“誓必負責完成北伐”,並力勸同志“堅守國民革命立場,維持國家社會秩序,團結一致,解救民眾痛苦”。
  14. “南京事件”后不到两周,张作霖便在4月6日突袭了北京的苏联使馆,逮捕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并搜出共产国际发来的大量指示、训令、颠覆材料和武器弹药。其中一份训令内称“必须设定一切办法,激动国民群众排斥外国人”,“不惜任何办法,甚至抢劫及多数惨杀亦可实行”。
  15. 据國民政府記載,在此次事件中共有200餘人被處決,中共則稱有數千人被殺。中共官方黨史亦称此次事件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6. 蔣發表《告前方戰士書》,《告全國及海外同胞書》,《告北方將士及北方同胞書》,《告友邦人士書》
  17. 〈日本侵華終結“黃金十年”〉《環球時報》 (2006-06-08 第13版)
  18. 該報告指出:国民政府与全国人民当前最急要之工作,亦莫过于扑灭赤匪……近年以来,受赤匪荼毒最烈而最惨者,厥惟江西与湖南,而湖北次之。今试即就赣、湘二省有形之损失言之,其统计已至堪惊人,江西人民被匪惨杀者约十八万六千人,难民之流亡者约二百十万人,各县被匪焚燬之民房约十万余栋,财产之损失约六万万元……以各地受匪残害之种种事实言之,赤匪之存在与蔓延,不惟于中国民族生存与发展不能兼容,且于全国人民各个人之生命与生计不能并立……赤匪不仅使吾全国人民受物质上之有形损害,其处心积虑所蓄之阴谋,乃在于赤色帝国主义卵翼之下,直接利用青年男女农民工人,以破灭吾国之社会基础与经济基础,而间接亦即所以破灭青年男女农民工人自身之生命。盖吾国之社会基础为家庭,而家庭之新生命即为青年男女,设匪一方利用青年好奇心理之弱点,煽惑青年男女为种种反叛家庭之惨害举动,而社会唯一基础之家庭为所破坏矣。他方更乘青年血气未定之弱点,诱使一般青年男女自由纵欲,则家庭之新生命又为所戕贼矣。若使此种破灭社会基础之祸患未除,则中国民族非至灭种不止。”
  19. 在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締結盟約後、德國軍事顧問團撤離中國。
  20. 1934年9月,蒋的《友乎?敌乎?》一文,以“徐道邻”之名发表在《外交评论》10月号。这篇长文指出,如果日本以美、苏为假想敌,除非日本真的能在10天之内灭亡中国,如果战争拖上三个月、十个月或半年,“则日本地位甚为危险”。“中国的武力比不上日本,必将大受牺牲,这是中国人所不容讳言。但日本的困难,亦即在于此,中国正唯因没有力量,即是其不可轻侮的力量所在。战争开始,在势力相等的国家以决战为战争的终结。但是在兵力绝对不相等的国家,如日本同中国作战,即无所谓正式的决战,非至日本能占尽中国每一方里之土地,彻底消灭中国之时,不能作为战事的终结,两国开战之际,本以占领政治中心为要着。对中国作战,如以武力占领了首都,制不了中国的死命。”
  21. 蔣在廣州對諸將領表示:“中央如果有力而穩固,就是廣東的福利,反之中央如失敗,亦即是廣東失敗,就是整個革命的失敗,廣東與中央的榮辱利害得失,是完全一體的”,“我是一定要抗日的,但内部不安,怎麽能抗日?國内不統一,不消滅共產黨,可以抗日嗎?”“我之安内,就是爲了準備抗戰”。同月,粵漢鐵路通車。
  22. “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23. 据日方统计,至11月8日止,日军在上海战场阵伤亡合计40672名。但中国方面损失更大。据何应钦11月5日报告,淞沪战场中国军队死伤187200人,约为日军的四倍半。
  24. 中日全面战争使莫斯科欣喜若狂。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Maksim Litvinov)当即对法国副总理布拉姆(Léon Blum)说,他和苏联“都对日本向中国开战感到开心极了,苏联希望中日战争打得越久越好。”《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第19章
  25. 蒋中正在1937年11月17日的日记中寫道:“南京应固守乎?放弃乎?殊令人踌躇难决。”蒋在军事会议上表示,愿自负死守之责,将领们则认为统帅不宜守城
  26. 12月16日,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汪兆铭向蒋提出,“想以第三者出面组织,以为掩护”,企图抛弃抗战国策,在国民政府之外另树一帜。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这时也“主和至力”。蔣在12月17日發表的《告全國國民書》中表示“中國持久戰,其最後決勝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實寄于全國之鄉村,與廣大強國之民心……人人敵忲,步步設防,則四千萬方里之囯土之内國處皆可造成有形無形之堅強壁壘,以致敵于死命。……最後勝利必屬於我。”
  27. 4月,國軍在臺兒莊大勝,史稱“臺兒莊大捷”。5月國軍撤出徐州,6月黃河決口,阻擾了日軍的進攻。10月25日,國軍撤離武漢。12月,主張與日本媾和的汪精卫重庆出走河內,蔣發電報給香港大公報的張季鑾,希望輿論對汪寬留餘地。12月29日汪發出“艷電”,決定提倡“中日友好”,蒋正式加以譴責。
  28. 二月,日軍攻佔海南島。蔣中正於國民參政會第三次大會中,受推舉為議長,提出“如何建立民主政治”的報告,期望在抗戰期中也能夠同時樹立民主政治的基礎。三月,蔣於重慶青木關創“中央訓練團”。五月,日軍發動空襲,總計對西南大後方投彈六萬零一百七十四枚,中國戰時首都重慶受創最烈,尤其5月3,4日,落彈上萬枚,傷亡慘重。蔣在日記中寫道:“觀我民眾,遭此慘痛,仍無一句怨及抗戰之言,更增余之樂觀與勇氣矣!中華民族之志氣……殘忍暴行豈能脅制!”。九月,蔣親手訂定“縣各級組織綱要”,作為實施“新縣制”的藍本,此綱要對日後蔣在台灣實施的地方自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9. 尤其是“皖南事变(又称新四军事件)”后,蒋中正以新四军偷襲國民黨軍队為由,包围攻擊新四军军部,并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国共关系不断恶化。
