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歷史
[编辑] 秦漢
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秦始皇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李斯丞相在和氏璧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後,由子嬰把傳世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授為「漢傳國玉璽」,但此時,璽上的文字卻記為「受命于天,既壽且康」(見《應氏漢官》、《皇甫世紀》)。王莽篡權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皇太后大怒,把國璽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個角,王莽讓人用黃金鑲補,儘管手藝精巧,但寶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
[编辑] 三國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爆發董卓討伐戰,率先攻入洛陽城的是孫堅。在《吳書》及《山陽公載記》有記載孫堅在入洛陽後,於南甄官井裡找到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更私自收藏起來,後來袁術劫持孫策母親,奪取了玉璽。不過,史學家裴松之引用了《江表傳》案《漢獻帝起居注》、《虞喜志林》,指出當時漢室有六個玉璽,分別是「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但漢獻帝由河上歸還宮殿時,六個玉璽仍然在宮殿,沒有外流。
另一方面,裴松之指出「漢傳國玉璽」中刻為「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但《吳書》卻寫成「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又《三國志·袁術傳》沒有記載袁術擁有傳國玉璽,所以玉璽 直都是在孫家,但到了東吳向西晉投降時,卻只有獻上金璽,而沒有玉製。所以裴松之不同意這說法,而陳壽、司馬光亦不將此記入《三國志》及《資治通鑑》中。但無論如何,傳國玉璽的確在漢室手中,最後傳給曹魏。
[编辑] 玉璽失踪
之後玉璽經過西晉、前趙、東晉、宋、南齊、梁、北齊、周、隋,傳到唐朝,至五代十國時失去蹤影。有關玉璽的失踪之說,現時有三種說法:
- 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之時,玉璽便失蹤。
- 公元946年後晉出帝被遼太宗捕獲之時丟失。
- 傳國璽是在元順帝手上再度失蹤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璽之記錄。明軍攻入元大都,「俘獲諸王子6人,玉璽兩枚,元成宗玉璽一枚,元朝共11個皇帝,其它皇帝玉璽均沒有繳獲。」 據《二十五史綱鑒》載:公元1370年5月,明軍橫掃漠北直搗應昌之時,繳獲元順帝出逃所帶到漠北的一批珠寶。其中既沒有元朝的諸帝之玉璽,又沒有傳國璽。由於傳國璽的下落不明,明、清兩朝均沒有傳國璽。是故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傳國之璽」。
[编辑] 再现
明末辽东女真多尔滚出兵蒙古林丹汗部,粟玉太后持此玉玺出迎并投降,次年皇太极据此登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