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M模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IS-LM模型是由希克斯和汉森于1937年提出用于解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思想的一个模型。凯恩斯认为政府行为可以有效地干预经济发展。
在后面的几幅图中,横轴Y指的是国民收入或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而纵轴X指的是利息率,而其中的 IS 曲线指的是I-S,即投资-储蓄(Investment-Saving)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在一般均衡情况下,投资是等于储蓄的。相当于说,某人存储的1000元现金就转化某公司的投资额。IS 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表示在某个时候,假如政府投资不变, 国民收入 Y 增加,人们可用于储蓄的资金增加,那么市场上的利息率就会下降(这是静态分析,如果在长期内,IS 曲线的走势将更复杂)。
其中的 LM 曲线指的是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Liquidity preference-Money supply),也就是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提供的货币量。一般来说,政府为了流通的方便及防止货币值的变化,会在国民收入 Y 增加的时候也增加货币供给。所以 LM 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编辑] IS 曲線的移動
图中有兩條IS曲線,即IS1和IS2,表示了政府投资後,IS曲線被以為可以瞬間得到反應,从而上移.比如说,为應付經濟停滞現象,政府加大了對鐵路等公有設施的投資,那麼政府也許用寅吃卯糧的手段,也許利用外資,也許是負債,總之這時就會使社會的利息率上漲(没有白白使用的资金)。
从此图可以看出,当政府的投资增加后,也就是IS曲线从IS1到IS2时,与LM曲线的交点也改变了,(Y1,r1)到(Y2,r2),明显地说明,政府的投资会提高社会上的利率和带来经济的增长,因为利率 r 上移了,而国民收入或GDP Y 右移了.
[编辑] LM 曲线的移动
圖中有兩條LM曲線,即LM1和LM2,表示政府為了刺激景氣,採取擴張性的政策,因此導致利率下降。譬如央行宣佈降息,或是在市場上買回公債,釋出大量資金來引導利率下降。此時LM1向右下移動至LM2。由圖上看出,當利率下降後,和IS曲線的交點也改變了,由(Y1,r1)移到(Y2,r2),明顯地提高了GDP。這也是政府常在景氣低迷時刺激國民所得升高的作法。ps.圖中r1與r2位置倒置了。
[编辑] 两者共同作用
在商品市場取得均衡下,決定了IS曲線;在貨幣市場均衡下,決定了LM曲線。兩條曲線的交點代表了在兩個市場共同均衡時的狀況,此時在這一交點上可得物價和國民所得的關係。當物價下跌,財富增加,將刺激消費,導致國民對商品總需求量的增加。圖形尚未完整繪制,將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