  30. 美國政府隨後停止了對日本的戰略物資供應,並要求日本在只承認蒋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與日本人扶持的南京汪精衛‘國民政府’相對)的前提下無條件退出全部中國領土。
  31. 12月8日,当珍珠港事件消息传来,蒋在当日的日记中写下感想:“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物极必反,能不戒惧?!”
  32. 蔣在日記中寫道:“日本侵略南洋,可謂戰無不利,攻無不克,而獨在長沙之役受到最大慘敗,於是英美政府及其輿論,方知日寇之強,乃反應我國之不弱,公認我五年抗戰之艱難非若期預想之易易也!”。
  33. 英軍逃往印度,遺下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蔣於日記中寫道:“史迪威……任令我軍流落受害如此之甚……近年來當以此次所受英美人士不德不信之刺激為最甚也!”
  34. 蔣在日記中寫道:“接獲美英自動放棄在我國治外法權,重訂新約之通告,此乃總理革命奮鬥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將由我手中達成,中心快慰,無以言喻”
  35. 美境內報紙稱宋美齡“已征服國會,而感化無數美國人傾心於中國”。
  36. 但由于美国的“先欧后亚”的战略,相對于美國對英國的援助,中國所得到的美國軍援物資數量很少。
  37. 宣示“建立三民主義新中國、推行民主憲政還政於民、實施軍隊國家化”三點建国方针。
  38. 美國最初对中國内戰持秉承中立政策,冻结对内戰雙方的武器供应直至1948年,其后才对中華民國政府给予军事和财政支持(相當一部分並未到位)。莫斯科为中共提供的武器则包括缴获日本人的九百架飞机、七百辆坦克、三千七百多门各种大炮、将近一万二千挺机关枪、一支颇具规模的松花江小舰队,还有无数步枪、高射机枪、装甲车。北朝鲜是日本的重要军火库,那里的军火都给了中共,足足装了两千多车皮。还有更多的日本军火从外蒙古运到。苏联制造的武器也来了,外加苏德战场上缴获的德国武器,上面的德文被锉掉,中共宣称它们是美国制造,从“蒋介石运输大队长”那里缴获来的。中共还从苏联秘密接收了数万日本战俘,他们在把中共军队训练成强大作战机器上功不可没。是他们教中共怎样使用日本武器,怎样保养、维修这些武器。是他们创建了中共的空军,由日本飞行员做教练。《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第28章
  39. 根據中研院的調查,在「二二八事件」中,死亡者少於一千人。
  40.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至2004年10月6日總計收到补偿申请 2756件,截至第110次董事會已審:2710件;其中成立2247件,死亡681件,失蹤177,羈押1389,不成立463件。
  41. “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当事者陈明忠在《被扭曲的历史集体记忆》一文认为,台独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不是“二二八事件”,而是国民政府在1953年起实施的“耕者有其田”政策:“台独运动的原貌,实际上是因国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而没落的台湾地主子弟的反抗运动。在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后,因此而没落的台湾地主子弟,分别远走日本、美国,并在日、美发动‘反国民党、反共反中国’的‘两反运动’,此一反抗运动后来进一步与台湾本土中小企业结合而壮大,而这些中小企业主,许多也是由地主转型,同样因土改政策对国民党政府感到不满。‘二二八事件’被扭曲为‘台独运动的开端’,是鼓吹台独运动者为政治目的所做的历史扭曲。”
  42. 表示:“他們要我下野是可以,要我亡命就不可以。只要中國尚有一片自由領土,保持獨立主權,不信中(中正)無立足之地”。李宗仁議和失敗,在國府拒絕了共产党提出的投降条件后,4月共军渡过长江。蔣以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分前往上海舟山群島等地督戰。6月18日,蔣在日記中寫:“余必死守台灣,確保領土,盡我國民天職”。
  43. 古寧頭戰役”、“金門大捷”)
  44. 根據『中國時報』駐美特派員傅建中在一篇文章裡,引述來自前總政戰部主任王昇的資訊,在1949~54年「白色恐怖」最熾烈的時期,被捕者为三萬多人,其中15%、約4500人遭判處死刑。被判处死刑的人几乎全部是被戴上「紅帽子」的亲共或者左倾人士,极少有人因为主张台独而被杀。
  45. “蔣於宣告表示:……我们本汉贼不两立之立场及维护宪章之尊严,已在该案支付表决之前,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毛共匪帮是中华民国的一个叛乱集团,对内残害人民,罪恶如山,乃全中国人民尤其是大陆上七亿同胞之公敌;对外肆行颠覆侵略,为联合国所裁定之侵略者。目前大陆虽为毛共匪帮所盘踞,但以台澎金马为基地的中华民国政府,乃是大陆七亿中国人民真正代表——代表他们的共同意愿与痛苦呼声,并给与他们反抗毛共暴力,争取人权自由以最大的勇气和希望。所以无论根据联合国宪章原则,人道主义与自然法则,尤其是全中国人民的公意,都决不容毛共匪帮非法占有中华民国在联合国与安全理事会中之席位……在此,我要严正声明:恢复大陆七亿同胞的人权自由,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意愿,乃是我们决不改变的国家目标和必须完成的神圣责任。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对于主权的行使,决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扰……我们国家的命运不操在联合国,而操在我们自己手中……现在世局的变化,乃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而中国问题如何解决,亦将决定整个世界人类的命运。所以我们在这个大变局中,实处于无比重要的关键地位;而我们奋斗的成败利钝,也将决定世界的安危与人类的祸福……”
