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但以理(希伯來文: דָּנִיֵּאל),天主教聖經譯作達尼爾,巴比倫名字是伯提沙撒,是猶大國的希伯來人。被巴比倫所擄,並在巴比倫宮廷接受教育。舊約聖經但以理書中,他與另外三個希伯來年青人被選中服待尼布甲尼撒,在巴比倫國中任職。由於耶和華賜幫助,使他充滿屬靈的智慧,解釋『尼布甲尼撒,巴比倫王』不能理解的夢,在巴比倫受王重用。及至其亡國,直到被米底亞波斯雙元帝國取代,但以理都一直被重用。在其後的波斯帝國,更受任官職。但以理很長壽,死時應該超過100歲。他死後被葬於首都蘇薩(Susa,在今日伊朗西部的胡澤斯坦省),並建有一個巨型華麗的墓園。後來帖木兒入侵波斯,把他的骸骨擄到今日烏茲別克的撒馬兒罕安葬,原因不明。
[编辑] 但以理的身份及《但以理書》的作者問題
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舊約全書》中的但以理書內容被信徒認為全是但以理所寫。但反對者聲稱其他部份是後人記錄他的生活事跡。過去在楔型文字未被解讀之前,他一直被以為是虛構人物,及至當年皇宮的碑文被解讀,他在《聖經》以外的生活才為世人所瞭解。在1854年,在古巴比倫吾珥城的廢墟發現的泥製小圓柱,由拿波尼王命人記錄:『長子伯沙爾撒的禱告,最後統治者』的記載,證實了歷史上的部分記錄與《聖經》相符。
不過,現時有學說指出:《聖經》裡提及的「但以理」,可能是指三個不同的人,因為根據聖經古卷,「但以理」這個名字有三個不同的寫法,而且意思亦有輕微的差別。過去認為只是小錯誤,而把他們所作的事都歸入同一個人身上,但現時的研究開始覺得這種做法是錯的。這種錯誤,是由於希伯來語的語言特色:
- 希伯來語是一種動詞先行的VSO語言;
- 「Dan」這個字的意思是「審判」或「主宰」,而「El」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上主」;
- 而位於Dan與El之間的母音,一向都很少標明,但不同的母音(i 或 e)所引申出來的意思,可能會使整個詞語的意思變得不同。
以下各個原因都可能是以上推論的佐證:
- 在但以理書中多位國王之事蹟,與歷史事件存在著無法解釋之謬誤。若但以理書真是置身其中的但以理所著,便很難解釋這些錯誤之處,除非這些內容是由另一位但以理所寫。這些錯處計有:
- 但以理書第四章描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如同野獸般在荒野流浪,但此事其實發生在尼布甲尼撒死後六年竄位為王,之後被祭司集團放逐荒野二十餘年的那波尼德(Nabonidus)身上。
- 但1:1紀錄猶太王約雅敬即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派兵圍困耶路撒冷,但在歷史上,這段期間的尼布甲尼撒正在卡爾赫米什與哈馬什等地追擊並全滅埃及軍隊,且當時的尼布甲尼撒尚未登基為巴比倫王。
- 但以理書第五章紀錄巴比倫王伯沙撒之父親是尼布甲尼撒。但歷史上伯沙撒並非正式國王,而是攝政王,他的父親是之前竄位為王的貴族那波尼德,與尼布甲尼撒毫無血緣關係(有信徒宣稱伯沙撒之母為Nitocris,而Nitocris為尼布甲尼撒之女兒,故伯沙撒的確與尼布甲尼撒有血緣關係。但Nitocris此人另有說法宣稱她為尼布甲尼撒之母,甚至有人宣稱她為尼布甲尼撒女兒Nergal-Sharezer的『老婆』,此人身份說法的莫衷一是,更凸顯信徒的說法欠缺有力的證據)。
- 第五章最末紀錄巴比倫被六十二歲之瑪代人大利烏所奪取,大利烏並成為波斯王,但歷史上巴比倫城是由居魯士二世所攻下,而居魯士是波斯人,大利烏此人除了聖經該段之外毫無歷史上的紀錄,更使此段之可信度大打折扣。
- 據但以理書中的描寫,但以理是前605年被尼布甲尼撒二世擄至巴比倫的猶太青年。他在異邦朝廷歷任大臣,曾服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年-前562年)、伯沙撒(前556年-前539年),以及波斯王居魯士大帝 (前539年-前530年)。對照歷史記載,尼布甲尼撒與伯沙撒之間還有下列幾位國王:以未米羅達(Evil-Merodach或Amel-marduk,前561年-前560年)、涅里格利沙爾(Neriglissar或Nergal-shar-usur,前559年-前556年、拉巴施馬爾杜克(Labashi-Marduk),前556年),與竄位登基的貴族那波尼德(Nabonidus,前556年-前539年,伯沙撒的父親),但書中完全未提及。
- 但以理非常長壽,死時應該超過100歲。這在當時亦是絕無謹有的,除非那是多於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