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政府驻地 | 新城區 |
面积 | 17410平方公里 |
人口 | 257.9万人(2003) |
城市竞争力 -GDP (2003) -位次 |
2004年中國百強城市 亿元 列内蒙古第2位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
行政区划 | 9个县级行政区 |
邮政编码 | |
电话区号 |
呼和浩特(蒙古语köke qoto“青色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为地級市,简称青城或者呼市。
目录 |
[编辑] 历史
呼和浩特阴山一带远古人类活动,有悠久历史。1973年在呼和浩特东北发现的距今5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发生于与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同一时期的旧石器时代初期至晚期。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林胡、楼烦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游牧生活。战国时代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36郡,呼和浩特附近的云中郡就是其中一郡。汉武帝时,云中是防备匈奴的前哨和远征匈奴的基地之一。北魏的“盛乐”,辽代的“丰州”也在这里。
元朝被明朝推翻之后,蒙古人退居塞外,建立北元政权。1572年,北元首领阿拉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市”,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为城市、城郭的意思。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的《俺答汗传》中,书中记载:“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庆六年,1572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语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称作“哈朗兀”、“喀朗乌”、“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为呼市西北乌素图谷汇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绥远通志稿》中之“札达海河”。《俺答汗传》中的呼和浩特之称,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记载。明朝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四年又新建军事驻防城,命名为“绥远城”(即新城),后将“归化”、“绥远”两城合并为归化县。
1913年国民政府改名为归绥县,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撤县设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这里,并设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
[编辑] 行政区划
市辖区:
县:
旗:
[编辑] 人口
截止2004年为止,全市实际常住人口为257.9万人,户籍人口213.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09.7万人,非农业人口9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6.8万人
[编辑] 旅游
五塔寺,白塔,昭君墓等历史景点值得游览。新建的东河游览区呈现现代城市风貌。
[编辑] 经济
呼和浩特是中国著名的奶业基地,总部位于呼和浩特金川经济园区的伊利奶业集团和位于呼和浩特盛乐经济园区的蒙牛集团,是当今中国奶业界的双子星座,其产品行销中国各地以及周边国家。 2006年,中国政府正式授予呼和浩特市“中国乳都”的称号。
[编辑] 文化
当地文化应该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相比外蒙古而言,蒙古特色的民族文化保留的相对完整,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旗,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编辑] 社会
[编辑] 大学
[编辑] 外部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首府:呼和浩特市) | ![]() |
||||||||||||||||||||||||||||
|