  46. 《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9辑第621页
  47. 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48. 《蒋介石年谱》
  49. 香港《亚洲周刊》1994年2月2日
  50. 郑义:一百个偶然演变成一个必然——论国民党为什么败走台湾
  51. 胡志伟:《中共第一号战犯﹕民族英雄蒋介石》
  52. [1] 李敖:《蒋介石评传》第六章,第3、4节
  53. 李宗仁:“检讨京沪会战的得失,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最高统帅犯了战略上的严重错误。我们极不应以全国兵力的精华在淞、沪三角地带做孤注的一掷。”(《李宗仁回忆录》,第685页)
  5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蒋介石在挑动内战》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按照出版日期排列)

  • 陳伯達著,《人民公敵蔣介石》。華中新華書店,1949年。
  • 產經新聞,《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台北:中央日報社,1977年
  • 董顯光著,1980,《蔣總統傳》。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 Furuya, Keiji,《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1981年
  • 李敖、汪榮祖著,《蔣介石評傳
  • 布赖恩·克罗泽著,《蒋介石传》
  • 楊樹標著,《蒋介石传》。1989年。
  • 楊逸舟著,《二二八民變與蔣介石》。台北:前衛,1991年。
  • Ch'en, Chieh-ju(陈洁如)著,《Chiang Kai-Shek's Secret Past: The Memoir of His Second Wife, Ch'En Chieh-Ju》。New York: HarperCollins,1994年。
  • Seagrave著, Sterling,《宋家王朝(全譯本)》。澳門:星光書店,1994年。
  • 翁元著,《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台北:書華出版公司,1994年。
  • 辛灏年著,《谁是新中国》全書。紐約:藍天出版社,1999年。
  • 刘红著,《蒋介石大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
  • Jonathan Fenby著,《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China He Lost》。London: The Free Press,2003年。
  • 张戎著,2006,《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香港:開放出版社。
  • A. Guy Alitto著,《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介石》。臺北:谷風,1999年。
  • B.沃隆佐夫著,《蔣介石評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
  • 丁一倪著,《 蔣中正先生與臺灣的農業改革》。臺北:黎明文明,1991年。
  • 尹家民著,《歷史漩渦中的蔣介石與周恩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5年。
  • 方鶴齡,《蔣介石與蔣中正》。臺北:野聲,1994年。
  • 木下彪著,《孫中山與蔣介石》。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複印,1987年。
  • 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石印本,1937年。
  • 王正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2003年。
  • 王俯民,《蔣介石詳傳》。北京:中國廣播公司出版社,1993年。
  • 王朝柱著,《宋美齡和蔣介石》。臺北:國際村,1993年。
  • 王朝柱著,《張學良和蔣介石》。北京:中國青年,1992年。
  • 王朝柱著,《龍雲、盧漢與蔣介石》。臺北:國際村,1994年。
  • 王學慶作,《蔣介石與陳立夫兄弟》。臺北:日臻,1995年。
  • 尼克松著,《改變亞洲歷史的人物:我認識的蔣中正、毛澤東、周恩來、麥帥》。臺北:洞察,1988年。
  • 石丸藤太,《蔣介石評傳》。臺北:國家圖書館複印本,1987年。
  • 吉田莊人著,《蔣介石秘話》。臺北:鴻儒堂,2001年。
  • 朱文原主編,《蔣中正總統檔案目錄:籌筆》。臺北:國史館,1998年。
  • 朱秀芳改寫,《蔣中正》。臺北:臺灣東方,2002年。
  • 朱建華著,《蔣介石和閻錫山》。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 何仲山等著,《毛澤東與蔣介石:半個世紀的較量》。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 1933年。
  • 吳經熊譯,《蔣中正先生手改聖經聖詠譯稿》。出版項不詳,1986年。
