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林王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卡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廷宰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卡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卡洛林家族是名義上復闢了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加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之一。
一般認為,卡洛林名稱的由來,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曼大帝(Carolus Magnus)。最後一位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死於首位皇帝登基後一百多年的公元899年。
[编辑] 崛起
一般認為卡洛林王朝的祖先是一位在墨落溫王國間頗具影響力的梅茲主教聖阿爾諾夫(Arnulf von Metz)。他的兒子安塞吉塞(Ansegisel)迎娶了老丕平(Pippin der Ältere)的女兒聖白加(Saint Begga)。安塞吉塞後來出任奧斯特拉西亞(Austrasia)的宮廷宰相,自此宮相一職皆有同族成員繼承,而宮廷宰相的權利愈來愈大,墨落溫國王漸淪為「無為王(rois fainéants)」。直到安塞吉塞的曾孫矮子丕平出任宮相後,於公元751年在教宗和法蘭克貴族的支持下,推翻墨落溫王,自立為王。丕平的兒子便是查理曼大帝,教宗里奧三世於800年加冕查理曼為神聖羅馬皇帝。
[编辑] 被瓜分和其沒落
卡洛林王朝崛起得快,沒落的也很快。查理曼的統一帝國,只有其子法王路易一世可以維持。其孫輩於843年簽署《凡爾登條約》,將統一帝國瓜分為東、中和西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