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以大众化、小百科全书式为特色的科普读物。于1960年前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了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曾经作为为数不多几种普及知识的读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
[编辑] 由来
《十万个为什么》的名称源于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真名为伊利亚·雅科甫列维奇·马尔夏克)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而伊林又是从俄国诗人吉百龄的诗句:“五千个在哪儿/七千个怎么样/十万个为什么”中,选用“十万个为什么”作书名的。其实,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大约只有五万多字,是一本小书,显然书里的为什么并没有“十万个”。“十万”(俄语中“一百个千”)是一个虚指,用来形容许多。第一版只有900多个“为什么”,现在也只有3000多个“为什么”。
虽然这个《十万个为什么》也没有达到“十万”,但是规模却远远大于伊林的作品,有十余册之多,堪称一部小型百科全书。
“为什么”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的一个个条目(主题)。每一个条目就是一篇几千字的科学普及文学作品。因为丛书中条目的标题通常采用“为什么……?”的表达方式,所以许多时候都用“为什么”来指代一个问题和此问题的解答诠释。
[编辑] 版本
因为广受欢迎,《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一版再版。
少年儿童出版社从1958年开始酝酿出版一套大型科普读物。共计约请了200多位作者撰稿。经过半年多时间,选用了100多位作者的稿件,于1960年7月开始出版第1版,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动物、农业、地质矿物、生理卫生8个分册,共收1484个问题,100万字。到1964年4月,三年中发行580多万册。青年作家叶永烈写了其中300多条,是写得最多的作家。
1964年开始修订、编辑第2版。第2版定为14分册,至1966年2月止出齐。在这次修订编辑中,少年儿童出版社约请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科普作者写作,如茅以升、苏步青、李四光、竺可桢、张钰哲、戴文赛、钱崇澍、傅连璋等。
文化大革命中,1971年起,根据当时的思潮,改为工农兵读物出版,并增订到二十一册,出版了第3版,即工农兵版。封面橘黄色,工农兵图案。。其发行量达到上千万册。其中一些条目有深刻的文革思想内容,如“为什么三千吨的船台能造万吨巨轮?”的条目,说“上海船厂的工人、革命干部和技术人员实行‘三结合’......批判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
文革之后,从1980年4月起至1981年10月,出版了第4版仍为14个分册,封面深蓝色。去掉了阶级斗争的内容,但仍有政治干涉学术的内容,譬如认为宇宙有限和大爆炸是唯心主义。
1990年,在第4版14个分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个分册的“续编本”,1993年3月一次出齐。至此,《十万个为什么》共计24个分册。
1999年,《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出版,该版为第5版。
[编辑] 影响
虽然《十万个为什么》系列是以少年儿童为目标读者,但是由于其文字生动活泼、内容深入浅出,所以青年人乃至成年人也很喜欢读它。尤其是在文革期间,可读的图书非常少,工农兵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发行量达到上千万册。另外,《十万个为什么》中非常多的“为什么”,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也使它极具实用性。许多人从中汲取了大量科学知识,取得了参考资料,甚至由此获得了科学的启蒙。
截至1990年代末,30多年来,这套科普读物畅销不衰,发行量庞大,总计600万套(8000万册),现在每年仍有10万套的发行量。由此派生出了多种类似的科普类图书:如《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幼儿十万个为什么》、《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中国演员葛优在贺岁片《不见不散》有一句著名对白:他对一位问东问西的游客说:“你简直就是一‘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