  • 宋平,《蔣介石生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 宋平,《蔣介石全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 李丹郎著,《中英蔣中正傳》。 臺南:著者發行,文慧青年經銷,1991年。
  • 李松林作,《蔣介石的台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1993年。
  • 李松林著,《蔣介石晚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 李勇、張仲田編著,《蔣介石年譜》。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5年。
  • 李松林作,《蔣介石的台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1993年。
  • 李松林著,《蔣介石晚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 李丹郎著,《中英蔣中正傳》。 臺南:著者發行,文慧青年經銷,1991年。
  • 李松林作,《蔣介石的台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1993年。
  • 李松林著,《蔣介石晚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 李丹郎著,《中英蔣中正傳》。 臺南:著者發行,文慧青年經銷,1991年。
  • 李復甸、朱言明著,《蔣中正先生與中國之現代化》。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李雲漢主編,《蔣中正先生在臺軍事言論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出版,近代中國發行,1994年。
  • 李瞻著,《蔣中正先生的傳播思想及對世界的貢獻》。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貝華主編,《蔣介石全集》。文化編譯館,1937年。
  • 周宏沅著,《蔣中正先生政府審計思想研究》。臺北:千華,1992年。
  • 周開慶編著,《蔣介石先生的思想體系》。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複印,1987年。
  • 岳渭仁等編,《外國人眼中的蔣介石和宋美齡》。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 林武彥著,《蔣中正戰爭哲學思想研究》。臺北:大航家企業,2000年。
  • 林衡道著,《蔣中正先生在世界史上的地位》。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保阪正康,《蔣介石》。東京:文藝春秋,1999年。
  • 施羅曼、史坦等合著,《蔣介石傳》。臺北:黎明文化,1985年。
  • 段昌國著,《蔣中正先生與「蘇俄在中國」:以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反俄意識為中心探討》。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苑魯、王敏著,《史迪威與蔣介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 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蔣介石史料》。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 翁元口述,《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臺北:圓神,2001年。
  • 袁小倫著,《周恩來與蔣介石》。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年。
  • 馬之驌著,《雷震與蔣介石》。臺北:自立晚報出版,1993年。
  • 馬振犢、戚如高著,《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臺北:三民總經銷,1998年。
  • 高曼夫人原編,《蔣中正先生手改荒漠甘泉譯稿》。出版項不詳,1986年。
  • 高崇雲著,《蔣中正先生對太平洋戰爭的貢獻》。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一)北伐史料》。臺北:國史館,2002年。
  • 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二)寧漢分裂與清黨》。臺北:國史館,2002年。
  • 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三)剿共與西安事變》。臺北:國史館,2002年。
  • 國史館編,《蔣中正總統文物:革命文獻(四)中日關係史料》。臺北:國史館,2002年。
  •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目組編輯,《蔣中正先生論著目錄》。臺北:孫逸仙圖書館出版,中央圖書館發行,1986年。
  •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蔣中正先生論著彙目》。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年。
  • 張令澳著,《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臺北:周知,1995年。
  • 張載宇著,《蔣中正先生思想研究》。臺北:正中,1984年。
  • 陳布雷編,《蔣介石先生年表》。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複印,1987年。
  • 陳宇著,《蔣介石在大陸最後一百天》。臺北:巴比倫,1995年。
