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
香港的主要大型會議及展覽場地,位於香港島
灣仔區北岸,是香港主要地標之一,也是香港首個為會議及展覽而建的場地。會展第1期於
1988年11月在
灣仔的海旁建成。當時會展向海一面的
玻璃幕牆是全世界面積最大的。
1994年至
1997年,會展耗資48億
港元進行第2期擴建,將建築面積加倍。第2期會展在
維多利亞港上一個面積為6.5
公頃的人工島上建成。會展2期的屋頂以4萬平方呎的
鋁合金造成,形狀像是一隻飛鳥。二期的新設施中,包括擁有30米高玻璃幕牆、180度海景的會議前廳;和可以容納4300人進行大型會議的大禮堂。香港
1997年7月1日的
主權回歸儀式便是在該大禮堂舉行。
朱銘(
1938年-)
台灣苗栗縣通霄鎮人,知名的雕塑家。拜雕塑家
楊英風為師,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
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1978年,朱銘在日本
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
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讚譽的經典代表。1989年,他與建築師
貝聿銘合作,在
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
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共處」的人間系列作品。
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主要有箱形和抱鼓形两种。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
门墩是
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门礅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北京的门礅主要以箱形和抱鼓形居多,但还有狮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门礅。
香港海底隧道又名
紅磡海底隧道(簡稱
紅隧或
舊隧),是
香港第1條過海行車隧道,於
1972年8月通車,耗資
港幣3億2千萬元興建。隧道全長1.86公里,跨越
維多利亞港,將
九龍半島和
香港島兩岸獨立的道路網絡連接起來。該隧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然而,因其舊式設計,只有雙程雙線行車,早於通車10年後行車流量已經飽和,往香港島方向每天上下午繁忙時間(尤其是早上8點至10點)出現擠塞情況已是家常便飯。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
1984年6月1日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以求減低流量。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中文古名蘆橘,又名金丸、蘆枝,是薔薇科中的苹果亚科的一个属,,為常綠小喬木。樹冠呈圓狀,樹幹頗短,一般樹高3至4米。葉厚,深綠色,背面有絨毛,邊緣成鋸齒狀。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果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
枇杷與大部份果樹不同,在
秋天或初
冬開花,果子在
春天至初
夏成孰,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 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朿。
蛋撻,
台灣稱為
蛋塔,「撻」為
英語“tart”之音譯,意指餡料外露的餡餅;蛋撻即以蛋漿為餡料的"tart"。做法是把餅皮放進小圓盆狀的餅模中,倒入由
砂糖及
雞蛋混合而成之蛋漿,然後放入
烤爐;烤出的蛋撻外層為鬆脆之撻皮,內層則為香甜的黃色凝固蛋漿。蛋撻為
香港受
英國殖民地時代
洋涇濱飲食文化影響之產物, 現已成為香港及澳門的著名
小吃。而圖中顯示的
牛油蛋撻,其撻皮比較光滑和完整,好像一塊盆狀的
餅乾,有一陣
牛油香味,類似西點常用之餡批底皮。
豬籠草,学名:Nepenthes mirabilis (Lour.) Druce。是一种猪笼草科能够捕食
昆虫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主產地是
熱帶亞洲地區。豬籠草為附生植物,是攀援狀的
亞灌木。豬籠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蟲囊,捕蟲囊呈圓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豬籠,故稱豬籠草。在
中国的产地
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壺,意指它像酒壺。这类不从
土壤等无机界直接摄取和制造维持生命所需营养物质,而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谋生的植物被称为食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