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出生 | 1898年11月24日 湖南宁乡县 |
逝世 | 1969年11月12日 河南开封 |
妻子 | 王光美 |
政党 | 中國共产党 |
第二任国家主席 | |
任期 1959年4月27日—1968年10月31日 |
|
第1屆委员长 | |
任期 1954年-1959年 |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本名或譜名“紹選”,字“渭璜”。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并迫害致死,1980年后被中共全面平反并恢复一切名誉。
目录 |
[编辑] 生平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刘少奇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富庶的农民家庭,与毛泽东在同一所中学就读。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University of the Toilers of the East)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国,几次领导铁路工人罢工,其中最著名的是当年9月同李立三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在1925年至1926年间,刘少奇在湖北和上海又多次领导政治运动和罢工,成为中共白区工人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27年刘少奇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刘少奇在长期白区工作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深入群众、长期隐藏、积蓄力量”的斗争方针,并对当时中共中央内部所谓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左”倾错误进行抵制,这与毛泽东当时的思想和斗争策略不谋而合。
1929年夏调任满洲省委书记,发动了反对中东路事件的斗争。同年8月22日在奉天[今沈阳]纱厂门口,因煽动罢工嫌疑被捕,未暴露身份,9月中旬经奉天高等法院判决,“证据不足,不予起诉,取保释放”。该事件在文革中被利用,诬陷刘为叛徒。
1932年,刘少奇担任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刘少奇是毛泽东的坚定支持者之一。1936年担任中共北方局书记,领导该地区的抗日运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少奇坚决执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提出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出任新四军政委兼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与陈毅等人重建了新四军,扩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年至1941年间,刘少奇作了《论共产党的修养》等著名演讲。1943年返回延安并当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中共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将“毛泽东思想”明确写入党章,并提出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译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在中共七大选举的领导集体中,刘少奇名列中央五大书记第二位(依次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同年抗日战争结束,在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和朱德转移到华北负责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工作。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9年,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會議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毛泽东的接班人的面目出现,主持中央一线工作。
1960年代初起,刘少奇在毛泽东倡导的三面红旗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与毛泽东政见相左,因而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号“革命”对象──全国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6年被解除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1967年开始被软禁在北京的家中。1968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和党内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准了关于刘少奇的“审查报告”,将刘少奇定性为“叛徒内奸工贼”,撤消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并永远开除出党。
1969年10月17日,他被押送到开封市内北土街十号“监护”。他的病本非难症,只因治疗不及时,引起多种并发症,特别是中共上级通知——不宜透视、拍片、会诊,不久又将北京来的人员和药品全部撤回,终于致使刘少奇在当年11月12日凌晨六时蒙冤病逝,享年71岁。刘少奇逝世后,遗体就地秘密火化,「火化申请单」使用的姓名是“刘卫黄”。 [1] [2] [3] [4]
[编辑] 平反及评价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平反,恢复了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名誉。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理论到实践将“文化大革命”全面否定,认定“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江青(四人帮)和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并将毛泽东一生的功过“七三开”。
尽管多数人认可《决议》的结论是客观的,但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把毛泽东在“文革”后所犯的错误大多推到了林彪和四人帮头上,是不够实事求是的,更有激进的中国人认为仍然在官方宣传机器上保留毛泽东的名誉,是共产党的一个自行方便但眼光短浅的下台阶,他们否认官方修订的历史,并借用刘少奇自己的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也有一些人在目睹了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两极分化、贪污腐败和道德沦丧之后,转而坚信毛泽东“文革”中“打倒新生资产阶级和走资派”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因此也要求重新评价“文革”。还有少数人认为“文革”中毛泽东和刘少奇的斗争纯粹是中共内部黑暗的权力斗争,并没有必要同情刘少奇。
1987年4月发行之第四套人民币100紙币(1980年版与1990年版)上,他成为紙币正面四人浮雕像之一,其余三位分別为毛泽东、周恩來和朱德。
[编辑] 家庭
劉少奇結婚六次,最后一位妻子是王光美。
妻子 | 兒女 | 備註 |
周×× | 無子 | 名字不詳。劉少奇家鄉鄰村一個姑娘,包辧婚姻。後來,劉少奇踐諾將何葆貞所生的長子送給她養老。 |
何葆貞 | 兩男即劉允斌、劉允若,一女即劉愛琴 | 本名“寶珍”。1922年與劉少奇結婚,三次忍痛將孩子割舍給别人。1934年犧牲於國民黨監獄。另據廣州《信息時報》報道,劉少奇的長孫阿廖沙是劉允斌在莫斯科大學留學時與俄羅斯籍同班同學瑪拉結婚後所生,目前住在莫斯科,任職於俄羅斯國家航太指揮中心。 |
謝飛 | 無子 | 渔工的女兒。 |
王前 | 一男即劉允真,一女即劉濤 | 新四軍護士。悲劇婚姻,曾與江青一同教唆已成年的親女儿作贱劉少奇。 |
王健 | 無子 | 朱德夫妻介紹的伴侣。因健康因素,使婚姻幾天就結束。劉少奇體諒地將她送到東北療養。 |
王光美 | 一男即劉源,三女即劉平平(後改名“王晴”)、劉亭亭、劉瀟瀟 | 聞名北平“數學三王”中的女王,其兄王光复为抗战王牌飞行员 |
[编辑] 著作
刘少奇著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等多篇,收入《刘少奇选集》。
[编辑] 職銜
-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1956年)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954年)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954年--195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9年--1969年)
- 中共中央副主席(1956年--1966年 ,位列第一)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釋
- ↑ 王光美小传 读书频道_新浪网
- ↑ 《刘少奇之路(全4册)》
- ↑ 星岛环球网 文化大革命40周年
- ↑ 台大政研所主任明居正:中共领导人的悲惨下场
[编辑] 外部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 |
---|---|
毛泽东 • 刘少奇 • 李先念 • 杨尚昆 • 江泽民 • 胡锦涛 |
─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54年—1959年 |
朱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