  • 陳志奇著,《蔣中正先生與中國之獨立和平等》。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陳敦德作,《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最後交手》。臺北:風雲時代,1995年。
  • 陳毓鈞著,《蔣中正先生與中國憲政民主建設》。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程舒偉、鄭瑞峰著,《蔣介石與孫立人》。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 馮玉祥原著,《我所認識的蔣介石》。臺北:鄭南榕,2000年(?)。
  • 馮滬祥著,《蔣中正先生對人類文化及世界大同的貢獻》。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黃仁宇著,《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 黃自進主編,《蔣中正先生留日學習實錄》。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1年。
  • 黃自進主編,《蔣中正先生對日言論選集》。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4年。
  • 楊逢泰著,《蔣中正先生與中國之統一》。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楊碧川著,《蔣介石的影子軍團:白團物語》。臺北:前衛出版,2000年。
  • 萬仁元主編,《蔣介石與國民政府》。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 葉永烈著,《毛澤東與蔣介石》。臺北:風雲時代,2002年。
  • 端納口述,《我在孫中山、張學良、蔣介石身邊的日子》。臺北:周知,1994年。
  • 齊茂吉著,《蔣中正先生與臺灣安全:由古寧頭戰役到八二三戰役》。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齊鵬飛編著,《蔣介石家世》。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年。
  • 劉炳藜編,《蔣介石先生思想研究集》。南京:前途,1937年。
  • 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臺北:編輯者出版,中央文物總經銷,1986年。
  • 蔣永敬著,《蔣中正先生與抗日戰爭》。臺北:黎明文化,1991年。
  • 蔣緯國著,《歷史見證人的實錄:蔣中正先生傳》。臺北:青年日報社,1997年。
  • 談遠平撰,《蔣中正先生闡述陽明學說之研究》。臺北:問學,1980年。
  • 鄭輝麟著,《蔣中正先生民主憲政思想的發展與內涵》。高雄:法喜,1990年。
  • 墨爾(Ernst Gunther Mohr)著,《蔣介石的功過: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臺北:臺灣學生,1994年。
  • 蕭心力、春明編寫,《蔣介石家事家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年。
  • 顏廷璽著,《蔣介石先生軍事哲學思想論述》。臺南:王家,1990年。
  • 嚴如平作,《政治掌中戲:蔣介石的兄弟情結》。臺北:日臻,1995年。
  • 羅傳輝著,《蔣中正先生的政黨思想與實際》。高雄:高雄文化,1994年。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歷任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前任:
譚延闓
國民政府主席
1928年10月10日1931年12月15日
繼任:
林森
前任:
林森
國民政府主席
1943年8月1日1948年5月20日
繼任:

(中華民國政府取代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总统府
新頭銜
原因:行宪
中華民國總統
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
第1任
繼任:
李宗仁
(代總統)
前任:
李宗仁
(代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
1950年3月1日1975年4月5日
第2-5任
繼任:
嚴家淦
中華民國行政院
前任:
宋子文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1930年11月24日1931年12月15日
繼任:
陳銘樞
前任:
汪精衛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1935年12月16日1938年1月1日
繼任:
孔祥熙
前任:
孔祥熙
中華民國行政院長
1939年12月11日1945年6月24日
繼任:
宋子文
前任:
宋子文
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代理)
1947年3月2日1947年4月22日
繼任:
張群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前任: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1926年1946年
繼任:
裁撤
中國國民黨
前任:
胡漢民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1931年1938年
繼任:

(中國國民黨中執委取消)
前任:

(中國國民黨由中執委領導)
中國國民黨總裁
1938年1975年
繼任:
蔣經國
(中國國民黨主席)


Static Wikipedia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