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8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為中華民國政府於台灣舉行的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選舉,選舉方式為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以下簡稱國大代表)參與投票的間接選舉,選舉地點則是在台北陽明山的中山樓。時間則為1984年3月21日,而該任副總統選舉,則於隔日的3月22日舉行。選舉結果,現任總統蔣經國當選任期為六年的第七任總統,李登輝則當選副總統。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84年,面臨中美斷交挫折的現任總統蔣經國,並不出人意料的參與第七任總統選舉。不過,在選擇副手上,在考慮象徵本省籍的副總統謝東閔年事已高,不能再連任情況下,他選擇了台灣省主席李登輝,擔任副總統的搭檔。本省籍的李登輝當時不但聲望資歷上低於外省籍的孫運璿,也在本省人從政菁英地位上,遜於副總統謝東閔與司法院長林洋港,甚至也不及省議會議長高育仁及前高雄市長蘇南成等。因此蔣經國這個選擇,頗令人意外。[1][2]
蔣經國對新的副總統人選秘而不宣,連謝東閔也不知道李登輝是人選。蔣經國選他是因為李是跟他一樣具有共產黨背景(蔣經國曾加入蘇聯共產黨 李登輝加入過中國共產黨),且政治能力出眾,通曉權謀鬥爭的副總統,加上他的本省籍學者的身份。(李登輝被蔣經國任命為行政院政務委員、接下來是台北市長、最後是台灣省主席。)
[编辑] 過程
3月21日早上,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選舉開始舉行。主席為國大代表團推舉出來的國大代表孔德成,參選情況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蔣經國的同額競選。該選舉中,共有1064人參加投票。經唱票後,蔣經國以1012票的絕對多數獲得當選。另外,他所搭檔李登輝,也於隔日的副總統選舉中(薛岳為主席)以超過半數的873票獲得當選。
[编辑] 得票情形
候選人 | 政黨 | 得票 | 當選 | |||
---|---|---|---|---|---|---|
票數 | 得票率 | |||||
總統 | 蔣經國 | 中國國民黨 | 1,012 | 95.11% | ![]() |
|
副總統 | 李登輝 | 中國國民黨 | 873 | 82.05% | ![]() |
[编辑] 備註
- 1948年於中國南京集會確認的中國國大代表為2841名。1954年2月於台北報到的國大代表人數為1578名,到1984年為止,1064名國大代表中約有八成以上仍是由大陸選出的所謂「萬年國代」
- 1950年中華民國立法院修法,將國民大會開會人數從二分之一改成三分之一。
- 1960年3月舉行的196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之後,國民大會代表與總統選舉選舉人的法定總人數改採「報到人數」,即不採計滯留在中國大陸的國大代表人數。
- 依法,即使同額競選,該總統選舉首輪投票仍需過半數方能當選,否則需要舉行第二輪。
[编辑] 參考数据
- ↑ 孫運璿與接班人《南方快報》南嘉生專欄,2006.02.20。查證日期:2006.11.11
- ↑ 小蔣防跛 沒讓他當副總統《自由時報》鄒景雯,2006.02.15。查證日期:2006.11.11
[编辑] 參見
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 |
---|---|
國民大會 間接選舉 |
1948年(第1任) • 1954年(第2任) • 1960年(第3任) • 1966年(第4任) 1972年(第5任) • 1978年(第6任) • 1984年(第7任) • 1990年(第8任) |
公民直選 | 1996年(第9任) • 2000年(第10任) • 2004年(第11任) • 2008年(第12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