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是福樓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1856年開始在《巴黎雜誌》上連載,一開始因內容太過敏感而被指控為淫穢之作,批評這部書“違反公共和宗教、道德及善良風俗”,並要求刪除一些片段,福樓拜堅持不刪改任何一字,1857年2月7日經法院審判無罪,福樓拜開始聲名大噪。
《包法利夫人》被視為是「新藝術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說」,書中主角愛瑪·魯奧是一位農莊的女孩,美麗但不文靜,因為父親腿骨折受傷而認識了平凡的小鎮醫生夏爾·包法利,包法利為她的美貌而傾倒,向她求婚,在成為包法利夫人後,平淡的婚姻生活讓愛瑪大失所望,她沉浸在追求炙熱愛情的美夢中,先後結識了才華洋溢的年輕人赖昂和俊朗的貴族魯道夫,並發生了越軌的行為,忽略了丈夫和新生的孩子,使她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魯道夫只是一个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在厌倦了爱玛的肉體之后,他决定抛弃爱玛而到卢昂去找另一个情妇。愛瑪知道後氣得大病一场,病好以后,她想痛改前非,开始重新生活。包法利医生带她去卢昂看戏解悶,凑巧在剧场里遇到了爱玛曾为之心动的赖昂。于是两人旧情复燃,她借口學鋼琴之名義,偷偷跟賴昂幽會。陷入熱戀的她,从服装商人勒内那儿赊购了大量的服饰打扮自已,累積大量債務。迫使爱玛瞒着丈夫把房产权抵押了债务,不斷的借债與不斷的典當,使得爱玛陷入困境,法院限定愛瑪在二十四小時內,把全部八千法郎的借款還清。她求助於情人,情人卻對她冷漠以待,最後愛瑪在絕望之餘吃下砒霜,痛苦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包法利先生受到嚴重打擊,不久也死了,爱玛遗下的女儿寄养在姨母家里,因姨母家窮,后来进了紗廠。
福樓拜透過無數的繁瑣細節描寫包法利夫人的心理狀態,這部書展示了法國第二共和國時期的社會風貌,他對作品完美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1800頁正反兩面寫滿的《包法利夫人》草稿刪節到最後只剩下500頁。包法利夫人被稱為十九世紀不朽名著,並直接影響到二十世紀的喬伊斯、普魯斯特等大作家。
[编辑] 參考
- 陳維玲,〈福樓拜的憤怒——論《包法利夫人》中的笨〉
據說福樓拜在撰寫《包法利夫人》時,曾因找不到適當的措詞用字而絞盡腦汁、翻滾在地,就是為了找「適當的字」(le mot juste)。
參考: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